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25家企业总营收34.54万亿!上市公司质量稳步提升,实体公司增速高于金融类公司
“从成长能力来看,上市公司营业收入持续保持增长,资本支出增加,奠定了发展后劲。”程凤朝对记者表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雷晨 北京报道
8月31日,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下称“中上协”)发布中国上市公司2022年半年报经营业绩快报,截至8月31日,沪、深、北证券交易所4825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半年报。
业绩快报显示,在疫情反复、国际地缘冲突加剧、外部通胀等超预期因素冲击下,上市公司整体经营业绩保持增长态势,我国经济“基本盘”底色彰显,上市公司质量稳步提升,结构进一步优化。
据中上协统计,上半年,4825家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34.54万亿元,同比增长9.24%,远高于同期GDP增速,占GDP的比重进一步扩大。与此同时,反映创利能力的其他具体指标略有下降,市场短期偿债压力略有上升。
实体公司增速高于金融类公司
上半年,主板上市公司营收、现金流等稳中有升,为上市公司业绩筑基,盈利质量进一步改善。
主板公司变现不俗,营收和净利润分别排名前200家的公司份额占总体的72%和85%,彰显头雁效应。截至目前,102家公司已发布中期现金分红预案,现金分红金额超1700亿元,积极回报投资者日渐成为市场共识。
“从成长能力来看,上市公司营业收入持续增长,资本支出增加,奠定了发展后劲。”中上协学术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关村国睿金融与产业发展研究会会长程凤朝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净利润方面,上市公司上半年实现净利润3.25万亿元,同比增长3.19%,一、二季度增速分别为5.49%、1.16%,二季度业绩普遍好于市场悲观预期,充分体现了上市公司作为各行业龙头的强大竞争力及发展韧性。
“上市公司创利能力绝对指标持续增加,经营活动净现金流有所好转,其他相对指标受疫情影响略有回落。”程凤朝认为。
据程凤朝分析,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创利能力绝对额有所提高,且经营现金流水平(经营现金净流量/营业收入)中位数水平为3.74%,同比提升了0.05个百分点。
但他同时指出,受疫情和全球局部冲突等外部因素影响,反映创利能力的其他具体指标略有下降,如全市场毛利率、销售净利率、投入资本回报率、净资产收益率的中位数等。
值得一提的是,上半年,非金融类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和净利润29.23万亿元、1.95万亿元,同比增长10.89%、4.55%。自2021年一季度起,实体企业营收增速持续高于金融类公司,显示我国经济脱虚向实的良好发展态势。
分行业看,行业间差异明显。煤炭油气、基础化工、动力电池原料、光伏新能源行业公司业绩增长迅猛,受疫情反复、原材料价格高企等因素影响,航空、餐饮、旅游等行业公司仍处困境。
此外,受益于国务院稳定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上半年上市公司收到税费返还4689亿元,同比增加162%,在积极的政策措施下,上市公司的现金流有所改善,预计会对下半年的业绩产生积极影响。
上市公司质量稳中提升
记者注意到,从半年报来看,上市公司越发注重资本投入。
上半年,非金融类上市公司资本支出金额1.87万亿元,同比增长12.21%。其中,资本支出高于1亿元的上市公司有1797家,主要分布在制造业、采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
整体市场负债则继续下降。据程凤朝介绍,基于2020-2022年中期数据,非金融业上市公司整体资产负债率分别为60.93%、59.81%、59.55%,逐年下降,去杠杆效应明显。
但短期偿债压力略有上升,利息保障倍数中位数水平为14.02,较2021年同期下降1.9,整体偿债能力有所降低。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中位数与2021年同期基本持平。
程凤朝表示,从利息保障倍数、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三个反映偿债能力的关键指标来看,受疫情影响,居民生活相关行业如房地产业、住宿餐饮、农林牧渔等行业普遍面临流动性压力,偿债风险增加。
研发方面,上半年,上市公司平均研发支出营收占比1.69%。
分上市板块来看,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上市公司研发强度分别为8.62%、4.82%、4.58%。计算机、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研发强度居前,分别高达10.29%、10.10%和6.84%,市场“含科量”、“含新量”显著提升。
“上市公司研发投入重视程度明显,但整体研发强度尚有提升空间。”程凤朝评价道。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22年6月底,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研发投入金额合计约5845亿元,同比增长11.97%,占营业总收入的比重为2%(2021年同期为2.03%)。
统计数据还显示,上半年进退有序的市场生态加速形成。
随着全面注册制改革稳步推进,上半年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合计新增139家,占全部新增上市公司家数的82%。同时,上半年退市公司数量历史再创新高,股票质押风险显著缓释,风险公司得到稳妥处置。
据中上协方面介绍,上市公司再融资渠道也更加通畅,实施股权激励、员工持股、股份回购的公司数量显著增加。崇法守信、规范透明、开放包容的良好证券市场生态正进一步形成。
(作者:雷晨 编辑:巫燕玲)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