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丨积极财政政策多管齐下,助力下半年经济企稳回升

学习笔记胡光旗 2022-08-04 21:47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宏观政策要在扩大需求上积极作为。会议提出,财政货币政策要有效弥补社会需求不足。

财政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5221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上半年累计增长3.3%;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趋于平稳以及前期一揽子宏观调控政策发力见效,6月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负转正,同比增长5.3%。同时,为有效应对供给冲击、需求收缩以及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支出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同比增长5.9%。

上半年,在疫情扰动、大规模实施留抵退税以及土地出让金收入增速下降等多重因素作用下,财政收入持续承压。同时,为有效贯彻落实中央“六稳”及“六保”要求,财政支出力度不减,国民经济重点领域的资金需求依旧得到及时充分的保障。在财政收入增速放缓、支出力度不减以及收支缺口增大的背景下,上半年的财政政策依旧较好地承担起逆周期调控以及宏观经济稳定器的角色,有力支持了稳增长、惠民生、调结构、提信心等政策意图的实现。

随着复工复产的持续推进、经济企稳回升预期强化、供给需求两侧的有效修复以及企业资产负债和利润情况的好转,预计下半年财政收入将稳步回升,收支两端缺口将有所收窄。支出方面,为完成全年的预算目标,财政支出端仍有进一步发力加码的空间,这将对下半年的经济增长形成强有力的支撑。当前宏观经济运行面临的国内外不确定性因素依旧较多,各类因素叠加共振对宏观经济的持续恢复构成一定挑战,财政政策统筹协调经济增长以及平衡区域财力差异的难度依旧不容低估。

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支持地方政府用足用好专项债务限额。在流动性总体宽裕的大环境下,考虑到货币政策的总量特征以及多目标约束,下半年结构特征明显的财政政策更应在逆周期、跨周期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清晰其“精准发力、持续发力、超前发力”的施策导向。

首先,下半年的财政政策将继续在有保有压、优化支出结构方面下足力气,做大文章。一方面,在经济承压时期做好兜底民生、持续提高民众幸福获得感始终是财政政策的重要目标。保障人民群众在就业、养老、教育以及医疗等基本民生方面的支出力度,有助于稳定内部预期以及提振边际消费倾向。另一方面,积极财政政策还将以支持扩大有效投资为抓手以弥补消费疲弱带来的经济增长动能真空。以高质量投资为“压舱石”,继续做好对科学技术、社会保障、农林水以及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的财力保障,借助支出结构优化以全力稳定经济大盘。同时,在近年来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实施后,财政收入持续承压,因此压缩一般支出和“三公”经费支出,是做好财政资金“精打细算”与“开源节流”的重要一环。

其次,继续做好、压实留抵退税政策,不仅能够纾困广大中小企业,有效修复资产负债表与现金流量表,而且能够通过“放水养鱼”培育市场主体活力并增强其内生“造血”功能。财政部表示,自7月1日起将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7个行业纳入按月全额退还增量留抵税额、一次性全额退还存量留抵税额政策范围,让更多市场主体享受政策红利。将上述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纳入留抵退税的政策范围,对保证企业拥有足够的现金流实现持续经营意义重大。

第三,积极财政政策将实施更加严格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全力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在当前财政收入增长动力不足的情况下,对于财政资金的投向以及使用情况必须要做到公开透明,真抓严管,切实做到“花钱必有效,无效必问责”。另外,考虑到今年用于项目建设的新增专项债券额度基本发行完毕,基建投资增速也已实现较快增长,下半年增发专项债的可能性不大。在后两个季度,切实将已下发的专项债额度转化为真实的投资增速是工作中的当务之急。

第四,增加纵向财政转移支付以及扩大中央财政资金直达范围是下半年完善财力保障体制机制的“关键一招”。财政纵向转移支付承担着均衡区域财力、保障区域均衡发展的作用。下半年通过一般以及专项转移支付以持续强化对薄弱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能够有效实现中央“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的宏观政策意图。然而,留经层级过多不利于转移支付资金的效率运用,因此扩大中央财政资金直达范围以实现资金“应到尽到”,同时做好线上线下“两个监督”将更有利于实现财政资金的“精准滴灌”。

第五,七月制造业PMI数据重回收缩区间,表明当前国民经济复苏基础仍不牢固。尽管三季度经济回升已成共识,但为稳固四季度乃至全年宏观经济大盘,财政政策仍需体现“超前发力”导向。可以考虑按照“能下尽下”的原则,提前下达2023年中央一般或者专项转移支付部分额度,以继续优化财政资金管理,加快预算执行,规范资金投向,保障支出进度。

总体来看,下半年积极财政政策将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在有保有压优化支出结构、留抵退税助力企业纾困、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完善财力保障体制机制等方面打出一揽子政策“组合拳”,继续明确“精准发力、持续发力、超前发力”导向,助力宏观经济进一步实现企稳回升。

(作者:胡光旗 编辑:洪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