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丨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更开放的心态参与全球竞争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2-09-15 05:00

中日韩以及东盟属于同一个有机而整体的供应链体系,有足够强大的动力进行合作,因此,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大调整的进程中应牢牢抓住机遇,掌握主动权。

△音频来源:南财音频

当前,美国通过一系列政府主导的产业政策大幅增加制造业投资,挑战中国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的同时,虹吸其盟友资源。这也是全球制造业竞争从有序发展转向加速竞争的标志。

世界主要经济体自美国次贷危机后开始重视制造业。美国时任总统奥巴马提出先进制造概念与再工业化战略延续至今,2010年日本提出第四次工业革命,2013年德国、法国、英国也相继提出了类似工业4.0的国家计划,中国同期也积极参与此轮产业变革与制造业竞争。

此后,各国强化了贸易保护与制造业本土化趋势,在半导体、电池、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以及数字经济等领域展开竞争。美国在半导体制造与电池等领域落后于人,各国强化数字主权的举措对美国企业形成一定冲击,再加上欧盟与日韩原本在汽车半导体、电池、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就拥有优势,美国在新型战略产业中存在较大短板。

全球新冠疫情给处于供给端的制造业带来了巨大冲击和重整契机。美国以疫情导致全球供给体系风险加大为由,认为必须实现供应链分散,从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的全球分工体系转向以安全为目标的全球供应链调整,旨在借机壮大本土制造业,而俄乌冲突形成的欧美能源危机为这场由美国推动的大调整带来更多的意外。

美国在半导体制造与新能源汽车(电池)等领域通过刺激性财政政策加速发展,并且为了弥补自身的产业短板,要求韩国、日本以及中国台湾等地区先进制造资源向美国转移,而令后者面临产业空心化的风险。同时,美国还强化了贸易保护政策,并规定7年内要将联邦承包商的强制性美国制造含量从55%提高到75%,将欧盟、中国等企业排除在美国特定市场之外,这些政策措施正在引发相关经济体的担忧和反对。

以德国为核心的欧盟制造业受到能源危机严重冲击,德国强大的工业体系长期依赖于俄罗斯廉价能源,现在因俄乌冲突而失去这个基础并承受巨额的能源成本。如果欧洲能源危机在短期内无法解决,将会迫使工厂将更多的产能向外转移。由于有德国政客提出与中国脱钩的言论,也导致一部分中国企业对于到德国投资有所顾虑。德国作为传统汽车大国,其汽车产业向电动化转型需要中国电池企业的支持,但共赢合作受到一些不当杂音的干扰。OECD的经济展望显示,从按实际GDP计算的2022年设备投资估算,美国比新冠疫情前增长6%,德国减少3%。

日本借助能源危机与美联储加息放任日元大幅贬值,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本土制造业投资。根据对100名企业家的调查显示,认为日元贬值有利或明显有利于制造业的高达70%,日经指数中主要制造业企业今年4-6月因为日元贬值增加了10470亿日元收益,相当于净利润合计的近三成。日本政策投资银行8月数据显示,2022年度日本大型企业的国内设备投资计划预计比上个财年大幅增长26.8%。

在美国的政治要求与政策标准之下,韩国不得不开始考虑是否要将半导体、电池等各大企业的工厂迁往美国,然而这些领域都是韩国为数不多的具有全球优势的产业,如若大举搬迁,则会增加韩国产业空心化风险,韩国已经陷入战略性忧虑。此外,越南、印尼等东盟国家以及印度、孟加拉国等南亚国家,也积极参与全球供应链重整,想要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分一杯羹,越南则承接了美国以安全风险为由从中国转移出的一部分电子产业。

俄乌冲突与能源危机在疫情期间加剧了全球制造业竞争。中国在过去多年以来始终坚守实体经济发展以及科技创新的主线,除了个别产业受影响外,制造业在疫情期间得到明显提升并向更高端产业迈进,出现了结构性转变。伴随制造业产业资源竞争的是人才、劳动力竞争以及主要经济体日益加强的贸易保护,中国需要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进一步改善分配,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同时加大人才的培养以及引进,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参与到全球竞争。此外,中日韩以及东盟属于同一个有机而整体的供应链体系,这体现在全球疫情与欧洲能源危机期间,该地区表现出的经济韧性。因此,中日韩以及东盟应该有足够强大的动力进行合作,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大调整的进程中牢牢抓住机遇,掌握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