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智长三角(234期)丨长三角示范区迎来第二批17条新政,杭州高端制造开辟“专精特新”突围路

意江南许秋莲,实习生管振宏 2022-09-16 19:04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许秋莲 上海报道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迎来第二批支持政策。围绕科技创新、绿色低碳、产业协同、人才流动等10个方面,出台了17条具体政策举措。支持青浦、吴江、嘉善以“一区多园”模式建设跨省域高新技术开发区,推动长三角碳普惠机制联建工作在示范区先行先试,鼓励人才合理流动,助力形成区域人才协同共享和产才深度融合的人才发展格局。

在数字经济方面,今年上半年,江苏全省有2.2万家规上工业企业启动实施改造。江苏省计划用3年时间,对5.7万家规上工业企业实施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实现全省制造业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显著壮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企查查数据显示,2022年9月5日-9月11日,长三角地区城市共新增注册102478家,新增注销吊销14586家,其中上市公司均为0家。批发和零售业企业迁入迁出长三角数量基本持平,49家批发和零售业企业迁出长三角,占总迁出企业数量的64.4%,48家批发和零售业企业迁入长三角,占总迁入企业数量的52.7%。

近期,工信部发布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示名单,杭州共有155家企业入围。相较在前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仅入围53家企业的现状,“杭州制造”在近一年来跑出惊人速度,入围企业总量迅速占据全省第一、全国第五的位置。

长三角市场监管部门连续四年召开联席会议

9月15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举办新闻发布会,《上海市人民政府 江苏省人民政府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下称《若干政策措施》),也就是“两省一市对示范区第二批支持政策”,已由两省一市政府联合印发实施,这是两省一市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在省级政府层面合力支持推动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的又一重大政策举措。

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已经成为当下地方政府的重要目标,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区同样在加快碳普惠联建试点工作。在具体部署方面,《若干政策措施》提出,一是选取部分统计基础好,数据可获得性强的项目和领域先行开展试点示范,以点带面,探索以示范区为载体推动碳普惠规则共建、标准互认、信息共享、项目互认,并逐步扩大联建范围,最终打造“规则共建、标准统一”的长三角区域碳普惠体系。二是借助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既有的基础设施,共建长三角碳普惠交易平台。

此外,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方面,9月7日,长三角市场监管联席会议在上海召开,这也是长三角市场监管部门连续第四年召开联席会议。市场主体是社会生产的发动机。数据显示,2019年1月至2022年7月,长三角地区新设市场主体1928万户。

2021年11月,长三角市场主体基础数据库和可视化平台上线,归集了基本信息、住所等17类市场主体信息共6.8亿条;长三角培育放心消费单位32万余家、线下无理由退货承诺企业25.5万家、“长三角实体店异地异店退换货联盟”单位370余家,累计开展线下无理由退货涉及金额4亿元;2021年,长三角获批国产创新药和纳入国家创新特别审查程序的医疗器械产品占全国近50%,长三角生物医药领域产值占全国生物医药产业30%。

目前,长三角市场监管部门共同推动改革创新合作项目9个,签署合作协议30项,制定发布政策文件18项,完成平台(机构)建设6个,开展重大活动49次,滚动推进年度重点合作任务94项。

会上,三省一市市场监管部门签署了《长三角地区市场准入体系一体化建设合作协议》,力争“十四五”期间,建成长三角地区标准规范统一、信息共享互认、改革协同共进、预期稳定透明的市场准入一体化体系。

产业端数字化成江苏未来发展风口

9月7日,长江之滨,以“赋能新江苏,数绘新篇章”为主题的2022(第九届)江苏互联网大会在南京拉开帷幕。

会上发布的《2022数字江苏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底,江苏全省数字经济规模超5.1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二,占全国的11.8%,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0.6%。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电信业收入分别达到3.56万亿元、1.15万亿元和1135.51亿元,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报告显示,截至去年底,江苏省电子信息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超过8000家,面向移动通信、物联网、大数据等领域布局建设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类创新服务平台400余家。省内71所本科高校共设置数字化相关本科专业点近500个,打造30个省级重点产业学院,教育链、创新链和产业链有效衔接、深度融合。

中国信通院副院长王志勤表示,中国正进入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期,数字经济在规模、区域、结构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江苏数字经济规模和总体发展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整体发展比较均衡,特别是产业数字化基础好、后劲足。

江苏数字经济的主航道是产业数字化,制造业数字化是其主体板块。

“过去10年是互联网快速发展的10年,给消费者带来体验升级,这是一个开端。未来10年,变革更多会发生在产业端。”华为云中国区圈层运营总经理孔珍珍判断。制造业加快实施“智改数转”,成为与会人士共识。

翌日,由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南京市政府共同主办的2022全球服务贸易大会暨首届国际数字贸易峰会在南京开幕。

商务部副部长钱克明在会上指出,南京是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地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在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市场主体促进以及新业态、新模式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希望南京充分发挥国家级开放平台作用,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加大开放力度,为全国经济和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杭州高端制造开辟“专精特新”突围路

在专精特新方面,“杭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实现跃升背后,与近年来杭州先进制造的快速发展紧密相关。”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区域发展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柯敏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近年来,杭州制造业结构持续优化,制造业向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趋势明显。

梳理发现,从行业来看,杭州入选的“小巨人”企业集中分布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这与杭州主攻的制造业产业链方向基本一致。

柯敏表示,从城市间的竞争看,各地资源禀赋、优势产业各异,应开展差异化特色化探索。对于杭州来说,专精特新企业规模仍存在较大的进步空间,应在已有的数字经济产业基础优势之上,找准与制造业的结合点,培育更多高端制造,尤其是增强放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同时,聚焦产业链重点方向,培育一批龙头引领型、生态主导型企业,增加产业链韧性和活力。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当前杭州专精特新企业也在加速进军资本市场。截至2022年9月2日,北交所设立一周年,浙江共有北交所上市公司9家,杭州占3家。其中广脉科技、天铭科技都是浙江省“隐形冠军”企业、浙江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朗鸿科技属于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行列。

“北交所的设立给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小巨人’已是发展到一定量级和层次,但是后面还有很多入库的企业往这条路径上走,政策引导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抓手和方向。”杭州一家专精特新孵化基地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未来他们也将要成立专门的专精特新基金,助力企业登陆资本市场。

(注:专精特新部分内容为全国数据)

(部分综自:各地官网、官网,新华日报、合肥日报、苏州日报、南京日报等

21世纪经济报道 张梓桐 《长三角示范区第二批支持政策公布,上海江苏浙江将建设跨省域高新技术开发区》

21世纪经济报道 胡丽华 《小巨人城市图谱⑫|高端制造开辟突围之路,杭州加快“专精特新” 特色梯度培育》)

『覆盖沪苏浙皖每周最新动态和重点政策解读

追踪三省一市千万+企业流动新态势

探索新发展格局下产城发展新潜能

共推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出品:21世纪长三角研究院

统筹:卜羽勤

主笔:许秋莲,管振宏(实习生)

编辑:陈洁

(作者:许秋莲,实习生管振宏 编辑:陈洁)

许秋莲

记者

常驻上海,关注长三角一体化、区域经济和新消费领域。邮箱:xuql@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