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助力乡村振兴:国有大行发挥“头雁效应” 农信机构作用凸显

普惠金融家俊辉 2022-07-22 15:30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 家俊辉 早在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明确提出要“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发展普惠金融”,标志着普惠金融上升为国家层面的金融发展战略,而“三农”普惠金融服务无疑是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

如今,随着我国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普惠金融服务“三农”的重点也从支持“脱贫攻坚”转向助力“乡村振兴”。与此同时,如何充分发挥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成为摆在金融业面前的重要课题。

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指出,在金融领域,尽管银行、保险、信托等各类金融机构都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但银行金融机构无疑是服务三农的支柱。而不同类别的银行因为各自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的差异,在乡村振兴中又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日前,在前期对多家政策性银行、国有大行、农信机构以及村镇银行调研的基础上,21世纪金融研究院联合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发布了轻报告《银行服务乡村振兴主要模式——基于多家大型银行、地方银行调研》(下称《报告》),其中梳理了当前不同类型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的现状。

记者注意到,2017年以来,全国性大中型银行的本外币涉农贷款在整个银行业中的占比始终保持在60%左右,其中六大国有银行又占据绝对优势。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六大国有银行涉农贷款合计达到15.3万亿元,占银行业全部涉农贷款的35.42%。

“六家国有大行,尤其是农业银行、邮储银行由于其体量规模、发展定位、承担社会责任等因素,在涉农业务方面是绝对助力银行”,上述《报告》指出,国有大行在涉农贷款中发挥着“头雁效应”。

从涉农贷款体量来看,农业银行称得上是“头雁中头雁”。《报告》分析称,农业银行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国家队,近年来其三农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农村金融供给提升显著,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该行涉农贷款突破5万亿元;另一方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领域服务成效明显。

在2021年业绩发布会上,农行行长张青松表示,今年农行会继续贯彻党中央全面振兴乡村的战略部署,把服务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全行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发挥金融服务“三农”的作用,争做服务乡村振兴领军银行。

工行和建行的涉农贷款体量均在2.5万亿元左右。相比之下,工行的户均贷款余额明显高于建行,而贷款利率又略低于建行。《报告》分析称,这可能与两家机构服务的客群和领域不同有关。近年来,建行不断下沉其服务,同时还围绕粮食安全、奶牛振兴、肉牛、蔬菜、水果和花卉等六大涉农产业链生态场景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构建以全场景、全客群、全产业链为服务对象的新兴业务模式。

中行和邮储银行的涉农贷款余额均在1.6—1.7万亿元左右。需要指出的是,相较于其他国有大行,邮储银行的户均贷款明显偏低,仅为40.25万元/户。《报告》认为,邮储银行相较于其他国有大行,服务下沉程度更加深入。

整体上来看,无论是受政策驱动,还是自身发展需要,以国有大行为代表的大中型银行都在积极探索“下沉市场”。但现阶段,以农信社系统为主的传统金融机构仍然是农村金融服务的主要供给体。

农信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信社、农村合作银行等机构。《报告》指出,由于其主要业务在农村地区,在涉农业务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是我国数量最多、覆盖范围最广的金融机构。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全国共有1596家农商行、23家农村合作银行,577家农村信用社,农信机构涉农贷款余额为11.24万亿元,占当年全部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的28.86%。

《报告》指出,农信机构通过和所在地经济和产业的深度融合,为农户以及各类新兴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特色化、差异化的金融服务,在服务三农,支持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愈发凸显。

需要注意的是,农信机构比较分散,且普遍体量小,抵御风险能力弱,这直接制约其进一步提升服务三农的水平。今年4月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2022年银行业保险业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要求“农村中小银行机构等地方法人银行机构,要不断提升乡村振兴服务能力和公司治理水平,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稳妥化解风险”。

此外,《报告》分析了服务三农生力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表现。所谓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是指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资金互助社等,其中村镇银行自成立以来发展迅速,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一枝独秀”,无论在网点数量还是业务量方面都独占鳌头。2020年村镇银行涉农贷款占全部贷款比重超过70%,充分体现其作为农村金融生力军的重要地位。

(作者:家俊辉 )

家俊辉

金融版记者

21世纪经济报道金融版记者,喜欢挖掘数字背后的故事,常驻广州,辐射湾区,放眼全国,欢迎交流啊!微信:jjh_991927(添加请注明来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