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丨以发展实体经济为抓手改善分配,进一步激活消费潜能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2-08-10 05:00

只要我们以发展实体经济为抓手改善分配,同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满足服务业高质量需求,中国就会进入一个高质量发展轨道。

△音频来源:南财音频

日前,在部分城市出现提前还房贷现象,引发关注。事实上,有能力并实施提前还贷的是极少数购房者,并不具有普遍意义,但我们要警惕这种现象背后的心理预期。

驱动提前还贷的主要因素是预期改变。此前,在中国住房价格与收入持续上涨的时期,人们的预期是乐观的,更多人选择用满贷款额度和时限尽快“上车”,假如还有多余储蓄,可能选择投资理财或投资地产。但是,目前住房投资风险在加大,伴随利率调整理财收益不断下行,使得人们缺乏有较高收益的稳定投资渠道,利用较低收益的储蓄提前还款意味着可以大幅减少利息支付成本,这也是一种理性选择。

提前还贷实际上是人们主动选择了降杠杆,以降低个人投资与大额消费为代价,这是收缩趋势的保守表现之一。根据央行统计,今年上半年人民币存款增加了18.82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了4.77万亿元,其中来自住户部门的存款增加10.33万亿元,而去年同期为7.45万亿元,同比增幅高达38.7%。虽然可能疫情影响了人们的消费,但是,储蓄率大幅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同样的预期所推动。

央行发布的“2022年第二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第二季度收入信心指数为45.7%,比上季下降4.3个百分点,就业感受指数为35.6%,比上季下降6.9个百分点。在这种收入与就业预期下,第二季度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3.8%,比上季增加0.1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58.3%,比上季增加3.6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占17.9%,比上季减少3.7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出现了增加储蓄、减少投资和消费的趋势,提前还贷是这种现象的表现之一。

有观点认为,中国部分居民主动选择去杠杆会导致信贷需求不足、投资和消费萎缩等问题,会使中国出现通缩压力,面临流动性陷阱,彼时日本在1990年代遭遇的“资产负债表衰退”,亦是如此。但以上这种观点是比较机械的看法,中国当前遭遇的主要是短期各种不确定性风险集中出现所致,比如散发疫情冲击、地产市场调整以及全球通胀等因素影响了人们的预期,有些人受这些短期因素影响被迫预防性地增加储蓄并减少消费,而非中国出现资产价格下跌以及趋势性增长放缓。

中国当前人均GDP刚刚超过1万美元,美国于1978年、日本于1981年就实现这一水平。从产业发展水平看,中国与1980年代初的日本类似。中国人口规模大、发展不平衡,还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大约每个国家在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时会出现转型和调整过程,中国在转型调整过程中伴随着疫情、气候变化与百年变局等因素,出现一些“颠簸”是正常现象,但是,并没有破坏中国发展的基础,更没有资产负债表衰退。

我们应该看到,目前全球经济受疫情和通胀影响,最近两年都处于非正常状态,中国不可能不受影响,这并非是周期性结果。部分地区基础设施超前发展与房价超前透支,大大超过了产业支撑能力,因此,部分地区可能面临一个较长的消化债务过程。但是,我们也看到,我国有6亿低收入人群,他们有很强的物质消费意愿,但受制于就业和收入,无法完全发挥其消费拉动作用;与此同时,中国有数亿中高收入群体,他们已经转向更高层次的服务型消费,但国内供给还无法完全满足这些高质量需求。

因此,在中国经济转向以内需主导的过程中,供给不足与分配失衡带来的结构性缺陷限制了消费,但也表明蕴含着巨大的消费能量。只要我们以发展实体经济为抓手改善分配,同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满足服务业高质量需求,中国就会进入一个高质量发展轨道,改变当前各种短期意外冲击导致的保守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