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期中考”|净利1543亿、分红661亿!上半年净利再创同期新高 “两桶油”加速低碳转型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凌晨 西安报道
受益于国际油价大涨,“两桶油”上半年合计净利润超1500亿元。
8月25日,国内两大石油公司中国石油(601857.SH)、中国海油(600938.SH)先后披露了2022半年报。
财报显示,中国石油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61万亿元,同比增长34.9%;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23.91亿元,同比大幅增加55.3%;自由现金流同比增加892.1亿元,实现基本每股收益0.45元。董事会建议派发2022年中期股息每股0.20258元,派息额370.8亿元。
据中国海油财报,2022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23.55亿元,同比增长8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18.87亿元,较上年同期的333亿元翻倍增长116%;基本每股收益1.57元。
同时,公司拟向全体股东派发中期股息每股0.70港元(含税),按总股本计算,需要派息333.46亿港元分红,折合人民币约291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两桶油”上半年业绩累计超1500亿元,分红661亿元,净利再创同期新高。
对于公司业绩大幅增长原因,中国石油财务总监王华在业绩发布会表示:上半年,面对国际局势动荡、国内疫情反弹、成品油市场需求减少等不利因素,公司在生产经营各方面均取得新进展,包括可销售天然气产量创历史新高、化工新材料产量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等。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道:“目前来看,受地缘政治冲突等多方面影响,下半年油价大概率也会高位运行。若油企在成本费用方面得以有效控制,年报业绩将会依然亮眼。”
上半年利润暴增
2022年上半年,全球石油市场供需保持紧平衡状态,受地缘政治因素影响,国际原油价格持续震荡上行,比上年同期大幅增长。
公开数据显示,布伦特原油现货平均价格为107.94美元/桶,比上年同期上升66.1%;美国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WTI”)现货平均价格为101.85美元/桶,比上年同期上升63.7%。
财报显示,上半年中国石油实现国内油气当量产量10332万吨,同比增长3.9%。国内原油产量5246.8万吨,同比增长3.4%;国内可销售天然气产量638.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4.4%。
受益于油价高位运行,中国石油财务数据一路向好。从财报数据来看,上半年经营利润逾1190亿元,同比增长34.5%,资本负债率比去年末下降1.2个百分点,自由现金流同比增加892.1亿元。
具体到业务板块来看,勘探与生产、炼油与化工成为其业绩的重要支撑。其中,由于原油、天然气等油气产品量价齐增,中国石油上半年平均实现原油价格为 94.65 美元/桶,比上年同期增长 59.2%。同时,实现经营利润人民币 824.55 亿元,比上年同期暴涨 167.1%。
与中国石油相比,中国海油相关能源产量也得到了大幅提升。财报显示,中国海油上半年油气净产量再创历史同期新高,达304.8百万桶油当量,较去年同期的2.78亿桶增长9.6%。此外上半年,中国海油石油液体和天然气产量占比分别为79%和21%。
新项目投产为中国海油上半年业绩提供了一股强劲动力。中海油表示,由于新油田的投产,该公司上半年石油产量同比增长8%;天然气产量同比上升16% ,主要原因是“深海一号”大气田投产和陆上非常规天然气产量上升。
值得一提的是,在产品量价齐升的背景下,中国海油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已超过去年创纪录的年度净利润总额,再创历史新高。对此,中海油将其归功于“抓住高油价有利时机高效组织生产”。
对于下半年业绩如何走向及未来国际油气供需格局和价格走势,中国石油高级副总裁任立新在中期业绩电话会议中谈道,受疫情变化及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等因素影响,原油需求增长不及预期,供应端也存在一定不确定性。近期国际油价处于高位震荡,长期来看,随着全球经济再平衡,远期预判油价将会回到合理水平。
“两桶油”加速低碳转型
值得注意的是,加速低碳转型成为两大石油公司的“共识”。
中国石油财报中显示,2022年上半年,公司持续推进传统站点和油气氢电非等综合站点开发。集团销售分部的资本性支出为人民币8.32亿元,主要用于国内加油加气站终端销售网络建设,拓展加氢站等新能源项目。
中国石油董事长戴厚良在业绩会上介绍说,上半年获得风电、光伏发电并网指标5360兆瓦,地热指标1120万平方米,“整体新能源业务的发展步伐比计划更快,我们将今年的计划调整为2万兆瓦的并网指标和2000万平方米的地热指标。”到2035年左右,中国石油的油、气、新能源业务将呈现“三分天下”格局。
低碳环保转型也在中国海油财报中被重点提及。财报显示,上半年中国海油首次在海上平台大规模使用绿电,预计年内消纳1.86亿千瓦时绿电。同时,公司积极探索海上“负碳”产业新模式,中国海上首个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恩平油田群CCS/CCUS示范项目有序推进,二氧化碳封存模块建造完成。公司还在大亚湾联合启动了中国首个海上规模化CCS/CCUS集群研究项目。
“整体来看,油企转型是不可逆的趋势,但这需要一定的周期与耐心。”董登新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道,“目前还没有哪一种新能源或替代能源能改变人们的消费结构,换言之,传统能源的使用习惯将会保持很长一段时间。因此,油企转型尤其在新能源方面,还需要一定的投入和回报周期。”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就风电氢能等新能源领域而言,传统能源企业具有先天优势,比如丰富的行业经验、完善的销售网络、雄厚的资金资源等。长期来看,传统能源巨头即便在新能源领域也将会长期保持其市场地位。”
(作者:凌晨 编辑:巫燕玲)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