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百县千乡万村”乡村振兴示范创建 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示范创建,是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助推器,是各地乡村建设行动的重要抓手。
编者按
步入秋季,迎来收获的季节。9月23日,我国迎来第五个农民丰收节。每年农历秋分是农民丰收节,这是我国第一个从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
在中国,“三农”问题备受关注,“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多年聚焦“三农”问题。目前,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三农”工作也步入新阶段。
在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我们推出三个版的专题,聚焦乡村振兴,期待“三农”领域工作不断迎来丰收的成果。
2022年是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第二年,从年初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到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再到7月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发出关于开展2022年“百县千乡万村”乡村振兴示范创建的通知,这些陆续发布的政策,对我国乡村振兴的下一步工作做出了具体部署,乡村振兴的未来发展路径更加清晰。
在做好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不发生大规模返贫的基础之上,我国的乡村振兴工作将步入到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领域寻求突破、公共服务和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的新阶段。在这一新的阶段,开展“百县千乡万村”乡村振兴示范创建,以示范创建为抓手带动更大范围内的乡村发展,将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举措。
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2022年2月22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重磅发布,该文件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视为要牢牢守住的两条底线之一。
文件指出,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加大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之所以要提出“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一底线,是因为,尽管我国已于2020年底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性胜利,但全国还有500多万边缘易返贫人口,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这一群体就有可能重返贫困状态。我们需要结合实际,对这部分易返贫人口加强监测,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
2022年7月,国家乡村振兴局发布消息称,上半年,经过各方面共同努力,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拓展,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没有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今年上半年,我国将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纳入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帮扶政策范围,允许中央衔接资金用于跨省就业交通补助和乡村公益性岗位补助。各地通过产业就业帮扶,增加脱贫户收入。截至6月底,中西部22个省份共有就业帮扶车间3.4万个,吸纳脱贫人口达到43.3万人。
国家乡村振兴局综合司司长许健民表示,截至7月,65%的监测对象已消除返贫风险,其余均落实了帮扶措施,经过一段时间努力也将消除返贫风险。下一步,将紧紧抓住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3.5万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这两个重点,加大产业帮扶和就业帮扶力度,稳步提高兜底保障水平,促进脱贫群众持续增收。
乡村建设重点任务——“183行动”
近年来,我国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乡村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与此同时,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往村覆盖、往户延伸方面还存在明显薄弱环节,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公共服务的质量,与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有差距。
为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进一步提升乡村宜居宜业水平,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制定了《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下称“方案”)并于2022年5月23日印发。该方案的主要内容,即乡村建设行动的重点任务,概括起来就是“183行动”——“1”是制定一个规划,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8”是实施八大工程,加强道路、供水、能源、物流、信息化、综合服务、农房、农村人居环境等重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3”是健全三个体系,实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提升行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乡村建设的基本目标是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在这个前提之下,不同地区的乡村,其发展水平、标准、档次可以因地而异、高低有别。一个重要原则是,要传承保护传统村落民居和优秀乡土文化,突出地域特色和乡村特点,保留具有本土特色和乡土气息的乡村风貌,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正如常说的一句话,要让乡村内外的人都“看得见山,望得到水,记得住乡愁”。
乡村建设不仅包括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包括乡村治理完善、乡村文化建设等,在这方面,数字技术大有可为。方案提出,要顺应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推进数字技术与农村生产生活深度融合,持续开展数字乡村试点。
一些地方已经开始了数字技术应用于乡村治理的探索。比如,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驻四川省旺苍县东西部协作工作队推出的“旺苍县数字乡村”示范平台,下放57项审批事项,形成了一张政务服务大网,有效解决群众办事跑路多、产业服务成效低、村庄治理手段少等乡村治理难题,用数字化手段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方案还强调了金融服务创新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性,鼓励金融机构扩大贷款投放,支持乡村建设;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前提下量身定制乡村建设金融产品,稳妥拓宽农业农村抵质押物范围。探索银行、保险、担保、基金、企业合作模式,拓宽乡村建设融资渠道。
以示范创建为抓手
乡村建设行动的重点任务明确之后,这些行动如何在各地乡村因地制宜地落地推进,就成为下一步乡村振兴工作的关键。
2022年7月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发出关于开展2022年“百县千乡万村”乡村振兴示范创建的通知,为各地的乡村建设行动提供了一个抓手。
2022年,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将组织创建100个乡村振兴示范县,省级农业农村部门、乡村振兴局将组织创建1000个乡村振兴示范乡镇、1000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分层级推进示范创建。通过示范创建,探索不同区域推进乡村振兴的组织方式、发展模式和要素集聚路径,引领乡村振兴全面展开。
通知提出,示范创建要立足县、乡、村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体现东、中、西部区域特色。东部地区的乡村,要着力提升乡村治理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中部地区的乡村,着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西部地区的乡村,则要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增强地区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而东、中、西部不同地区的示范县、示范乡和示范村,其建设重点也都各有侧重和不同。
开展乡村振兴示范创建的通知下发之后,各地积极响应。比如山西省今年计划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发展潜力的县、乡、村,先行开展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具体包括重点创建4个乡村振兴示范县、2个乡村振兴示范区(乡镇)、10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43个乡村旅游振兴示范村、15个数字乡村建设示范村、100个特色产业示范基地。
实践表明,开展示范村建设,有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江苏省南通市,2021年计划在5年内建设100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250个乡村振兴先进村。平园池村是南通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该村重点打造“荷乡旅游品牌”,去年该村以“荷香民俗园”为龙头的A级旅游景区和20多个休闲农业景点,带动200多名村民常态化就业,村集体收入267.49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37万元。
示范村和先进村的建设,有力推动了南通市乡村振兴的整体发展步伐。2022年上半年,南通推进农业重大项目164个,年度计划投资156亿元,新一轮4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启动;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71.4亿元,增长4.7%,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05元,增幅全省第一。
示范创建,是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助推器,是各地乡村建设行动的重要抓手。以创建的示范(县、乡、村)为模板,其他的县、乡、村可以找差距、学经验,从而以较快的速度实现乡村发展面貌的改善。以示范创建为抓手,有助于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推进。
(作者:张述冠 编辑:李博)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