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凌晨 西安报道 又是一年毕业季,据教育部数据,2022年将有1076万大学生毕业,人数首次突破千万大关,规模创历史新高。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重点。
近日,西安交通大学发布了2021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报告显示,2021届毕业生主要在陕西省就业,占比达 40.91%。
除陕西省外,毕业生流向较多的省(市)有广东省、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其中,到广东省就业毕业生在深圳市分布较为集中,江苏省、浙江省毕业生集中分布在省会城市。
此前多年,西安因为高校毕业生“孔雀东南飞”的情况颇受关注,但近年来类似情况多有改善。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例,相比于五年前,毕业生本地就业率有较大提升,更多的应届毕业生选择留在西安奋斗发展。
但是,面对大量的高校毕业生,以西安为代表的各大城市仍然在努力挖掘更多的就业机会。比如,8月9日上午,由西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西安市长安区人民政府主办的2022年长安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稳岗促就业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暨重点群体专场招聘会,在西安市长安中央公园广场中段北口举办。
陕西省区域经济学会会长、西北大学教授白永秀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道:“一线城市经济、人才已经过于饱和,目前许多产业都在逐步向其他城市转移,这是经济发展趋势。而作为西北首府、中西部强省会,西安本身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叠加东部产业经济西移红利,整体城市发展势头强劲。”
留下就业还是离开?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最集中的城市之一,西安市拥有普通高校63所,其中三所985高校、8所211大学,在校大学生120万、高校毕业生近30万。这一数据在经济体量相近的多个城市中遥遥领先,是名副其实的高校强市。
而此前数年,当地部分高校毕业生并未将西安视作工作首选城市,大量优质毕业生流向北京、长三角、大湾区等地。
比如,2019年的就业报告显示,西北工业大学就业人数中,10.46%毕业生流入广东省,而前往北京、上海就业人数占比超16%。
一位西安211高校应届毕业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毕业之后,班里近一半的同学都有意向去往广深。一方面因为我们专业属于工科,在广深的就业环境、发展前景会更好;另一方面,在对比多份工作薪资及公司背景后,西安和广深之间有着较大差距。”
他还谈道,作为本地独生子女,无论是自身还是家庭,并不希望就业地距离陕西太远。如果未来西安有合适的工作机会,他还是会考虑回本地定居就业。
另一位本地高校应届毕业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西安是其首选的工作与定居城市,也许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西安无论是就业环境或薪资待遇无法与一线城市相比。
“但从工作性价比来看,西安显然是比一线城市要高。”上述毕业生说道:“首先过去几年内,西安不断改善营商环境,积极招商引资。具体来看,阿里巴巴、京东、腾讯等大厂在西安的招聘机会也在增多。此外,较一线而言,西安房价较低,但医疗、教育等基础配套较为完善且优质,显然比在一线城市工作能享受到的资源配套更多且更好。”
值得一提的是,从房租等生活成本来看,西安明显低于北上江浙广等地区。同时,西安教育资源高居全国第五,医疗资源位列第十一。
如今西安高校毕业生本地就业情况正在逐渐改善,这也是近两年西安人才政策效果的具体体现。
人才政策逐步加码
实际上,自2017年开始,全国各大城市推出一系列优惠落户政策,其中大学毕业生是很多城市的重点目标。
面对高校人才外流的局面,坐拥30万大学生的西安也喊出五年内留住百万大学生的口号,西安市政府多措并举希望增强西安的“西”引力,将人才留在西安。
具体到政策来看,安居层面,西安市政府先后针对落户、住房、育儿等方面出台《西安市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打造“一带一路”人才高地若干政策措施》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例如年龄在35周岁以下的高校毕业生,愿意在西安市区就业、创业并定居的,可持相应学历学位证书等证件,直接申请落户,享受城镇居民公共服务。
此外,3年内普通高校新毕业大学生或5年内985、211院校新毕业大学生,免于资格审核,直接申请租住公租房。普通高校新毕业大学生给予1年租住过渡期;985、211院校新毕业大学生给予2年租住过渡期。过渡期内,租金标准执行廉租住房租金(建筑面积2.89元/平方米)。
对于部分高端人才,西安先后推出包括人才公寓、货币补贴(租赁补贴+购房补贴)、硕博人才奖以及人才专利补贴四种形式。
一位金融行业工作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讲述了她的经历:西安某211高校是她的本科母校,而后她前往英国留学攻读研究生,回国后定居于上海进入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工作。
过去两年内,她一直在寻找西安合适的工作机会。“我发现越来越多上市公司去西安布局项目发展业务,虽然受疫情影响,整体工作机会都在收缩。但吸引我的是,一方面西安本地的就业机会与环境确实有了不少的改善;另一方面西安的人才政策比较合适,比如人才公寓、货币补贴,这大大减轻了生活成本,提高幸福感。”
如今,这位金融行业人士已经进入某上市公司西安分公司工作,同时也已经落户准备购房。
人才与产业逐步适配
五年来,西安越来越多的名校毕业生“还巢”、“筑巢”。其中,产业发展工作机会增加是重要原因之一。
西安作为西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中心城市,由于历史区位等因素形成了以军工制造业为电子信息制造、高端装备制造、汽车产业、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食品和生物医药为主的六大支柱性产业和制造业+国企的产业结构组合。
据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就业报告,百分之60%以上的毕业生流向制造业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在产业结构与人才专业结构适配方面,西安多措并举试图改善局面。
针对上述情况,西安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的实施意见》。从优化产业布局、强化创新驱动、加大招商引资、提升营商环境等方面,用6个路径、12 项重点任务和22条支持政策推进全市先进制造业发展。
此外,《西安市“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到2025年,数字经济规模达7000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以上。同时,其出台《陕西省加快推进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大力发展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5G、物联网等数字技术产业,做大基础元器件、工业软件、网络安全等基础支撑产业,打造全国一流的软件和电子信息制造业高地。
数据显示,2020年西安数字经济规模达3585亿元,同比增长17%,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超过40%,全年贡献率超过45%。另据相关分析报告,预计2022年西安数字经济GDP占比接近五成。数字经济呈现加速推进、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西安某工科高校工作人员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近两年,尤其陕西最大的科技孵化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启动后,越来越多的先进制造业、信息传输等高科技企业进驻陕西,同时还布局了体量较大的项目。
上述工作人员称,如今,校企之间有了沟通的桥梁,学生有了更多就业选择,企业也有了更多技术支持。整体来看,毕业生本地就业观念的确在逐步增强。
(作者:凌晨 编辑:陈洁)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