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呼吸疾病领域认知度低、重视度低问题如何破解?

21新健康朱萍,实习生,师梦娇 2022-08-18 18:06

在呼吸科室的早期诊断对于肺癌患者的后续治疗及预后管理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朱萍 实习生师梦娇 北京报道  “目前中国呼吸疾病领域还面临大众以及基层医务工作者对疾病认知度低、重视度低,规范化治疗程度差、疾病负担重等问题。”近日在呼吸周活动上,阿斯利康中国副总裁,呼吸、消化及自体免疫事业部负责人林骁向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介绍称。

5月24日,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中多次提到呼吸相关疾病,如强化对呼吸疾病的预防、早期筛查和综合干预,提升呼吸系统疾病早期筛查和干预能力等。

与往届不同的是,此次呼吸周首次设立了肺癌分会场。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癌症新发病例457万例,其中肺癌有82万。肺癌作为目前中国第一大癌种,发病率和死亡率居恶性肿瘤首位。并且68%的肺癌患者诊断时已是晚期,小于25px的早期肺癌5年生存率达92%,而晚期肺癌仅5.8%,因此,肺结节/肺癌的早期筛查和诊断是提升肺癌5年生存率的关键因素。而呼吸科医生在早期可以通过穿刺、气管镜技术等微创方法来进行诊断,因此,在呼吸科室的早期诊断对于肺癌患者的后续治疗及预后管理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肺癌早期精确诊断面临挑战

2022年全国癌症报告显示,肺癌年发病82.8万人,年死亡65.7万人,均居恶性肿瘤首位,是严重威胁我国居民生命健康的病种之一。肺癌与很多科室有关,如胸外科、呼吸内科、肿瘤科、放射科等,阿斯利康中国区副总裁杨海英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很多肺癌患者在出现胸痛、咳嗽、气喘等疑似早期肺癌的症状之后,首诊科室就是呼吸科,呼吸科医生在临床工作中识别肺癌高风险因素的机会更多,为早诊早筛累积了丰富的经验,而在治疗方面,呼吸科更强调呼吸系统的整体治疗,包括肺癌合并慢阻肺、合并间质性肺病或者肺部感染等呼吸系统并发症,或者是免疫性肺炎、放射性肺损伤等不良反应的处理方面。这种整体治疗的策略更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症状,进一步提高总体生存,也是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前提。

但《科学》杂志也指出,肺癌的早期精确诊断面临着五大挑战,成为提高诊断率的瓶颈:认识早期癌症的生物学行为、明确早期癌症的风险基因、寻找并验证早期癌症的生物标记物、开发用于癌症的早期精准检测技术、早期检测方法的评估。

在此次大会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华西临床医学院院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健康研究所所长李为民教授指出,为进一步提高肺癌早期诊断率,可以通过建立大样本肺癌智能数据库,集成各类数据系统,构建呼吸疾病病种库,采用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视觉算法,对临床、影像、病理、基因等多维数据实现全景信息提取,建成肺癌临床智能数据库,实现病种库的可视化、结构化、智能化,为新型影像技术开发提供大数据支撑。

李为民教授补充称,随着精准靶向治疗的发展,我国肺癌患者的生存时长和生存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不久前,美国FDA宣布加速批准阿斯利康和第一三共联合开发的抗体偶联药物(ADC)Enhertu扩展适应症,用于治疗携带激活性HER2突变的无法切除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这也是FDA批准治疗HER2突变NSCLC的首款药物。

杨海英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阿斯利康在肺癌领域也有相关本土研究布局,如基于中国的诊疗实践特色和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开展一些上市后的研究,通过支持中国制药企业开展EGFR突变阳性非小细胞肺癌靶向药物联合治疗临床研究等,同时中国本土研究将逐步与全球研发总部接轨,在早期探索中累积中国数据。

中国呼吸疾病领域仍有多个问题待解决

事实上,中国慢性呼吸疾病防治一直是大问题。2017年发布的《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曾对慢性呼吸疾病防治提出明确要求,要求70岁以下人群慢性呼吸疾病死亡率较基线降低25%;40岁以上居民肺功能检测率达25%;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控制在20%以内;并将肺功能检查纳入40岁以上人群常规体检内容。

不过,林骁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目前中国呼吸疾病领域还面临大众以及基层医务工作者对疾病认知度低、重视度低,规范化治疗程度差、疾病负担重等问题。

以慢阻肺为例,2018年发布的《中国成人肺部健康研究》显示,我国20岁及以上成人的慢阻肺患病率为8.6%、40岁及以上人群达13.7%,患病人数约1亿人,并仍呈上升趋势,年死亡人数近100万,仅次于心脑血管病和癌症,居全球首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仅有不足3%的慢阻肺患者知道自己患有慢阻肺,而慢阻肺疾病的公众知晓率不足10%。在疾病负担上,我国20岁以上人群哮喘患者4570万,慢阻肺患者约1亿人,疾病负担极重。

近年来,无论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还是《“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等政策性文件都多次提及呼吸疾病,而林骁表示,巨大的未被满足的患者需求、政府加速的审批速度、更加灵活的政策支持以及中国式的创新能力都成为阿斯利康在内的企业布局中国呼吸疾病领域的机遇。

越来越多跨国药企开始布局中国市场,杨海英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中国在全球医药研发版图中的地位提升已是大势所趋。从当前整个中国医药市场来看,跨国药企的中国研发中心深度融入全球研发策略和体系中,例如,临床试验方面,中国加入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已逐步成为跨国药企的新常态,为产品全球上市提供数据支持;药品注册方面,努力打破壁垒大力缩短中国注册和欧美发达国家注册时间的差距,加速产品的国内上市时间。

 “我们将围绕阿斯利康研发重点领域的创新需求,招募更多中国创新力量参与全球新药研发。未来将源源不断通过研发中心将全球呼吸治疗领域的自研管线和合作管线的产品快速引进中国”,杨海英进一步表示。

而在进一步推动呼吸疾病尤其是呼吸慢病的规范化治疗方面,林骁表示阿斯利康正在不断推动完善“呼吸生态圈”建设,将继续发挥数字化技术,携手零售、电商、互联网医院等合作伙伴,支持呼吸慢病患者获得优质的院外健康管理,提升领先的疾病管理知识、技术、设备和药物的可及性。

(作者:朱萍,实习生,师梦娇 编辑:徐旭)

朱萍

高级记者

关注医药大健康领域(上市公司、创新企业), 机械制造、环保等领域。擅长深度调查,开得了挖机。欢迎联系爆料:zhuping@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