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前海 创未来|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主席肖耿:以“精准数字监管”驱动前海破解大湾区双体系衔接障碍

前海观察胡天姣 2022-09-05 20:55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胡天姣 深圳报道 去年9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简称《前海方案》)正式发布。

如今,《前海方案》公布满一年。一年间,区域优势叠加政策红利,前海合作区在连接大湾区内地城市与香港中,释放出了乘数效应,也成为跨境金融合作的重要突破口。

“前海在引进香港市场内理财、保险等金融产品、促进深港风投等领域内合作具有优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政策与实践研究所所长、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主席肖耿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专访时称,前海有能力培养出一套深港合作的可持续、安全且互利双赢的机制。

推动深度合作协同发展

南方财经全媒体:开发建设前海合作区是支持香港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粤港澳合作水平、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举措。你认为进一步释放大湾区经济活力的关键是什么?

肖耿:粤港澳大湾区是创新的沃土,内部却存在着两套市场体系,包括九个内地城市的“在岸市场”及港澳的“离岸市场”,两个市场体系间的法律、监管、外汇管制等存在显著差异,难以实现常规意义上的规则直接接轨。

双体系衔接中的障碍是影响大湾区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人才跨境流通、数据和信息跨境使用与监管、跨国企业跨境运作与合规、资本项开放与外汇管制等方面均需要逐步突破障碍,提高衔接度。深港未来合作面临的挑战是在满足两地不同制度要求与监管约束的同时,将深圳与香港纳入一个互补、共赢、多元、和谐的大湾区经济、金融、社会发展生态体系。

为此,需考虑通过“特事特办”的方式探索制度创新,内地城市可与香港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度合作、互补短板,利用比较优势来释放潜在的生产力、竞争力。

南方财经全媒体:在粤港澳大湾区内,你认为深港在制度衔接等方面还有哪些潜力?

肖耿:在大湾区在岸与离岸市场分隔下,可考虑通过双体系并行和相互嵌入,推动深度合作协同发展。这需要从顶层设计方面进行突破。

例如,建立深港深度合作的“经济特区”衔接带,“特事特办”促进香港北部都会区与前海合作区等共商、共建、共管、共享。允许合资格的香港离岸企业与深圳在岸企业在对方设立跨境营运第二总部,提升跨境业务的效率、规模与安全性,超越按行政区划或者地理空间来监管的传统与习惯,以“精准数字监管”确保跨境运作的市场主体在合规的同时可以利用两地优势来发展。深港跨境营运的第二总部与其注册第一总部实际为一家企业,双总部企业的税收与GDP应该并表在注册地缴纳,之后由两地共享,以确保两地地方政府有积极性推动深度合作。深港双方可在一个监管沙盒的框架内选择一些合格企业进行尝试并总结经验。实际上,很多企业在深港两地均设有总部,如央企华润、招商局以及深圳一些地方国企。

这一模式的优势是,深港两地在双总部的框架之下,可以共同吸引优质的企业与人才落地大湾区。企业可以主动地选择需要运作的地点与监管环境,并在企业层次上真正扫除对跨境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障碍。

南方财经全媒体:企业跨境运营,如何对企业进行精准的数字监管?

肖耿:以往的经济与金融监管通常是在从物理空间和行政区划的角度展开,在这种守土有责的传统思维下,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的跨境流动受到限制。

随着数字技术发展,“数字金融”与“数字监管”已经是常态,监管可以物理空间和行政区划为基础,演变到以市场主体的法人单位为基础,进行精准监管,并突破物理空间的限制。

数字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监管手段的发展进化,这为两个不同的体系的并行、重叠、相互潜入及更好地衔接创造了很多的机会。例如,有些离岸的业务,企业和人其实不一定要限制在香港本地,可以放在前海合作区等平台,并对资金与信息通道进行安全高效精准监管。

全面提升前海国际化水平

南方财经全媒体:前海在深港合作、体系衔接等方面具有哪些优势?

肖耿:首先,前海在引进香港市场的保险等金融服务方面,享有合作区一些政策优势,港资企业可以便利化地向内地居民提供金融服务。

其次,前海在促进深港风投等方面的合作已经有了一些实质性突破,9月2日深港两地官方机构共同公布了两地在风投创投联动发展方面的18条措施,便利双向跨境投资。这些新措施和未来的体制机制创新有潜力形成一套可持续、安全且互利双赢的深港深度合作机制,而这也正是前海的定位。

再次,从企业、机构的跨境运作角度看,前海就是一个很好的探索“双总部”机制、扫除双循环衔接障碍、构建深港合作国际化平台的试验区。

南方财经全媒体:为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前海内部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强?

肖耿:前海的定位是深港在现代服务业方面的合作,关键是如何将香港与内地两个不同体系有效衔接来促进两地的优势共享及短板互补。

前海吸引了不少香港知名金融机构进驻,但他们的离岸金融服务优势在目前双循环背景下面临很多限制与障碍,不容易发挥,需要更大胆的制度创新,包括进一步落实两地“双总部”运作及税收共享等更深层次的制度建设。

依靠“内循环”优势,前海在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规划方面表现非常突出。前海还有背靠深圳的科技创新实力优势。前海还需要更充分有效利用香港与国际接轨的创新制度生态环境,以及与绿色金融、金融科技相关的国际人才,与香港一起共建大湾区国际金融与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

(作者:胡天姣 编辑:辛继召)

胡天姣

记者

探索全球资本市场,债市,汇市;也关注银行、老派与新兴金融、绿色金融,还着手人文金融。欢迎交流探讨!联系方式:邮箱 hutj@21jingji.com (无事不要乱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