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期中考”|均胜电子二季度净利扭亏 650亿新订单六成配套新能源汽车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赵云帆 上海报道
在历经终端需求不振、疫情、运价与原材料成本高涨、汽车缺芯与地缘政治冲突等等行业逆风之后,汽车零配行业冗长的冬夜正逐渐迎来拂晓。
8月23日晚间,均胜电子(600699.SH)发布2022年半年度报告显示,公司上半年业绩继续亏损,但扣非净利转正,且自今年第二季度开始扭亏。
此外,公司正值新老业务动能切换之际,新能源汽车配套业务占比逐渐上升,公司也正积极筹备探索智能驾驶域智能座舱业务,期待优化当前低毛利与高周期性的业务结构。
初见曙光
半年报显示,均胜电子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29.2亿元,同比下降3.1%;归属母公司股东亏损1.1亿元,同比下降139.3%。而排除因企业重组等其它非经常性开支影响后,公司上半年获得扣除非经常性后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8175.3万元。
此外,考虑今年一季报公司净亏1.576亿元,公司二季度获得正归母净利,经营形势开始逐步好转。
扭亏归因来看,公司营业收入受上海疫情、芯片短缺与欧元汇率问题影响出现下降。但公司上半年控费力度较为明显,销售、管理、财务费用均出现下滑,其中财务费用同比降40.54亿%至1.46亿元,降幅较大。
均胜电子主要业务包括汽车安全业务与汽车电子业务两大板块。其中汽车安全业务体量大而毛利偏低、且全球化程度高,易敞于贸易集运运价与地缘政治风险中。
半年报显示,该分项业务目前尚未完全复苏,期内实现162亿收入,同比下降6%,毛利下降3%。
相比之下,受益于汽车电气化与智能化潮流,公司汽车电子系统略有增长,期内营收65.9亿元,同比增长9%。
对此,均胜电子相关人士告诉记者,近年公司业绩不振主要还是因为不可控因素太多,而这些因素基本都是临时的。
运价方面,今年1月21日,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CCFI)报3555.24点,创下历史新高,至今仍处高位。汇率方面,近日欧元/美元汇率则继续落于平价以下。对出口欧洲产品较多的企业来说,前述状况均将侵蚀利润空间。
今年上半年均胜电子海外收入达到174.9亿元,国内则仅为53亿元,因海外业务占比较高,全球局势对公司业绩影响颇为关键。
均胜电子半年报也指出,若剔除欧元汇率影响,均胜电子的汽车电子业务同比增速则达到20%。
除海外情况外,近期四川水电紧缺问题也使得汽车零部件行业开工受到影响。
8月15日,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和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联合下发《关于扩大工业企业让电于民实施范围的紧急通知》,部分四川本地工业企业开工率下降。此前,上海经信委商请四川省经信厅为汽车零部件企业用电生产放行,其一定程度反映了汽零行业正短暂受制于高温天气。
对此,均胜相关人员则告诉记者,均胜工厂目前在全国是分布式的,限电目前来看没有对公司正常运营造成影响,供应链上也没有企业反映用电受到限制。
聚焦国内
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加速渗透,均胜电子在欧美传统车企细分零部件份额中领先,但能否无缝嫁接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或新势力成为关键。
半年报中,均胜电子表示,公司近年进行了竞争策略的调整,尤其注重在中国市场的拓展。
目前,公司汽车安全业务包含了特斯拉、宝马、大众、奔驰、福特、通用、丰田等国际客户,理想、小鹏、蔚来、比亚迪、上汽、广汽、长安、长城、吉利、红旗、奇瑞等国内客户。均胜电子在报告中指出,目前公司也开始积极拓展哪吒、零跑、赛力斯、智己、阿维塔等国内新势力品牌。
半年报显示,2022年以来,公司新订单获取较为强劲,目前已累计新获订单合计约650亿元,其中汽车电子系统业务获得约250亿元,汽车安全系统业务获得约400亿元,而涉及新能源汽车订单超370亿元。
为满足中国市场增长的需求,该公司正投资建立均胜安全合肥新产业基地,项目总投资约为20亿元,已于今年上半年动工,并计划于2022年建成第一期项目,2023年投产。
除国内新势力车企引爆终端需求外,切入汽车智能化相关业务近年已经成为汽零配套企业提升估值水准的标配。
今年7月,均胜电子官方公告获得交互设备5G-V2X与数字智能天线重要量产项目订单,此外公司在自动驾驶领域域控、激光雷达传感等领域也获得了国内造车新势力订单,与全球知名芯片厂商的高算力域控合作也颇受市场瞩目。
同时,2022年以来,均胜电子累计新增智能网联项目(全生命周期)总金额达80亿元,800V高压快充项目(全生命周期)总金额达90亿元,智能汽车相关订单增量达到170亿元。
对此,东方证券姜雪晴认为,汽车电子新获订单将是公司盈利增长点,其中与华为携手推进某自主品牌座舱域控制器项目量产,与英伟达、NXP、Ambarella、杰平方等芯片厂商合作开发高算力智驾域控平台,与图达通合作开发的激光雷达将搭载于蔚来ET7、ET5等,预计域控制器、智能传感器等前瞻业务有望为汽车电子业务打开新增长空间。
(作者:赵云帆 编辑:巫燕玲)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