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商银行杨征:打造金融支持新市民“淄博模板”

21金融街李愿 2022-09-07 14:31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李愿 青岛报道

今年3月,银保监会、央行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提出,银行保险机构要针对新市民在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重点领域的金融需求,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完善金融服务,高质量扩大金融供给,提升金融服务的均等性和便利度。

近日,齐商银行普惠金融部主管杨征在由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腾讯安全联合主办的“金融服务新市民,如何克服风控难关”研讨会介绍了该行新市民金融服务的相关情况、特色亮点以及下一步思考规划等。该研讨会是“共建金融风控科技”系列闭门研讨会第二站。

作为一家总部在淄博的城商行,杨征首先重点介绍了淄博的新市民金融服务相关情况:根据淄博银保监分局融智工程研究阶段性成果,从新市民数量看,全国约有新市民3亿人,占总人口的20%,淄博市约有新市民9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1%,新市民占人口的比重保持一致。

但具体到新市民的组成结构,淄博市便展现出了浓厚的地域特色:在全国层面,农民工占71% ,应届毕业生占3%,非农外来务工人员占26%;淄博市层面,农民工占8%,应届高校毕业生占8%,非农外来务工人员占84%,不难看出淄博市新市民结构与全国平均结构存在较大差异。

“这些差异促使我们需要制定有淄博特色的金融支持新市民方案。”杨征表示,同时金融机构在商业本质和金融风险的双重作用下,导致金融服务扎堆在创业、住房和医疗领域,而就业、养老、教育等领域就成为金融供给的空白地带;以及金融支持新市民需要更高站位,让淄博市的新市民群体也享受到与市民相同的待遇,帮助他们融入城市。

杨征介绍称,在山东银保监局、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转发《通知》后,该行高度重视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迅速明确牵头部门和相关部门职责:

一是成立了以普惠金融部、个人金融部、公司金融部、消费金融部等部门为成员的齐商银行“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小组”,统一协调全行“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

二是根据相关要求,结合该行发展实际和存量业务情况,根据《通知》,研究起草《齐商银行新市民金融服务行动方案》(下称《方案》),为提高新市民金融服务可得性和便利性,切实增强新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提供工作指引和理论基础,该《方案》明确了服务新市民的范围,主要内容由支持新市民创业就业、住房安居、教育培训、健康保险、养老保障及基础金融服务等方面构成。

“根据《方案》,我行开展了针对新市民的系列产品创新及优化工作。”杨征介绍称,一是落实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将符合条件的新市民按规定纳入创业担保贷款扶持范围,特别是关注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新引进技工人才、网络商户、创业孵化基地及创业园区创业人员等。

二是2022年5月,齐商银行面向承租非国有房产进行经营的个体工商户推出专属产品“租金纾困贷款”,可获得政府贴息,产品全线上操作,简单便利。“一经推出立即受到广大个体工商户欢迎,截至7月31日,已实现投放1.23亿元,帮助6906户新市民群体克服疫情带来的困难,缓解租金压力,恢复正常生产经营。”杨征表示。

三是研发上线纯信用、纯线上的“e齐税易贷”产品。

四是为进一步促进居民消费升级,全线上纯信用综合消费贷款“e齐贷”上线运营。

杨征介绍称,经测算统计,以上具有服务新市民突出特色的产品惠及新市民约2500户,贷款余额2.1亿元。

“要打造金融支持新市民淄博模板的思路。”杨征进一步表示,根据淄博市特有的新市民群体结构,结合淄博市老工业区转型的现状和需求,按照直接支持与间接支持并举、增值服务和基础服务并重、广泛惠及与重点支持并行的原则,该行重点在支持淄博市新旧动能转换,打造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方面下功夫:一是精准分层,打造新市民产品研发体系;二是整合各条线资源,丰富一揽子服务措施。

如何精准分层?杨征认为,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紧密结合“人才金政50条”,突出高端服务特色;另一方面充分争取、运用政策性产品,提高新市民金融服务覆盖面。

2022年8月10日,淄博市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淄博人才工作若干措施》,被称为“人才金政50条”,堪称淄博历史上最大规模、最大力度的人才引进计划。杨征表示,在政府的政策增信下,金融业大有可为,该行以“政府引进来,金融留得下”的原则,提出以下金融服务新市民措施:

一是人才培养信贷产品。对符合“人才金政50条”的企业研发人才培养专项贷,贷款期限与政府补贴期限相协调,贷款额度和利率应充分考虑政府补贴后的承债资质和风险水平。

二是高等学历人才专项金融服务。淄博市未来5年内计划引进大学生20万人,预估淄博市新市民中大学生占比将从8%上升至20%,成为新市民主力群体。

“齐商银行前期已于驻淄高校,如山东理工大学、齐鲁医药学院、山东农业工程学院等学校多次沟通联动,从大学生毕业前就提前介入,在高校设立专项奖学金、设立创业基金等方式对在校大学生、教职工群体设计一揽子金融服务方案。”杨征介绍称。

三是人才安居信贷支持。一方面做好间接支持,积极对接人才公寓项目,结合“人才金政50条”的要求,根据房地产企业承建人才公寓项目数量和质量,给予不同的信贷政策;一方面做好直接支持,“人才金政50条”对首次新购商品房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学士本科生、大专生分别给予不同额度的一次性购房补助,因此在授信时会提前考虑所获得的补助部分。

在政策性产品方面,杨征介绍称,该行针对占比更多的非农外来务工、经商、创业的新市民群体,积极争取、充分运用各级政府、财政支持政策,借助财政贴息、政策性担保等措施,运用好政府增新赋能、研发支持新市民创业、退役军人等专项产品。

如何整合各条线资源?杨征认为,新市民金融服务是一揽子综合化的金融服务方案,除了创业就业、安居、保险服务之外,还包括了教育培训、基础金融服务、养老保障等内容。

“我行下一步计划丰富新市民金融服务规划内容,如通过‘线上化、数字化、智能化’科技手段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便利性,设立市民之家、劳动者之家等新市民便民服务场所等措施,形成一揽子服务新市民的金融服务方案。”杨征透露。

杨征表示,完善新市民金融服务、满足新市民金融需求还需要加强外部协同,探索服务新市民联动机制,这项工作与人社部门、农业农村部门、教育部门、大专院校密切相关,要加强与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的沟通对接,建立协调联动机制:一是建立新市民金融风险分担制度,设立风险缓释基金或补偿基金,对开展新市民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提供适当风险补偿;二是各相关部门密切协作,形成合力,共享新市民相关信息、数据,帮助金融机构获得更加精准的数据信息、构建更加明晰的群体定位,进一步提高服务新市民的能力与效率。

(作者:李愿 编辑:周鹏峰)

李愿

记者

金融版记者,重点报道监管、银行业新闻,欢迎沟通、交流,微信:liyuan25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