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4家中国上市公司去年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东南亚成业务首选地

一带一路前沿胡慧茵 2022-08-26 20:59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胡慧茵 广州报道

上市公司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收获累累硕果。

近日,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发布了《中国上市公司共建“一带一路”白皮书2021》(简称“白皮书”),展示了近年来中国上市公司参与“一带一路”的成绩单。

据悉,2021年,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在沪深交易所支持下,对中国上市公司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现状开展首次全市场调查,3000余家上市公司积极反馈,基于调查结果形成《白皮书》。

白皮书显示,2020年我国上市公司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业务发生金额总计达4.38万亿元,业务开展范围涵盖143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白皮书认为,中国上市公司以贸易、基建、金融等方式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此外,白皮书还指出,中国上市公司在“一带一路”的业务开展具有比较明显的区域结构特征,东南亚成为“一带一路”业务的首选地。

亮眼的成绩单背后,上市公司的参与模式和成效引发关注。在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过程中,中国上市公司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过程承担着怎样的角色?东南亚地区为何成为这些上市公司业务的主要投资地?未来,上市公司又将如何继续高质量对接“一带一路”倡议?

上市公司参与“一带一路”独具优势

当前,中国上市公司已经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中坚力量。据白皮书的数据显示,2020年,上市公司“一带一路”业务发生金额总计达4.38万亿元,业务遍布143个“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

上市公司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路上取得丰硕成果。白皮书还显示,上市公司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主要通过开展商品采购、产品销售、承揽工程、金融服务、投资和融资这六项业务实现,其中,商品采购和销售业务企业,承揽工程业务企业和金融类上市公司的参与度和集中度都相对较高。另外,资本市场相关的债券发行和股权融资服务初见成效,而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在“一带一路”沿线开展投资与融资等活动也开始崭露头角。

无论在参与度还是在业务融合方面,中国上市公司都凸显出它们在“一带一路”建设上的重要性。

对此,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赵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成果源于两方面的因素:“首先,上市公司和一般的公司相比,无论是资产规模、企业营收以及相关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都处于相对领先的地位。因此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过程中,特别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贸易投资、金融投资方面都将更具有实力,也能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其次,‘一带一路’建设围绕着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来开展相关的贸易和投资活动,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和产业园区的投资方面,都需要大规模的资金。上市公司由于融资渠道比较畅通,可以通过二级市场进行融资,通过增发股票或发债等方式进行,资金实力也更强,融资渠道非常畅通。”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王义桅在接受采访时,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及上市公司在融资上的优势,他认为通过市场融资,以市场化的方式运作能够保障投资更为长远。

“过去在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很大程度上是涉及国家对债务负担的转化,而通过上市公司市场化的运作,减少了风险,也让‘一带一路’建设具有全球化效应,使运作模式更加多元化。”王义桅进一步表示,这种方式真正体现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

近年来,不少上市公司加快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的步伐。中国电力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海外事业部、电建国际公司副总经理熊立新介绍,公司已与“一带一路”沿线45个国家执行合同1572份,在建合同额4165.67亿元。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过程中,像中国电力建设这样的企业众多,在双方合作下,成功打造出众多“一带一路”的典型项目,如中老铁路、哈萨克斯坦札纳斯风电项目、赞比亚下凯富峡水电站等。

在赵萍看来,上市公司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所承担的角色不尽相同。她认为,上市公司是基于自身的优势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上市公司各自优势不同,比如中粮集团,更多是通过贸易的方式来参与“一带一路”,从贸易的链条再延伸到国外的农产品生产以及再往上游的种子研发等相关领域。

“上市公司是基于自身的优势,沿着产业链条向上游或下游不断延伸,从而使得在贸易和投资带动的作用更加明显。”赵萍补充道。

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也是向发展中国传递中国经验的契机。

王义桅强调,上市公司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将会带来更大的预期,重新盘活市场力量,超越了原来满足供给需求的狭隘的国内市场,满足了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带来倍增的效益。

东南亚为何成最佳落点

白皮书提到,上市公司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在东南亚发生业务的占比最高,比例达到31.6%。从国别来看,越南占比最高,另外,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也是上市公司的首选。

白皮书称,东南亚因其独特地理位置、良好的数字基础设施以及强劲的增长前景,成为上市公司“一带一路”业务拓展的首选区域,契合了对于深化数字经济、人文艺术等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的趋势。

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副院长葛红亮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东南亚内部的经济发展优势十分明显,以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来说,这些国家从产业、人均GDP发展方面都占有优势,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尽管东南亚国家的经济遭受新冠疫情不小打击,但随着疫情有所缓和,东南亚国家经济增长也在逐渐复苏。

另外,在提到东南亚的区位优势时,葛红亮认为,“首先它是新兴经济体的聚集区,经济发展前景较为可观;其次,该区域存在或参与众多经贸投资安排、协定,比如有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

因此,葛红亮认为,我们可以把东南亚视作投资的“蓄水池”。再者,中国和东盟都追求科技和产业革命,像泰国、新加坡等国都提出了“工业4.0”战略和计划,它们都对新经济业态有较强的诉求,“因此,无论是对于双边还是多边的合作,东南亚国家都极具吸引力。”

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此前中金有报告认为,基于年轻的人口结构、强劲的经济增长,以及快速的数字化进程所带来的消费转型和数字服务渗透率提升,东南亚的数字经济的长期发展前景被广泛看好。

2021年末,由谷歌、淡马锡和贝恩公司联合发布的《2021年东南亚数字经济报告》显示,东南亚数字经济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实现逆势增长,2021年东南亚数字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740亿美元,并有望在2025年突破3600亿美元,到2030年甚至可能达到7000亿至1万亿美元。

对此,商务部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区域经济合作中心主任张建平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中国的数字化企业平台在东盟地区,乃至在全球市场都构建出竞争力和影响力,“所以下一步,东盟的发展将会受益于这些中国上市公司的引领。另外,东盟也将给中国的上市公司带来更大的成长空间。”

此外,绿色低碳发展也是上市公司在东南亚推进“一带一路”合作所关注的重点。张建平表示,“‘一带一路’国家以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为主,这些国家在新能源产业和绿色发展方面有着非常强劲的需求,但它们本身的技术、产品和设备跟中国有较大差距。鉴于中国在这个领域中拥有更为显著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这些国家也非常期待中国的企业和产能能够在其国家落地,推动本国的低碳绿色发展。”

张建平指出,目前中国方面已连续发布了两版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部委《意见》,可见以此作为官方文件引领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的方向是非常明确的。他相信,未来中国的上市公司能够与“一带一路”的伙伴分享更多技术和应用,开展广泛的技术人员交流和培训,共同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

未来,中国上市公司参与“一带一路”合作的前景如何?王义桅认为,“一带一路”的可持续、高质量建设强调的是通用性的技术,以此建造更多示范性的案例。但目前,在很多领域上的建设还没有现行的国际化标准,因此上市公司在参与的过程中需要与这些建设地进行“共商共建和共享”,未来的发展将是从双边到多边,从区域化延展到全球化的过程。

白皮书也建议,上市公司要加强区域合作,建设高质量产业链集群;开展科技创新合作,首先在数字经济等新领域发力;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经济模式低碳转型;关注国际货币体系多极化方向演变,完善跨境支付与投融资体系。

(作者:胡慧茵 编辑:李艳霞)

胡慧茵

21世纪经济报道海外部记者

长期关注日韩和东南亚等区域的热点时事动态,掌握海外市场一手资讯。邮箱huhy@21jingji.com,欢迎交流及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