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高温“烤”验长江流域供水,水利部调动三峡等水库群为下游补水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李莎 北京报道
2022-08-23 20:53

供水受影响的主要是以小型水库或山泉、溪流作为水源的分散供水工程。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莎 北京报道 “我家现在喝的水能正常供应,但浇菜的水不太够,附近的小河沟全部干涸了。”8月22日,重庆市綦江区新盛镇村民宁彬(化名)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宁彬住在山脚下,家里安装了自来水,家门口的水井目前也有足量水源。虽然饮用水供应无虞,但黄瓜、豇豆、丝瓜等蔬菜受影响较大,结果较小甚至已经不再结果,往年应季蔬菜还能供应1个月左右。

7月以来,长江流域旱情发展迅速。8月17日,水利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指出,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6省(市)耕地受旱面积1232万亩,83万人、16万头大牲畜因旱供水受到影响。

水利部新闻发布会表示,目前大中型灌区的灌溉水源和城乡供水有保障,受旱耕地主要是分布在灌区末端和没有灌溉设施的“望天田”;供水受影响的主要是以小型水库或山泉、溪流作为水源的分散供水工程。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多发,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贾绍凤向记者指出,水利设施要更好地适应和应对极端干旱,未来重点要从提高预测预报能力、抗旱服务能力、供水保证率和用水精细化管理水平等方面着手。

旱情加大供水压力

8月23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处暑,意为“出暑”,但炎热并未离开。

8月23日,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高温红色预警,已连发12天,预计23日白天陕西南部、四川东部、重庆、湖南北部、江西中部、浙江中东部、福建中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

同日,重庆綦江区温度最低31℃,最高42℃。高温之下,宁彬在帮同村的邻居收水稻,早上四、五点出门,九、十点休息,下午五、六点再继续去田里。由于高温天气来临时水稻已经接近成熟,周边区域今年水稻产量受影响不大。

但据宁彬观察,目前尚在田间生长的蔬菜和红薯受高温影响明显,部分蔬菜结果小甚至枯死,村里有一些竹子也出现发黄干枯现象。“挨着大河、水井、池塘的农作物还能用抽水机抽水灌溉,不挨着的就很难浇够足量水了。”宁彬感慨。

近日水利部新闻发布会指出,受7月以来长江流域高温旱情影响,长江流域江河来水明显偏少,水库蓄水总量接近常年,但部分中小水库蓄水严重偏少,流域大部分地区土壤缺墒,四川、重庆缺墒情况偏重。

8月18日,重庆水利系统抗大旱保供水工作调度会议指出,重庆有34个区县遭受干旱灾害,66条河流已断流,25座水库干涸,2138眼机电井出水不足。由于水源空间分布不均,中高山地区以溪流、浅井、溶洞水等为水源的部分农村人口水源保障不足。

从受访情况来看,安徽、四川亦有部分地区农作物灌溉受影响,周边缺乏足量灌溉水源或灌溉设施。

但整体来看,据水利部近日新闻发布会消息,大中型灌区的灌溉水源和城乡供水有保障,供水受影响的主要是以小型水库或山泉、溪流作为水源的分散供水工程。

统筹抗旱保供水

水利工程是防汛抗旱的“利器”和“重器”,高温旱情之下,为保障居民饮水安全,保障大牲畜饮水和农作物时令灌溉用水需求,水利部围绕预警、预案,统筹抗旱水源,制定调度水方案,强化用水管理等,推出了一系列措施。

如在制定调度方案方面,水利部实施“长江流域水库群抗旱保供水联合调度专项行动”,主要是针对长江中下游、鄱阳湖流域、洞庭湖流域旱区,这个区域里人口、农作物分布都很集中,而现在又是秋粮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

自8月16日12时起,水利部调度以三峡水库为核心的长江上游梯级水库群、洞庭湖湘资沅澧“四水”水库群、鄱阳湖赣抚信饶修“五河”水库群加大出库流量为下游补水,计划补水14.8亿立方米。

8月22日,农业农村部、水利部、应急管理部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印发抓好抗高温热害干旱夺秋粮丰收的紧急通知,要求各级相关部门要加强应急值守,持续预测预报,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广辟抗旱水源,分区域分条件落实抗高温热害干旱措施,利用专业技术科学指导抵御高温热害干旱。

针对四川、重庆等地和湖北较为严重的旱灾,国家减灾委、应急管理部分别于8月22日和8月23日启动国家IV级救灾应急响应,并派出工作组赴灾区实地查看灾情,指导和协助地方做好救灾工作。

贾绍凤指出,随着节水水平提升、抗旱品种育种能力提高,工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等,2013年以来我国整体用水规模下降,全国大部分省份的用水总量都处于下降过程中。

但全球气候变暖将持续,高温热浪、干旱等极端事件频发且将继续。气象专家预测,全球许多区域出现极端事件并发的概率将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水利设施应该如何更好地适应和应对未来可能的高温干旱天气?

对此,贾绍凤认为应该重点从四方面着手。

一是提高预测预报能力,尤其是对中长期天气变化的预测预报能力,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以为后期抗旱提供更准确的参考。

二是提高水利工程的抗旱服务能力。一方面,要平衡防洪和抗旱两方面,通过可行性分析,在有条件的地方适度调整防洪库容和兴利库容,为抗旱提供更多水源;另一方面,在未来的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方面,要更多考虑抗旱的要求,与提升预测水平的能力相结合。

三是在未来水库设计中要考虑工程的供水保证率问题,提高供水水质和供水时间的保证率。此外,灌溉设施等配套设施方面亦要提高对应保证率。

四是多部门协同发力,完善计量设施,提高用水的精细化管理调度水平,更好地适应和应对未来可能的高温旱情。

(作者:李莎 编辑:李博)

李莎

记者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