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李愿 青岛报道
今年3月,银保监会、央行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提出,银行保险机构要针对新市民在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重点领域的金融需求,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完善金融服务,高质量扩大金融供给,提升金融服务的均等性和便利度。
近日,齐商银行普惠金融部主管杨征在由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腾讯安全联合主办的“金融服务新市民,如何克服风控难关”研讨会介绍了该行新市民金融服务的相关情况、特色亮点以及下一步思考规划等。该研讨会是“共建金融风控科技”系列闭门研讨会第二站。
作为一家总部在淄博的城商行,杨征首先重点介绍了淄博的新市民金融服务相关情况:根据淄博银保监分局融智工程研究阶段性成果,从新市民数量看,全国约有新市民3亿人,占总人口的20%,淄博市约有新市民9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1%,新市民占人口的比重保持一致。
但具体到新市民的组成结构,淄博市便展现出了浓厚的地域特色:在全国层面,农民工占71% ,应届毕业生占3%,非农外来务工人员占26%;淄博市层面,农民工占8%,应届高校毕业生占8%,非农外来务工人员占84%,不难看出淄博市新市民结构与全国平均结构存在较大差异。
“这些差异促使我们需要制定有淄博特色的金融支持新市民方案。”杨征表示,同时金融机构在商业本质和金融风险的双重作用下,导致金融服务扎堆在创业、住房和医疗领域,而就业、养老、教育等领域就成为金融供给的空白地带;以及金融支持新市民需要更高站位,让淄博市的新市民群体也享受到与市民相同的待遇,帮助他们融入城市。
杨征介绍称,在山东银保监局、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转发《通知》后,该行高度重视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迅速明确牵头部门和相关部门职责:
一是成立了以普惠金融部、个人金融部、公司金融部、消费金融部等部门为成员的齐商银行“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小组”,统一协调全行“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
二是根据相关要求,结合该行发展实际和存量业务情况,根据《通知》,研究起草《齐商银行新市民金融服务行动方案》(下称《方案》),为提高新市民金融服务可得性和便利性,切实增强新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提供工作指引和理论基础,该《方案》明确了服务新市民的范围,主要内容由支持新市民创业就业、住房安居、教育培训、健康保险、养老保障及基础金融服务等方面构成。
“根据《方案》,我行开展了针对新市民的系列产品创新及优化工作。”杨征介绍称,一是落实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将符合条件的新市民按规定纳入创业担保贷款扶持范围,特别是关注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新引进技工人才、网络商户、创业孵化基地及创业园区创业人员等。
二是2022年5月,齐商银行面向承租非国有房产进行经营的个体工商户推出专属产品“租金纾困贷款”,可获得政府贴息,产品全线上操作,简单便利。“一经推出立即受到广大个体工商户欢迎,截至7月31日,已实现投放1.23亿元,帮助6906户新市民群体克服疫情带来的困难,缓解租金压力,恢复正常生产经营。”杨征表示。
三是研发上线纯信用、纯线上的“e齐税易贷”产品。
四是为进一步促进居民消费升级,全线上纯信用综合消费贷款“e齐贷”上线运营。
杨征介绍称,经测算统计,以上具有服务新市民突出特色的产品惠及新市民约2500户,贷款余额2.1亿元。
“要打造金融支持新市民淄博模板的思路。”杨征进一步表示,根据淄博市特有的新市民群体结构,结合淄博市老工业区转型的现状和需求,按照直接支持与间接支持并举、增值服务和基础服务并重、广泛惠及与重点支持并行的原则,该行重点在支持淄博市新旧动能转换,打造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方面下功夫:一是精准分层,打造新市民产品研发体系;二是整合各条线资源,丰富一揽子服务措施。
如何精准分层?杨征认为,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紧密结合“人才金政50条”,突出高端服务特色;另一方面充分争取、运用政策性产品,提高新市民金融服务覆盖面。
2022年8月10日,淄博市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淄博人才工作若干措施》,被称为“人才金政50条”,堪称淄博历史上最大规模、最大力度的人才引进计划。杨征表示,在政府的政策增信下,金融业大有可为,该行以“政府引进来,金融留得下”的原则,提出以下金融服务新市民措施:
一是人才培养信贷产品。对符合“人才金政50条”的企业研发人才培养专项贷,贷款期限与政府补贴期限相协调,贷款额度和利率应充分考虑政府补贴后的承债资质和风险水平。
二是高等学历人才专项金融服务。淄博市未来5年内计划引进大学生20万人,预估淄博市新市民中大学生占比将从8%上升至20%,成为新市民主力群体。
“齐商银行前期已于驻淄高校,如山东理工大学、齐鲁医药学院、山东农业工程学院等学校多次沟通联动,从大学生毕业前就提前介入,在高校设立专项奖学金、设立创业基金等方式对在校大学生、教职工群体设计一揽子金融服务方案。”杨征介绍称。
三是人才安居信贷支持。一方面做好间接支持,积极对接人才公寓项目,结合“人才金政50条”的要求,根据房地产企业承建人才公寓项目数量和质量,给予不同的信贷政策;一方面做好直接支持,“人才金政50条”对首次新购商品房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学士本科生、大专生分别给予不同额度的一次性购房补助,因此在授信时会提前考虑所获得的补助部分。
在政策性产品方面,杨征介绍称,该行针对占比更多的非农外来务工、经商、创业的新市民群体,积极争取、充分运用各级政府、财政支持政策,借助财政贴息、政策性担保等措施,运用好政府增新赋能、研发支持新市民创业、退役军人等专项产品。
如何整合各条线资源?杨征认为,新市民金融服务是一揽子综合化的金融服务方案,除了创业就业、安居、保险服务之外,还包括了教育培训、基础金融服务、养老保障等内容。
“我行下一步计划丰富新市民金融服务规划内容,如通过‘线上化、数字化、智能化’科技手段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便利性,设立市民之家、劳动者之家等新市民便民服务场所等措施,形成一揽子服务新市民的金融服务方案。”杨征透露。
杨征表示,完善新市民金融服务、满足新市民金融需求还需要加强外部协同,探索服务新市民联动机制,这项工作与人社部门、农业农村部门、教育部门、大专院校密切相关,要加强与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的沟通对接,建立协调联动机制:一是建立新市民金融风险分担制度,设立风险缓释基金或补偿基金,对开展新市民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提供适当风险补偿;二是各相关部门密切协作,形成合力,共享新市民相关信息、数据,帮助金融机构获得更加精准的数据信息、构建更加明晰的群体定位,进一步提高服务新市民的能力与效率。
(作者:李愿 编辑:周鹏峰)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