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政策跟整个行业创新发展之间并不存在天然的冲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孟荇 实习生 骆婷 北京报道
经过去年的强监管后,如何在经济下行的形势下平衡数字经济发展与监管的关系,如何促进平台经济创新?如何以公平竞争监管增强平台经济创新活力?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8月1日实施的新反垄断法已满月,近日,中国市场监管报社主办的“公平竞争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研讨会在京举行。座谈会上,来自市场监管总局、高校、研究院、律所、企业的代表聚焦新反垄断法修订,就完善平台经济治理规则、规范平台企业健康发展、增强中小企业韧性等议题深入研讨。
监管应考量数字经济特点 方能与创新发展并行不悖
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一直有声音提出对平台的反垄断等监管是否影响了平台经济的发展,是否影响了数字经济创新活力?
中国信通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监管研究部主任李强治发言时指出,强化反垄断是近年来全球主要国家、地区应对超级平台崛起的关键举措,成为各个国家努力恢复数字市场竞争秩序和创新发展的重要工具。
李强治列举了一组数字,近年来美国超过75%的行业市场集中度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行业被少数大企业控制,竞争不足阻碍了经济的创新,令美国新企业组建率下降近50%。
在李强治看来,监管政策跟整个行业创新发展之间并不存在天然的冲突。能否激发这个行业的创新发展活力,是衡量和评估这一轮政策监管效果最重要的指标,以公平竞争促进创新发展的内在需求愈加凸显。
同时,平台经济是我国创新创业活动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成为新发展动能的典型代表。新反垄断法新增“鼓励创新”为导向的目标,实际落地过程中需要平衡监管与发展的关系,在动态竞争、跨界融合、马太效应、数据和算法驱动等特征突出的平台经济领域,更好发挥反垄断的创新增进作用,包括充分认识平台经济的发展规律,预防和制止滥用市场优势地位造成不公平竞争的行为,逐步优化无序竞争的行业生态,统筹考虑数据和算法治理难题等。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认为,需要从创新活力和国际竞争力角度去看待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情况下,我国的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应当考虑数字经济发展特点,而不能生搬硬套工业经济条件下的法律规则。
他表示,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如果调整幅度大、变化快,会对市场创新活力造成影响,数字时代的监管最好是包容审慎的。
企业呼吁监管政策“确定性”
“反垄断作为一个药引子,引发了对平台经济的全面监管、强监管。”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专家咨询组成员、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教授黄勇表示。
近两年来对平台企业的强监管举措,在规范平台经济、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也有企业表示感到无所适从,会上“确定性”成为企业的一致呼声。
刘尚希指出,需要警惕不同部门之间不协调的政策导致的合成谬误问题,进而阻碍平台经济发展的现象。“目前监管平台经济涉及多个部门,这些部门如何加强配合形成合力更好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在细化公平竞争、防止垄断的法律规定政策方面,需要评估政策措施是否有利于促进创新,并根据实际及时调整细化,明确法律监管红线,稳定市场预期。”
“一个是程序透明的问题。第二,是保证政策确定性,给市场积极的信号。”黄勇认为,应该正确认识掌握资本的规律和特性,让其运营发展可防可控,明确反垄断中涉及的平台经济相关概念,尽快落实新反垄断法第三十七条规定的审查制度,明确设置反垄断规则“红绿灯”,提振市场预期和信心。
“数字经济动态性很强、发展模式变更太快,一些适用于传统的工业经济或者实体经济的法律、规则不再适用于数字经济,需要有创新监管手段或标准应对新业态、新模式带来的挑战,明确法律监管的红线,提振市场预期和信心。”腾讯研究院合规政策中心总监张昕表示。
美团合规政策总监胡湛表示,在复杂经济形势下,企业对于政策预期的稳定性需求是迫切的,建议在反垄断常态化监管中,可以进一步丰富事前指导等梯次监管工具,发挥法律强制功能以外的指引、评价和预测功能。同时,充分把握新经济发展的规律,推动合规指导更深入更透明,明确法律监管红线,不断稳定市场预期,促进宏观经济政策一致性,长期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
拼多多公共事务总监宋玥则建议,根据新反垄断法规定,反垄断执法部门可以约谈经营者并提出改进措施,希望监管部门激活这样的政策工具,通过约谈等柔性指导措施降低执法成本,对企业风险行为早发现、早干预,降低风险行为对竞争秩序的损害。
如何将“确定性”落地,需要什么样的监管工具来稳定企业预期?
2021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为资本设置“红绿灯”。此后,中央多次会议都提到设置“红绿灯”,促进平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此外,修订后的《反垄断法》要求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健全经营者集中分类分级审查制度。
黄勇表示,要掌握资本运行规律来设置红绿灯,公布标准和倾向性的指标,善用承诺制度和约谈制度,为投资松绑,给资本市场信心。
(作者:王俊 编辑:吴立洋)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