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出台“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 山东力争2025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1亿千瓦以上

21低碳李明明 2022-08-14 21:53

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 李明明  北京报道

 8月9日,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发布《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并提出,到2025年,积极推动从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形成与超大城市特征基本相适应的现代化应对气候变化治理体系与节能政策措施体系,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显著提高。

 同时,今年以来,江西、重庆、山东、广东等地陆续出台“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各地明确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多项指标,并在源头治理、能源结构调整等多个方面作出部署。

 山东明确,力争到2025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1亿千瓦以上,较2020年实现翻一番;可再生能源电量占比提高到19%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高到13%左右。

 为何今年多地密集发布“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 中国市场分析师魏汉阳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国家去年底发布了双碳目标的纲领性文件,并且随后要求各地出台省级碳达峰方案。此次密集出台的省级应对气候变化规划,是国家推进碳达峰工作的前驱部分,可以理解成是在“十四五”时期范围内为落实相关行动的具体安排。同时,虽然中国还没有完成《气候变化应对法》的立法,但有关地方的规划工作在某种程度上更易于快速执行,也能为后续的立法工作积累经验。

 “这很正常,因为国家已经制定了双碳目标,预计国家下一步将制定碳排放双控考核政策,既将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纳入地方考核体系。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必须采取措施加以应对,以双碳目标为指引,切实制定政策,而制定气候变化规划便是指导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经济转型和能源转型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国际碳中和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董秀成也如此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多地密集发布“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

 近年来,极端天气正频繁来袭。对于气候变化问题,我国一直高度重视,不断发布相关文件、采取各种措施来应对。

 在国家层面,近日,中国气象局发布《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2)》。《蓝皮书》显示,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2021年中国地表平均气温、沿海海平面、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等多项气候变化指标打破观测纪录。

 并于去年11月30日,中国气象局发布《“十四五”中国气象局应对气候变化发展规划》,提出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全面提升中国气象局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水平和服务国家战略决策的能力,为国家和区域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更丰富的科学数据、产品服务,提供更高效益的措施选择与决策建议,增强我国在国际气候变化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2022年6月,生态环境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在分析气候变化影响风险和适应气候变化机遇挑战的基础上,对我国当前至2035年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作出宏观系统规划。

 除了上文提到江西、山东、广东等地,早在今年4月,《江苏省“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就已发布,并明确提出, 到 2025 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完成国家下达目标,碳达峰具备坚实基础,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统筹融合的格局总体形成,基本建成低碳新经济发展引领区、协同融合管控示范区、绿色低碳生活样板区。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今年多地出台气候变化规划,时间节点上应该是和碳达峰有关,因为从2020年开始强调碳中和碳达峰,经过去年的一整年准备和研究,今年各地陆续都出台。

 各地应立足产业状况应对气候变化

 记者注意到,从地方的规划中具体实施方案来看,通过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大力使用可再生能源实现降碳是关键抓手。

 比如,北京市的《规划》提出,要使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全市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8050万吨标准煤左右,新增能源消费量优先由可再生能源保障。低碳能源比重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提高到14.4%以上。以及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宁夏表示,将控制石油、煤炭等“高碳低效”行业扩张,对未列入国家规划的煤化工、石化项目一律不得建设,对钢铁、铝冶炼、水泥等新建和扩建项目实行产能、能耗等量减量置换。以及,银川市将形成以光伏硅材料为核心,耗材、辅材和配套设备企业集聚发展的全产业链体系。

山东明确,力争到2025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煤电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由“双70”降到“双60”,能源结构实现进一步优化,助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落地见效。

 对此,魏汉阳分析,山东省的方案着重于推进能源结构变革,实现有利于气候应对的工业发展,这是由该地自身能源结构出发的实际考虑。目前山东的发电量中仍有绝大部分来自燃煤,远高于全国平均约60%的占比,是实现“双碳”目标、响应2030年达峰任务最重的地区之一。另外山东的产业中有比较多的高能耗、难于减排的部分,比如钢铁、电解铝、化工等,这部分除了加强电气化,还需要有绿色氢能的协助才能实现深度减排。

 “而宁夏的地理面积相对较小、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依靠黄河供水和戈壁绿洲的实际情况使其迫切需要应对气候变化下的变动。虽然宁夏东部地区煤矿资源丰富,紧邻的内蒙地市也是煤炭工业区,但如果长期按照旧有模式发展高耗能行业,将容易遇到缺水和环境容量(环境容纳污染物质的能力是有一定的限度,这个限度称为环境容量)不足的问题,进而影响整体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在碳达峰要求下,我们寄望于宁夏能够加快转轨,采用更生态友好型的发展路径”。魏汉阳说。

林伯强也指出,不只中国,所有国家都是从改变能源结构,降低化石能源比重入手减碳。而各省的规划还是有区别的,宁夏提到发展新能源,但其主要还是从需求侧,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压制高耗能产业、转型升级等入手。而山东省可能比较重视清洁能源转型。今后也是如此,各地应该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产业状况,来有所区别的制定气候规划,不会采取一种模式,但方向是一致的,就减碳来说,可以从供给侧也可以从需求侧。

 “宁夏将煤炭、石油产业作为重点转型领域,等于是抓到了减排工作的牛鼻子”。董秀成说。

 多地加大财政金融政策支持力度

记者还发现,各地在加大财政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方面着力很大,通过完善经济政策,优化价格政策,深化碳排放权交易、温室气体自愿减排等市场机制建设来进行减碳。

 比如,重庆提出,健全应对气候变化激励约束机制。加大财政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深化碳排放权交易、温室气体自愿减排、“碳惠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电力市场化交易等市场机制建设,推动气候投融资试点。

 广东提出,结合分行业领域梯次达峰策略,组织开展纺织、陶瓷、数据中心、交通、建筑等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逐步纳入碳市场,推动碳市场成为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实现碳达峰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研究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碳市场,推动港澳投资者参与广东碳市场交易,建立碳排放权跨境交易机制。

 《吉林省“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到,鼓励金融机构推动气候投融资产品研发,将与气候相关的产权、股权、债权、期权进行金融化设计、创新。

 对此,中国银行研究院副院长周景彤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绿色金融在我国发展已有二十年左右的时间,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绿色保险和碳市场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我国碳金融发展空间依然巨大,需要在产品和服务创新、政策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参与主体增加和丰富、标准的制定和完善等方面做好基础性工作。

 周景彤指出,金融机构不仅在要为绿色信贷制定更加具体和可操作的政策指引,而且要参与和加大培育绿色债券、绿色基金市场和绿色保险市场,在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同时,实现商业可持续性。          

 魏汉阳也表示,推动气候投融资是必由之路,目前“双碳”目标所需的资金量巨大,光靠政府和国有企业是不足以全部支撑的,需要用合理的回报和稳定的政策预期来撬动多种所有制资本。这种“撬动”,落到实处就需要具体的产品,比如绿色债券、绿色ABS(资产证券化)、服务于低碳行业的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等。   

  董秀成强调,建议国家未来进一步加强市场机制的作用,推动碳资产管理和碳资产交易,让企业减排成为一种自主行为,而不是被动行为。          

(作者:李明明 编辑:周上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