十年医改进程:持续推进分级诊疗与集采,致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尤方明 北京报道
2022-07-22 17:45

医改旨在推动“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两个重点难点问题。

国家卫健委答21记者:4大举措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尤方明 北京报道

医改事关民生福祉,旨在推动“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两个重点难点问题。

7月2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化医改工作进展成效。国家卫生健康委体制改革司司长许树强表示,通过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推动相关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下沉,群众看病难问题有效缓解;通过推进国家组织药品耗材集中采购和使用等举措,2020年、2021年连续两年卫生总费用中个人支出的占比下降到27.7%,群众看病贵问题得以减轻。

许树强在回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时指出,医务人员是维护人民健康的主力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离不开医务人员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在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方面,要重点解决水平、结构、来源、分配方式四个问题,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年底覆盖所有省份

“分级诊疗制度实现之日,乃是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成功之时。”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马晓伟曾如是说。

许树强表示,分级诊疗是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和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卫生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从而形成合理的就医和诊疗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已取得积极进展。一是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断增强。达到服务能力标准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占比达到53%,全国累计建成社区医院2600余家,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就诊率超过90%。

二是分工协作机制不断健全。各类医联体超过1.5万个,这是医联体为提供一体化、同质化医疗服务发挥了有力支撑作用,在上下联动方面不断增强。

三是服务模式不断优化。发展远程医疗和互联网诊疗,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模式。日间手术量不断增长。建设急诊急救领域五大中心累计超过1.4万个,居家医疗服务不断发展,努力满足危急重症与慢性病患者的医疗服务需求。

“在供给侧,着力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加强分工协作,创新服务模式;在需求侧,努力让群众能就近、方便地获得安全有效、便捷连续的医疗服务。”许树强说。

但许树强同时指出,当前仍然面临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城乡、区域之间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距离群众的期盼还有比较大的差距,供需双方的利益引导机制建设相对滞后。下一步将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强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进一步发挥信息化积极作用,完善促进分级诊疗的体制机制,推动构建有序的就医和诊疗新格局。

在减少患者跨省就医、化解看病难问题方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意义重大。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副司长孙志诚介绍,截至目前,已经有20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加入到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范围,3批共50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落地实施。

孙志诚说,这些项目由国内排名非常靠前的综合医院、专科医院或者中医医院来牵头主导。截至今年6月,50个项目共规划设置床位超过6万张,有效缓解了优质医疗资源紧张的局面,填补了有关地方在肿瘤、心血管、呼吸、儿科等专科能力方面的短板弱项。

输出医院向项目医院派出院长、科室主任、常驻专家,目前大约超过了3000人,积极推广“双主任制”,努力促进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的同质化。接管和培训当地的医疗人才队伍超过了5万人,全面提升医院的学科建设和人员培训水平。

“到今年年底,要基本完成全国范围的规划布局,力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覆盖全国所有省份。”许树强表示。

集采累计节约费用3000亿元左右

破解看病贵问题,是深化医改工作的另一大主线。

国家医保局医药管理司副司长李淑春表示,自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主要从两个方面降低百姓的医药费用负担。

第一个方面是推进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2018年以来,国家医保局会同有关部门以带量采购为核心,推进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的集采改革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一是密集推进7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共覆盖294个药品,大部分是常见病、慢性病用药,涉及金额占公立医疗机构化学药和生物药年采购金额的35%。

二是聚焦心内科和骨科开展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的集采,心脏支架的集采已平稳运行了一年半,中选支架首年的使用量达到协议采购量的1.6倍。人工关节的集采中选结果已在各地顺利实施,中选的产品供应总体稳定。

三是积极推进省级和省际联盟采购,涉及化学药、生物药、中成药三大领域。目前,冠脉球囊、人工晶体的集采已覆盖所有省份,药物球囊和骨科创伤耗材等已被大部分省份纳入集采,形成了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常态化招采格局。

从改革的成效看,集采有力地促进了药品和耗材价格回归合理水平。国家组织药品的集采平均降价超过50%,心脏支架、人工关节的集采平均降价超过80%,累计节约费用在3000亿元左右。在降价的同时,集采兑现了带量的承诺,群众使用原研药和通过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药品的比例超过了90%,高质量药品的可及性大幅提升。集采通过量价挂钩,以量换价,从机制上破解了医药价格虚高问题,净化了医药流通渠道,改善了行业生态,为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第二方面,国家医保局建立医保药品目录的动态调整机制。2018年以来,每年动态调整医保药品目录,共进行了4次,四年累计调入507种,调出391种,目录内的西药和中成药数量增到了2860种。其中,整合全国需求谈判议价将250种新药纳入目录,平均降价超过50%。

为加强谈判药品的落地工作,国家医保局与国家卫生健康委两次联合发文,建立双通道的管理机制,指导各地遴选符合条件的药品纳入双通道管理,首次从国家层面将定点零售药店纳入谈判药品的供应保障体系,与定点医院实行相同的支付政策,让医院暂时没有配备的谈判药品先进药店。截至今年6月底,275个协议期内的谈判药品在全国18.41万家定点医药机构配备,实现了群众“买得到、用得上、能报销”的愿望。

四方面聚焦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

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是完善公立医院运行、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的重要举措,也是今年国务院办公厅部署的医改重点工作任务之一。

许树强在回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时强调,医务人员是维护人民健康的主力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离不开医务人员的理解、支持和参与。为建立适应医疗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自2017年起,国家层面启动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2021年7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5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重点要解决四个问题。

一是要解决水平问题。合理确定、动态调整公立医院薪酬水平,按照“两个允许”要求,根据当年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以后,合理追加薪酬总量,不计入总量核定基数,让薪酬的核定机制更加灵活、更加符合实际。通过改革,逐步提高公立医院人员支出占业务支出的比例。

二是要解决结构问题。更加注重发挥薪酬制度的保障功能,逐步提高人员薪酬中固定部分的比例,稳定医务人员收入预期,避免绩效部分的比例过大带来的逐利倾向,维护公立医院公益性。

三是要解决来源问题。大力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完善公立医院外部经济政策,按照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的路径,常态化、制度化推进药品和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腾出的空间用于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支持医院优化收入结构,为薪酬制度改革拓宽经费来源渠道。

四要解决分配方式问题。在核定的薪酬总量内,公立医院可自主设立薪酬项目、自主分配。医院要用好自主权,要实行以岗定责、以岗定薪、责薪相适、考核兑现,要逐步建立体现岗位职责和知识价值的薪酬体系。要适当地提高低年资医生的薪酬水平,合理确定不同岗位人员的收入差别,充分调动医院医务人员积极性。

(作者:尤方明 编辑:包芳鸣)

尤方明

政经版记者

21世纪经济报道政经版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