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武昌区获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如何差异布局赋能绿色转型?

21看湖北刘茜 2022-08-11 22:58

积极探索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发展路径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刘茜 实习生舒韵涵武汉报道 

8月10日,生态环境部官网公布,由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九部委根据各省份推荐情况,确定了23个气候投融资试点名单。武汉市武昌区名列其中,作为湖北省唯一代表正式纳入全国首批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

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规划已久。在2020年发布的《关于促进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中,气候投融资地方实践工作已被纳入其列。2021年12月底,随着生态环境部等九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的通知》,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申报工作正式启动。全国共有30个城市和国家级新区积极响应,完成申报。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武昌区获批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之前,武昌区发布了《关于突破性发展碳金融产业建设全国碳金融集聚区的实施意见(试行)》。根据规划,武昌区力争2023年前建成碳金融产业链基本完备的碳金融产业体系,到 2025 年建成具有重要影响力和较高开放度的全国碳金融集聚区,形成具有活力的碳金融产业经济。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教授、碳交易与碳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庄子罐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中碳登、武清所和碳交中心均在武昌,形成了国家级市场的基础设施支持。此外,武昌区在金融实力以及产业基础和创新等方面均具有优势。

优势明显

此次入选的23家试点地区,包括12个市、4个区和7个国家级新区,涉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等城市群,同时涵盖了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

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此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表示,地方在气候投融资的布局上,应该要有持续、显著的减污降碳成效,使得开展气候投融资能更好地积累优势经验、给绿色转型“做加法”;同时要建立和巩固产业创新基础,还要在绿色金融工具创新、基础设施和服务等方面发挥行业优势和资金优势,为气候投融资所需的金融服务创造条件。

数据显示,2021年武昌区地区生产总值达1664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140亿元,连续4年位居全省县市区首位。2021年,武昌区金融业增加值达436亿元,占武汉市金融业增加值的四分之一;辖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规模超2万亿元,总量规模居全省首位。

气候投融资需要开展大量气候新产业新技术创新研发投入,这有赖于良好的产业结构与研发环境。值得注意的是,武昌区工程设计产业发达,集聚了4700家工程设计企业和一批国家级行业领军企业,输出了全国75%的高铁设计、65%的超高压输变电设计和70%的深基坑设计。通过工程规划设计,从源头上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到煤炭、电力、交通、建筑等各领域,引领绿色发展。

武昌区地方金融工作局党组书记、局长吴江表示,近年来,武昌区立足自身地理位置并利用传统金融业较为集聚和发达的基础条件,发挥在全国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具有的典型性、代表性和示范性。积极探索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发展路径,突出地方碳市场交易试点领先和全国碳排放权中央登记确权为核心的鲜明特点,开展气候投融资集中登记注册,放大融资效应,量化减排成效。

差异化探索

在地方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旨在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的投融资模式、组织形式、服务方式和管理制度,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

培育有利于气候投融资的政策环境,是武昌区推进气候投融资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记者从武昌区地方金融工作局了解到,武昌区将全面强化财政对气候投融资的支持,发挥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协同作用,加快推进100亿碳达峰基金落地。

同时,建立绿色金融评价指标体系,将气候因素相关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完善气候相关激励机制,强化对气候友好型企业和项目的政策支持,重大奖励事项根据“一事一报”原则报批实施。

气候投融资已成为绿色金融聚焦的方向。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提出,绿色金融是大概念,气候投融资是其中子集,占比接近2/3。应做好气候投融资和绿色金融的衔接工作,推动气候投融资发展。

武昌区提出,要创新投融资发展模式和绿色金融机制。将深化绿色信贷产品工具创新,稳步扩大气候债券发行总量,推进碳中和债和气候保险业务,鼓励绿色企业IPO上市融资。建设绿色低碳产业园,设立气候风险补偿资金,建立气候投融资项目库,探索建立全民碳普惠机制等。

目前来看,大多数地区的经济发展仍需由部分高碳行业来带动。基于此,庄子罐表示,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既有的经济禀赋下,试点地区应该大胆创新,通过金融手段吸引低碳绿产业的同时,以竞争推动高碳企业转型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以推进试点的发展。

(作者:刘茜 编辑:张伟贤)

刘茜

记者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