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广东对接会 | 戴斌:过去未去 未来已来——当前旅游市场形势与产业发展

广东文旅投融2022-08-12 10:27

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旅游业复苏进程不可逆转


8月9-10日,为贯彻落实《“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及国家、省关于促进文旅投融资和当前纾困发展工作的有关部署和要求,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主办,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承办,广东省旅游协会投融资专业委员会、中国电信广东分公司协办的2022广东文化和旅游产业投融资对接会于广州东方宾馆举行。


在主会场现场,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主任戴斌以“过去未去 未来已来——当前旅游市场形势与产业发展”为题,介绍了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形势下旅游业不可逆转的复苏进程、旅游市场演变趋势带来的投资新启示。以下为演讲实录(精简):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主任戴斌作主题演讲


各位广东业界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很长时间没来广东,十分想念,今天借此机会跟大家分享疫情以来旅游业的一些“变”与“不变”。


第一个“不变”在于旅游业仍然是值得金融行业关注、投资前景广阔的产业领域。这是最根本的理念,从需求侧来看,人民对美好旅行生活的向往没有改变。我们看到,疫情和旅游市场复苏二者的关系犹如跷跷板,这边压一压那边又起来了,两边来回交替。我们可以用含羞草来比喻旅游业,因为它敏感度极高,从十四五未来一段时期来看,旅游业作为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刚性需求,这个基本面没有改变。无论距离远近,大家总要出去走一走、看一看,2022年端午节过后,我预判旅游业复苏的拐点已经来临,今年暑期,以西北为代表的中远程目的地和以珠三角周边都市为代表的短途游目的地,都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轨道。无论什么样的因素都阻挡不了人民对美好旅行生活的向往,旅游已经成为了人民群众的刚性需求,不会因为个别情况而出现逆转。


第二个“不变”在于旅游消费的两个常态化趋势没有改变。一是是旅游像柴米油盐一样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选项之一,热门旅游目的地从过去的新马泰、后来的大湾区再到现在增城、佛山、珠海等周边地区,尽管因为疫情游客的出游半径出现了极大的收缩,但在节假日期间,游客的出游半径仍然达到99公里,旅游变得高频了,一个过于低频的产业,哪怕它有再高的客单价,投资的风险仍然是巨大的,因为它不可持续。第二个常态化是游客进入到了目的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空间,过去游客到广州旅游常去中山纪念堂、五羊雕塑广场,如今可能去看看小蛮腰、游游珠江,可能到正佳广场购物、到花园酒店喝早茶,不仅要打卡当地的传统旅游景点,更要体验与当地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空间。


从需求看,“刚性需求+两个常态化”为金融业投资机构关注旅游业带来了一个最大的利好——消费,消费是拧紧旅游经济的一把钥匙。现代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没有改变,我们应如何理解“高质量”呢?从需求侧来看,高质量可以理解为游客满意度高;从供给侧来看,可以理解为旅游企业竞争力强;从区域发展来看,可以理解为是产业发展动能新,这三个指标构成了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概念。从这三个维度观察可知,游客满意度在过去三年中已经稳定在80分以上的满意区间;尽管部分企业经营面临困难,但旅游业创业、创新的趋势没有改变,金融、科技、资本等新动能的介入,让旅游企业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在疫情期间,以中国旅游集团20强为代表的文旅企业不断地发行金融债券,不断拓展创新,以广之旅为代表的文旅企业在微旅游、泛休闲、轻度假三大领域也作出了大量探索,值得关注;从区域发展来看,广东抓住暑期消费窗口期,在广东文旅消费季发放总金额600万元的惠民补贴,拉动市场发展,总体而言,地方对旅游业的推动,正在从发文件、开大会、办活动向营商环境的优化、发展动能的聚积以及招商引资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方向演变。


第三个“不变”在于从中央到地方在政策层面对旅游业战略摆位的不断提高没有改变,对旅游纾困解难的决心和力度没有改变。在疫情发生后不久,文化和旅游部就出台了暂退旅行社质量保证金等一系列政策,2020年3月份恢复了省内旅游,7月份恢复了跨省旅游,今年端午过后又对跨省游熔断机制实施了更加精准的措施,加上今年上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等14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以及人民银行、文化和旅游部印发上月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的通知》,都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旅游业战略摆位的提高以及对旅游企业的关心、关注。更加值得关注的是,在疫情期间,有关加强旅游供给侧及需求侧管理、供给侧改革、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等战略部署一直在稳步推进,中央提出的建设文化底蕴深厚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建设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城市和街区、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建设包括桂林在内的世界旅游城市、推动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等一系列部署并没有因为疫情而中断进程,我们深刻感受到中央在持续提升旅游业的战略摆位,通过出台“救行业、救企业、救员工”等各类政策,不断延续并增强对旅游业纾困解难的行动。政策千万条,市场第一条,国家正在做从供给侧到需求侧的政策调整。


各地政府部门通过不断召开高层次、大规模的旅游发展会议,以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名义出台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发放消费券等一系列举措来推动文化和旅游消费,让我们感到了旅游业红红火火的发展态势,尽管现在还存在零点散发的疫情,但在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形势下,旅游业复苏的进程已不可逆转,旅游业发展不断扩容的未来已经到来,针对这个“未来”,我谈谈几点可能出现的变化。


第一个“变”在于游客在哪里,旅游产业的边界就会拓展到哪里。过去我们对旅游业的认识停留在旅行社、酒店、景区等,大数据中心的朋友告诉我,现在游客给广州贴的标签是珠江、小蛮腰、糖水、长隆、早茶……游客需要的是人间烟火,是触手可及的温暖,是获得感、满足感,是跟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关的场景。过去我们不会把正佳广场、北京路当成景点,但今天游客标注的广州“景区”数量已经超过100万了,这里的“景区”不是从前的概念,而是能带来美好生活体验的消费场景空间。过去三年来各部委发布的跟景区直接相关的文件数量在下降,但是泛景区词条出现的频率在上升。在这种情况下,游客到了哪里,文旅企业难道不应该跟到哪里吗?如果我们还固守“旅游业就是旅行社、酒店、景区”的观点,很有可能为行业所抛弃,因为不是资源定义旅游业、旅游业定义旅游者,而是旅游者定义旅游业、旅游业在使用传统和现代的资源,所以当旅游业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后,小康社会的生活需要、小众和社区的需求将成为产业及投资机构创新的机会所在。


第二个“变”在于旅游产业链条在不断延展,旅游产业的生态在不断完善,旅游产业的动能在不断的创新,一个数字化旅游的新时代已经来临。过去谈旅游,往往是圈山圈水送门票、人山人海吃红利,而今天,游客到北京看今日美术馆,到成都看梵高星空艺术馆,到上海逛哆啦A梦快闪店,这些场景的构造不再依赖于自然、历史、人文资源,科技和数字化在重新塑造旅游业态、定义旅游产业。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吃了一拨开放的红利,九十年代以后,我们吃了一拨人口的红利,今天我们要吃科技和数字化的红利。旅游业从业者如果未能正确理解文化引领、科技赋能、数字化转型的内涵、要素及模式,等疫情过去了,同样会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最后,我想说的是疫情终将过去,人类自由行走的步伐将会越迈越远,国际化视野下旅游强国建设的进程、绿色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的进程正在徐徐展开。疫情过后,我们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领域的要素来推动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实现“满足人民对美好旅游休闲生活的需要”的最终目的,只要该目的牢牢记在心里,我们就一定能迎来旅游复苏、产业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的明天,谢谢大家!

(作者:广东文旅投融 )

广东文旅投融

文旅服务平台

全面聚焦文旅产业投融资,为业界带来专业、务实、深度的资讯、信息、资金和合作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