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险学会副会长姚飞:保险机构构建养老体系新支柱的形势与挑战

21惠养老李愿 2022-08-25 20:27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李愿 北京报道

8月19日,由21世纪金融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积极发展个人养老金,构建养老体系新支柱”主题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保险学会党委委员、副会长姚飞出席会议,并做了“战略重塑:保险机构构建养老体系新支柱的形势与挑战”为主题的演讲。

姚飞表示,当前人身险业务面临的发展形势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严峻的一面。“综合多方因素看,在困难中前行,这是今后一个时期保险业发展的一个基本态势。增长的不确定性,成为行业的常态。”姚飞认为。

好的一面主要体现在:经过四十余年发展历程,我国保险业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已经连续四年保持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地位,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显著发挥,金融业“三支柱”之一的重要地位完全确立;积累下来的丰富经验和一大批管理人才,是应对转型困难和业务下行的有利条件,是构建养老体系新支柱的有利支撑;共同富裕战略带来的中等收入群体扩容,将为保险业带来巨大的财富管理和风险保障机遇;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必将给养老保险和养老服务业务带来巨大发展潜力,以及监管政策大力支持、监管政策的定调、养老保险发展路径等等。

“商业养老金融包括养老保险、储蓄、理财、基金等多种业务,其中,商业养老保险覆盖积累、投资和领取期全过程,具有服务投保人整个生命周期的成熟经验。”姚飞表示,并指出,要充分发挥商业养老保险的独特优势,积极服务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建设,主要是要关注传统养老年金保险发展的趋势,推动市场主体重点发展安全性高、保障性强、满足长期或终身领取需求的商业养老年金保险,以及其他具有一定长期积累养老金功能两全保险等商业养老保险。

严峻的一面主要体现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演变,国际格局变局加速演进,经济下行压力逐渐加大,保险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这些对保险需求影响十分明显;当前行业发展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口,受制于疫情、人口红利减弱、经济增速回落等影响。

与此同时,姚飞还指出了当前保险机构对形势的判断和发展战略滞后于发展环境变化的问题。

一是供给侧改革有待持续深化。银保监会2019年发布的《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金融供给与需求之间不平衡不适应的矛盾日益凸显,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面临多重挑战。

二是保险机构的发展战略滞后于发展环境的变化。姚飞表示,从实践看,多数保险公司在经营管理中没能以长期主义的思维和原则谋发展,不能认清自身的资本实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盲目扩张,导致供给不充分、结构不平衡的问题十分突出。

三是发展路径依赖的问题十分明显。姚飞认为,一些机构仍沉湎于过去业务高速增长的时代。作为养老体系新支柱主要承担着之一的保险机构,在新的发展阶段,在银行业、基金业涉足于个人养老金融的竞争时期,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开辟新的发展领域,需要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

  • 优质供给不足。一方面,产品供给同质化明显,保障责任高度相似,对低收入人群、中产阶层、高净值客户等不同群体的差异化不足,健康险、养老险与健康管理、养老服务融合不够。另一方面,机构分布不平衡。行业在过去的粗放式经营模式下铺设大量分支机构,县域人身险机构平均有7.3家。与此同时,区域布局不均衡,东部地区过度竞争,而西部部分地区服务空白,个别省的县域甚至没有基层网点。

  • 需求潜力挖掘不足。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保险保障意识逐步提升,养老、医疗健康等方面的需求巨大,特别是“十四五”时期,60岁以上人口可能突破3亿,但面对如此大的市场需求,我国的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还不高,充分说明需求挖掘不足。

“经营策略上多数公司竞争模式趋同,依然急于‘跑马圈地’,不能沉下心来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战略。”姚飞指出,比如,扎推布局养老社区,完全不考虑自身的产业配套实力和风险管理能力,一哄而起、简单复制。

对于如何解决有效构建养老体系新支柱的挑战,姚飞表示,保险机构有效构建养老体系新支柱的关键在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行业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坚持回归保障,推进人身保险产品和服务向社会生产生活各领域渗透,重点是充分发挥人身险公司的行业优势和独特的经营特点,积极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变化的挑战,使人身保险业成为满足人民群众养老、安全保障需求的重要手段。”

首先,关于战略重塑的问题。姚飞认为,要围绕个人养老多样化的保险保障需求,解决好公司战略的导向、引领、决策和执行的问题。

“从公司规划未来发展方向的高度,从公司现有发展困境寻求突破口的角度,从公司财务资源、技术储备和人员培训进行再调整再布局,对现有的公司战略进行重新审视和深度思考,修正航向,聚焦个人养老保险。在行业业务告别高速增长转向较低增长水平和市场竞争更趋激烈的形势下,需要重新认知战略,重塑竞争优势。”姚飞表示。

其次,社会认可度的问题。姚飞认为,保险机构承接个人养老保险、构建我国养老体系新支柱,有天然的精算技术优势、产品优势、专业优势和人力优势,但能否转化为市场拓展和业务突破,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做大量工作。其中之一就是要赢得社会和公众信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要高度重视金融保险业的脆弱性问题。

“必须看到,过去一个时期互联网金融、P2P平台问题爆发,影响了社会公众的信心。对保险机构而言,发展个人养老保险,构建养老体系新支柱,需要强化服务品质,把业务发展中的消费投诉降下来。”姚飞提醒。

第三,关于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问题。姚飞认为,个人养老保险,涉及投保人及其家庭未来几十年长期的财务安全保障问题,能否取得投保人和社会大众的信任,将其未来的生活托付给公司,机构自身的发展问题十分重要的。“我们需要继续学习借鉴国际保险业先进经验,主要是重视可持续和责任(sustainability and responsibility),强调公司品牌建设,不断提高服务品质。”

姚飞以英国标准人寿公司为例介绍,该公司1994年发起并实施了“全方位客户满意计划”,为促进计划的实施,该公司于1996年投资750万英镑,占业务收人的0.4%;1997年投资1100万英镑,占业务收入的0.5%;1998年已投资1350万英镑。通过该计划的实施,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从1995年的5.6%上升至1997年的7%,提高了该公司的客户服务声誉,保证了其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

第四,关于控制好行业资产风险的问题。姚飞认为,发展养老金业务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资产端的投资安全,需要牢固树立长期稳健和价值投资的审慎理念和投资原则。

从国际看,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各国央行大幅降低利率水平,主要发达经济体超宽松货币政策溢出效应更加凸显,通胀明显走高,在通胀持续高企压力下,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加息预期升温,全球跨境资本流动和汇率波动加大。

从国内看,国际市场的波动也会传递到国内市场。长端利率震荡下行,债券市场信用违约事件频发,利率风险与信用风险、汇率风险叠加,可供保险公司配置的长久期资产品种较为单一且供给不稳定;权益市场波动加大,非公开市场标的投资风险上升,直接影响保险公司投资收益。“如果出现养老金资产投资的大幅度缩水情况,无疑不利于负债端养老金业务的发展。”姚飞表示。

(统筹:马春园)

(作者:李愿 )

李愿

记者

金融版记者,重点报道监管、银行业新闻,欢迎沟通、交流,微信:liyuan25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