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报里的中国经济|利润再向上“游”:光伏上市公司6200亿营收背后的喜与悲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曹恩惠 上海报道
2022-08-31 20:28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曹恩惠 上海报道

中报季落幕,光伏产业链上下游再次奏响了一首喜与悲的奏鸣曲。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85家光伏上市公司(注:83家A股公司,1家H股公司,1家美股公司)今年上半年累计实现营业收入6214.9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0.8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17.9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06.65%。整体而言,营收规模与盈利能力的双升,是今年上半年国内光伏行业持续增长的真实写照。但在这繁花似锦的背后,产业链利润中枢向上移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近两年里,受上游价格持续上涨的影响,光伏产业链的利润分配格局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与去年同期不同的是,尽管来自上游涨价导致的成本上升的压力依旧困扰着下游企业,下游企业显然已经能够应对从容。而令人意外的是,上半年辅材的表现却相当分化,尤以逆变器环节最为显著。

一半利润“游”上前端

随着登陆资本市场的公司数量增多,各家企业营收规模不断扩大,85家光伏上市公司整体营收规模仅在半年便突破6200亿元。这也意味着,2022年全年,这些光伏上市公司合计营收规模突破万亿几乎板上钉钉。而在2021年,这85家光伏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累计约9017.89亿元。

作为当前最热门的赛道之一,光伏行业的“赚钱效应”不仅体现在资本市场上,也反映在产业投资中。国家能源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光伏装机新增30.88GW,同比增幅达119%。于是,在装机规模翻倍式增长的影响下,国内光伏产业同期迎来了经营的高光时刻。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发现,报告期内各有18家光伏上市公司的营收和净利润分别破百亿、十亿。并且,“马太效应”愈发鲜明。通威股份(600438.SH)、隆基绿能(601012.SH)、特变电工(600089.SH)、天合光能(688599.SH)、晶科能源(688223.SH)、TCL中环(002129.SZ)报告期内的营收更是突破300亿元。在净利润方面,共计9家上市公司上半年盈利超过20亿元。值得一提的是,除三峡能源(600905.SH)外,其他8家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均涉及产业链前端。

事实上,利润向上“游”并非新现象。自2020年下半年起,由于上游多晶硅料价格触底反弹并开始暴涨模式,带动硅片、电池片先后提价,整个光伏产业链掀起了涨价潮。与此同时,在供需错配的阶段性供应格局趋紧的情况下,位于上游的多晶硅料、硅片企业迎来量价齐升的大好局面,由此揽下了光伏产业链最主要的利润。

数字最能生动说明。以通威股份、特变电工、大全能源(688303.SH)、协鑫科技(03800.HK)这四大硅料龙头企业(注:特变电工为硅料企业新特能源的母公司)为例,合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55.63亿元,占比达43.48%。如果算上合盛硅业(603260.SH)、TCL中环,这6家上游端的光伏公司便分走了一半的盈利,累计净利润高达420.24亿元。

不过,与去年同期“头重脚轻”的利润格局不同的是,位于下游端的组件厂商,在今年上半年亦展现出了一定的抗压能力。隆基绿能、天合光能、晶科能源和晶澳科技(002459.SZ)这四大组件厂商上半年均实现营收和净利润的稳健增长。且与去年同期相比,这四家组件龙头企业上半年的净利润增速均有所提升。其中,晶澳科技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实现了翻倍式增长,至17.02亿元。

“主流组件厂商出货量同比大幅增加,是上半年组件端盈利改善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位券商新能源分析师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头部组件厂商上半年的出货量均较去年同期实现了较大的增长。其中,晶科能源、天合光能增幅最为明显,组件出货量分别达18.21GW、18.05GW。隆基绿能虽然同样实现18.02GW的出货量,但其去年上半年的出货量已有17.01GW。另一家组件厂商东方日升(300118.SZ)报告期内的出货量增幅105.88%至7GW。因此,该公司上半年扭亏为盈,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05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新的业绩格局下,光伏上市公司“业绩王”的宝座也正式易主。

去年同期,隆基绿能和通威股份分别取得最高营收和最高净利润的坐席,各有千秋。但今年上半年,通威股份一举揽下营收和净利润金额双第一。

辅材环节冰火两重天

光伏板块上半年的营收和净利润整体实现了快速增长固然可喜,但对于部分环节而言,依旧讲着悲伤的故事。从去年下游组件端盈利承压,到今年上半年辅材环节的多家厂商遭遇盈利萎缩,光伏供应链的不同环节都有着各自的难言之痛。

光伏辅材环节主要包括光伏玻璃、逆变器、背板、胶膜、支架等。从上半年的业绩表现上看,光伏玻璃厂商净利润下滑,逆变器厂商盈利分化,支架厂商集体滑铁卢。

作为近两年光伏产业链的热门辅材,光伏玻璃今年上半年的价格略有提升。然而,在纯碱等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下,光伏玻璃的盈利空间受到挤压,这导致主要光伏玻璃厂商上半年的净利润普遍下滑。以A股上市公司为例,福莱特(601865.SH)、南玻A(000012.SZ)、安彩高科(600207.SH)三家光伏玻璃厂商盈利均萎缩——报告期内,这三家公司分别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0.03亿元、10.01亿元、0.61亿元,同比分别下滑20.48%、25.98%、65.90%。

两家支架厂商同样遭遇了业绩困境。报告期内,中信博(688408.SH)、爱康科技(002610.SZ)亏损。其中,中信博虽然支架出货量稳居行业龙头地位,但其尚未看见盈利拐点。今年上半年,该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0.01亿元,由盈转亏。多种因素致使中信博等支架企业盈利承压。一方面,原材料及运费价格上涨,成本压力难以向下传导;另一方面,光伏产业链上游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终端电站投资存在一定观望情绪,影响支架需求。

而在整个辅材环节,最受关注的莫过于光伏逆变器。今年,光伏逆变器厂商赚足了资本市场的眼球,上市公司估值攀涨,甚至诞生了又一家千亿市值公司锦浪科技(300763.SZ)。

然而,估值泡沫之下,光伏逆变器厂商近期却陷入数据造假质疑。据媒体近日报道,部分光伏逆变器公司公布的出货数据与海关数据有出入。对此,阳光电源投资者关系部门相关人士表示,海关数据和公司出货口径可能存在不一致,但不能单纯把海关数据和公司出货数据对等。对于逆变器数据是否造假,该人士称,就该公司而言,不可能数据造假,不存在这种情况,对其他公司不做评价。

实际上,就整个A股光伏逆变器公司上半年的业绩表现来看,几家欢喜几家愁。

在微型逆变器领域,两家上市公司昱能科技(688348.SH)、禾迈股份(688032.SH)上半年分别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29亿元、2.0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5.31%、156.50%。从分销区域上看,欧洲市场扮演了主要的驱动力。“欧洲、日本等海外发达国家对光伏系统直流高压相继出台强制措施,微逆产品在海外市场迎来需求爆发。”前述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不过,微型逆变器环节的高光遮盖不住其他逆变器品类的经营压力。今年上半年,固德威(688390.SH)、上能电气(300827.SZ)净利润下滑,锦浪科技虽然实现盈利,但净利润增速也有所下降。

(作者:曹恩惠 编辑:张星)

曹恩惠

产经版记者

关注能源、制造、文旅酒店、消费。邮箱caoeh@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