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大财富丨中银私行王亚:做财富价值管理者,以“企业家办公室”定义顶级私行

21资管+杨希 2022-08-29 18:55
对话大财富:企业家进入代际传承高峰 财富如何穿越周期和迷雾?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杨希 北京报道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居民财富快速积累,中国私人银行业一步步走过来,从无到有,从蹒跚学步到蓬勃生长。作为行业的领跑者,中国银行于2007年在境内首家推出私人银行服务,经过十五年发展,目前中银集团已为超过15万名客户提供私人银行服务,管理金融资产规模超过2.3万亿元,十五年来增长超过10倍。

今年7月,中国银行私人银行品牌再次升级,创新推出“企业家办公室”,打造顶级私人银行服务,行业对此也保持高度关注。打造“企业家办公室”服务有何深意?为何以四个维度来诠释财富内涵?带着这些疑问,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资管研究院“对话大财富”栏目专访了中国银行总行私人银行中心总经理王亚。

王亚是中国私人银行业的首批从业者,也是行业中的佼佼者和领军人物。2007年王亚就参与了中国银行私人银行的筹建工作,并一路见证和推动着中国银行私人银行不断向前开拓。在两个多小时的访谈中,王亚将他对中国私人银行业和企业家客群的长期观察和思考娓娓道来。

在王亚看来,财富拥有数字、空间、时间和价值四个维度的内涵,企业家在个人、家庭、企业和社会四个方面存在财富价值管理的需求。基于此,中银私行推出“企业家办公室”,意在集中银集团之力,为私行客户打造高度专业化的一站式财富价值管理服务。王亚同时认为,私人银行的目标在于基于客户的合法财富,忠于客户所托,在做好财富的保值增值和传承的基础上,实现财富价值的最大化。王亚表示,中国银行私人银行致力于成为企业家财富创造的助力者,财富价值的管理者,以及共同财富价值观的践行者。

四维度诠释财富内涵

《21世纪》:您是财富管理行业的领军人物,能否跟我们分享一下您对财富的见解?

王亚:从事财富管理行业的15年间,我一直在思考财富的定义以及该如何全面看待财富。财富并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我们应当全面地认识财富的内涵。

基于大量的调研,2020年我们发布了《中国企业家家族财富管理白皮书》,尝试从数字、空间、时间和价值四个维度来诠释财富内涵。

第一是“数字维度”,关注财富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专业平台力量,助力家族财富稳健成长;第二是“空间维度”,关注财富的合理分布及持有方式,以更加开阔的全球视野对财富进行合理规划;第三是“时间维度”,财富只有经历时间维度的考验才有意义,我们关注如何实现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长久传承,助力基业长青。第四,最重要的是“价值维度”,关注如何让财富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助力企业家造福社会,赋能未来。

《21世纪》:中国银行私人银行在业内第一家提出了“财富价值管理”的概念,财富价值管理跟财富管理有什么不同吗?

王亚:两字之差,源于我们对财富价值更深层次的思考。

首先,财富价值从何而来?对于持有者而言,财富更多是账面数字,数字增长或转移,并不会产生直接的价值。但对于全社会而言,财富是金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认为,财富价值的真正来源,在于有效的资源配置。只有更好地服务于优质企业成长,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实现新的价值创造,才能让财富持有者分享更多的价值红利。

同时,我们也坚信,财富越大,责任越大,财富的物质效用边际递减,但精神效用边际递增。其本质内涵就是,只有将财富同时代需要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实现财富价值的最大化,正所谓“利他才能利己,向善才能持久”,这也是我们希望全社会能够共同倡导的财富价值观。

因为财富是有时间维度的,需要长期的陪伴,所以客户和银行之间也需要拥有同样的价值观,特别是同样的财富价值观。作为私人银行,我们的职责在于搭建客户与财富之间的桥梁,通过发挥金融中介的作用,运用专业工具优化资源配置,引导财富为经济发展创造价值,从而实现财富自身的健康成长。因此,财富价值管理是中国银行私人银行的工作目标,即基于客户的合法财富,忠于客户所托,在做好财富的保值、增值和传承的基础上,实现财富价值的最大化。

重新定义顶级私行服务

《21世纪》:财富的价值在于资源配置,企业家是资源配置的重要力量。中国银行以“企业家办公室”定义私人银行顶级服务,有什么深意?

王亚:更好地服务企业家的财富价值管理需求,就是更好地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是中国银行私人银行升级推出“企业家办公室”的使命与愿景。

中国银行私人银行传承于中国银行百年历史,它首先是中国银行的私人银行。百年中行的精神品质,深深写进了私人银行的基因和血脉,形成了中国银行私人银行服务国家战略、践行社会责任的坚定信念。

十五年来,中国银行私人银行始终陪伴在企业家左右,支持企业家以恒心办恒业,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企业家智慧。在与企业家共同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私人银行发展道路。这就是,我们以服务国家战略为使命,以践行共同富裕为己任,牢牢扎根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沃土,在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征途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与企业家精神同行,激发创新活力,践行社会担当,贡献金融力量。

要服务好企业家,就需要深入了解企业家的财富价值管理需求。儒家文化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认为,企业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也承担着四重身份,有着复杂的财富价值管理需求:作为个人价值实现者,财富的价值在于打造综合能力,弘扬企业家精神;作为家庭财富守护者,财富的价值在于构建和谐家风和健康价值观;作为企业价值创造者,财富的意义在于激发全社会要素活力,提升产业竞争力;作为社会责任担当者,财富的责任在于践行共同富裕,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企业家办公室”立足企业家视角,以深刻洞察和更好服务于企业家“个人-家庭-企业-社会”需求,背后寄托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崇高的财富价值观。

因此,中国银行创新推出“企业家办公室”,重新定义顶级私人银行服务,赋予私人银行服务更高的格局定位。建设“企业家办公室”,正是我们举全行之力支持企业家创新发展的中行方案,也希望能够成为私人银行顶级服务在中国本土的最佳实践。

《21世纪》:“企业家办公室”服务能帮助企业家解决哪些问题?

王亚:“企业家办公室”将企业家个人、家庭、企业、社会四个维度的服务,有机融合为一个整体。具体来讲,能够帮助企业家解决几大问题:

第一,是财富的保护问题,私人银行要守护合法财富,实现个人财富与企业财富之间的风险隔离;第二,企业家是推动企业创新创造的重要主体,是创新的实施者,打破均衡的创造者,企业家能够敏锐发现市场机遇,存在很高的再创业需求。我们通过商投行一体化的投融资手段,服务企业家创新发展需求;第三,财富保值增值和全球资产配置,这是中国银行私人银行的看家本领;第四,帮助企业家实现财富的妥善传承,实现家庭长远发展。

最后一个方面,就是社会责任方面。这些年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企业家投身各类公益事业。聚焦企业家社会需求,中国银行私人银行积极与资管机构、慈善基金会等机构合作,探索“慈善+财富管理”的服务模式,助力企业家实现公益慈善愿景。

一是积极倡导慈善捐赠。我们与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合作,通过中银私享爱心荟,持续9年捐助“春蕾计划”,支持近2000名春蕾女生重返校园。今年我们又进一步创新实现了积分慈善捐赠,通过与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合作,开展“乡村幼儿童书益站”积分慈善捐赠项目,帮助浙江山区落地建成72家童书益站。

二是研发推出爱心公益产品。通过将产品部分本金或收益捐赠用于慈善用途,让更多客户通过分享财富的增长参与慈善。

三是持续推广慈善信托。早在2017年,我们就协助了客户成立了国内首单混合财产慈善信托,目前我行慈善信托已覆盖乡村振兴、教育与教学等多个领域,并通过专业资产配置,保障慈善资金的可持续供给。

总体上,在企业家创富阶段,我们是助力者;在守富愿景面前,我们是专业服务者;在投身慈善公益事业过程中,我们与企业家是共同价值观的践行者。我们通过深入理解和透视企业家的四方面财富价值管理需求,以“企业家办公室”服务平台,实现中银集团服务一站式响应。

《21世纪》:确实如同您所说的,企业家的需求是多元和复杂的,中国银行的“企业家办公室”服务将如何匹配客户不同层面的需求?与投行、商行的服务是如何配合的?

王亚:私人银行的英文是“private banking”,我们认为“private”的核心在于更加个性化和定制化的综合服务。体现在“企业家办公室”服务中,是通过私行这一面窗口,汇聚了全行各部门包括集团内综合经营公司的专业智慧,共同服务于企业家的全方位需求。这才是私人银行最真实、最根本的服务形态。

2007年,中国银行于全市场首创“1+1+N”的私人银行服务模式,也就是“1名私人银行家+1名投资顾问+1个综合服务平台”。此次升级后,“企业家办公室”开启私人银行(1+1)N的服务模式。“1+1”指1个首席顾问加1支顶级服务团队。首席顾问由分行行领导担任,顶级服务团队包括专属的私人银行家和投资顾问。“N”次方指综合化的集团赋能,聚合四维度能力,汇聚中银集团“商行+投行”平台资源,“境内+境外”多元市场,“线上+线下”闭环服务,“金融+非金融”综合体系,为企业家的多维需求实现指数级的价值创造。在服务内容上,“企业家办公室”提供涵盖财富规划及全球配置,家族治理及传承规划,企业经营及环球投融资,慈善公益及责任投资在内的一站式综合服务。

同时,为了有效服务企业家客户,我们以私人银行为平台,集团内建立了常态化的公私联动、行司联动机制,以公司、普惠、投行、中银证券、中银理财、中银国际、中银三星人寿等在内的柔性工作组,形成专业体系支撑企业家客户服务,真正为客户实现“一点接入、集团响应”的卓越服务体验。

“N”次方也是一个化学反应,通过深入理解和服务企业家需求,我们的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与企业家在更深层次的融合中实现了共同成长。

私人银行同样需要数字化的服务手段

《21世纪》:相信在金融服务领域,私人银行客户在中行能享受到的服务是非常全面和周到的。刚才您提到了非金融的服务,这部分的建设进展如何?

王亚:我们努力整合专业资源,为客户打造更加广阔的交流平台,提供更具品质的非金融专属服务。譬如我们首创“GBIC”高峰论坛,通过将政府、商行、投行与保险、企业四方力量凝聚在一起,搭建政策互通、资源共享、信息共联的互动平台,助力企业家创新发展。同时,我们关注客户和家人健康,整合高端医养服务资源;关注子女教育,为下一代发展拓展国际视野;我们携手客户深度探访中国传统文化,共同参与非遗项目保护,为文化保护和传播贡献点滴力量。

总体而言,在非金融服务方面,我更多地在思考如何利用中国银行的整体实力筛选出市场上的优质资源,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平台化的服务。

《21世纪》:当下已经是数字化的时代,金融科技运用非常广泛,主要集中在普通客群中。金融科技在私行领域有哪些改善用户体验的应用?

王亚:当前,数字化技术已经融入了个人金融业务的方方面面,显著提升了内部管理效能和客户服务体验。私人银行是个性化、一对一的深度服务,同样需要使用数字化的服务手段,去更好地服务于私人银行的专业化。

私行客户对线上服务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前台精准触达和敏捷交互非常重要。不过,私行业务的数字化发展更需要聚焦中后台能力建设。一是精准的客户画像,刻画客户的风险容忍度和风险承受能力,帮助客户经理更好结合客户需求,来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资产配置建议和产品服务推荐;二是有效的风险管理,基于底层资产的自动化监测和及时预警,基于海量数据的产品分析和管理人分析,开展全流程风险管理。

目前,中国银行私人银行搭建了涵盖公私募重点管理人和产品的资产配置平台,将集团专家智慧与人工智能相结合,实现管理人和产品“观察-准入-跟踪-退出”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极大提升了产品管理效率。同时,中国银行私人银行已全面上线家族信托管理系统,有效提升家族信托业务的中后台数字化支持能力。

科技只是手段之一,实现有效客户服务才是目的。私人银行业务脱胎于财富管理,但又非财富管理的简单升级。源于与客户持续深入的信任关系和沟通交互,私人银行基于对客户需求的全面理解,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综合化的金融及非金融服务。因此,私人银行的特性要求有一支高度专业化的服务队伍,只有将数字化技术赋能于人,服务于人,才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体验。

《21世纪》:有关风险管理的问题能否再展开讲一讲?

王亚:私人银行的风险价值观,决定了其风险管理的水平。首先,财富合法性是财富安全的基础和前提。第二,金融业是识别、判断和经营风险的行业,要通过专业手段帮助客户合理分散风险。稳健经营是百年中行的发展基因,中国银行私人银行的特点在于不冒进,不一味追求过快的规模增速,而是坚守客户长远利益这一根本立足点。这既是遵循金融行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我们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作为客户财富守护者的内在使命。所以我们特别强调,财富有时间维度,应当去享受复利的红利。

中国私人银行业发展仍在初级阶段

《21世纪》:2007年开始,您就参与了中国银行私人银行的筹建工作,作为一路见证并推动这个行业前行的人,您认为目前私人银行行业发展处于怎样的阶段?您认为私人银行行业未来的发展有哪些新趋势?

王亚:相比成熟市场几百年的私人银行发展历史,中国的私人银行业仅仅走过了15年,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也非常有幸成为中国私人银行业的第一批从业者。未来一定时期内,中国社会依然处于财富创造的阶段,财富管理的市场非常广阔。在发展过程中,私人银行肩负着非常重要的历史使命。当前中国私人银行已经有几个非常显著的特征:

第一,基于对客户的深度了解,私人银行综合化、个性化、定制化特征日益显著;

第二,“专业创造价值”这一特点越来越清晰。私人银行需要持续提升专业能力,赢取客户对专业服务的价值认同并逐渐养成为专业付费的习惯,从而转变行业的盈利模式;

第三,作为一家中央直管金融企业的私人银行,我们的使命在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通过更好地服务企业家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共同富裕和社会的发展。

《21世纪》:感谢王亚总对私人银行前景的分析和洞见,最后您还有什么要对同行和企业家客户说的吗?

王亚:应该说当前行业已经找到了在中国发展私人银行的路径和方法,希望我们和同业共同努力,培育塑造全社会的正确财富价值观,营造良好的行业生态环境,一起努力为客户创造财富价值,实现私人银行的社会责任担当。

对于企业家而言,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同样需要对于转型的思考。过去的成功未来未必能够复制,这不仅是在企业经营方面,也是在对财富的看法、认知方面。中国银行私人银行对财富价值观的思考,供企业家朋友借鉴。

(作者:杨希 编辑:李玉敏)

杨希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记者,21世纪资管研究院研究员,南方财经法律研究院研究员。关注资管、财富、法律与金融风险。欢迎交流,邮箱:yangxi@sfc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