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CC|我国消化道疾病流行性最高,如何有效阻止疾病“癌变”?

21新健康季媛媛,实习生洪小澜 2022-09-26 17:26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中国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在慢性病患病率中高居前列。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季媛媛 实习生 洪小澜 上海报道  持续的腹痛像闹钟一样准时,每天下午3点左右疯狂来袭。本以为只是普通肠胃炎,没想到检查结果让李芳(化名)傻了眼——她确诊了克罗恩病。随着腹痛、腹泻的症状加剧,正常生活被完全打破,在反复治疗下,李芳还尝试了各种“偏方”,但依然无法完全根治。如今来到结婚生子的“十字路口”,李芳感到十分迷茫。

困扰李芳多年的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肠道非特异炎症疾病,它和溃疡性结肠炎((Uceratire Colitis,UC))两者统称为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曼联足球运动员弗莱彻,以及中国“马拉松一姐”李芷萱都患有IBD。根据临床数据显示,目前,东亚国家IBD的患病人数正与日俱增。预计到2025年,中国IBD患者将达到150万人。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及内镜中心主任邹多武教授曾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不管是溃疡性结肠炎还是克罗恩病,在我国发病率都是逐渐升高的趋势。在治疗方面,由于这类疾病治疗周期比较长,目前还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帮助患者实现完全治愈,所以,急需提升患者对该疾病的认知,规范患者长期治疗。

“我们对IBD患者的建议是,要做好长期慢病管理,正确面对这一疾病。从医生的角度来看,也要给患者制定适合他的综合治疗策略,并帮助患者要实现规范治疗,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邹多武说。 

消化性肿瘤病死率居高不下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消化系统,也是人体的“第二大脑”,人体100%的营养和90%的毒素要靠肠道吸收和排出,就像人体的“加油站”和“垃圾场”,不仅要负责提供养分,参与重要器官调节,还要及时处理体内“垃圾”,否则代谢废物长期滞留,就会带来各种健康问题。  

这也使得消化系统疾病已经逐渐成为现代生活的常见病,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风险被低估、地区差异明显等特征。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中国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在慢性病患病率中高居前列。举例而言,包括胃癌、大肠癌、食管癌、肝癌、胰腺癌等消化道的疾病肿瘤,长期位列我国高发恶性肿瘤的前列,严重威胁着人民健康,表明消化系统疾病的防治不可小觑。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主任房静远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在内科疾病就诊的患者中,约有三分之一甚至更多(患者)都有消化系统的症状和体征,这说明消化性疾病的患病人数相当多。按照临床统计的发病率排名,在我国十大高发肿瘤中,50%都是消化性疾病,包括胃癌、大肠癌、食管癌、肝癌、胰腺癌。

“眼下,诸多地区的人对消化道疾病预防认识不足,某一些疾病无法实现精准诊断,哪怕实现确诊,由于对疾病的重视程度不够,擅自停药,也会导致疾病反复发作,等发现疾病恶化或进展到晚期阶段时,就导致了消化性肿瘤病死率居高不下的现状。这也给临床医生以及疾病预防部门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房静远说。

作为消化系统疾病的一种,炎症性肠病发病病因不明,具有难治性、易复发、癌变倾向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带病生存的生活质量。炎症性肠病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高发于18-25岁。

此外,IBD具有不可治愈、终身复发性进展及可致残性等特点,患者需长期用药和定期复诊。绝大多数患者会经历多次复发,住院时间延长、患者住院率增加、患者抗感染能力降低、手术切口愈合慢等都是因此产生的后果,给患者带来极大的躯体痛苦和精神负担。 

早诊断是防止癌变的基础

由于大众对IBD的认知度较低,疾病早期出现的持续腹泻、腹痛、发热、便血等症状常被忽视,从而延误就诊。患者往往因为误诊而贻误治疗,生活质量快速下降,面临疾病、经济和心理等多重负担。

有研究表明,炎症性肠病和结直肠癌之间存在相关性。克罗恩病患者早期积极治疗,可最大限度延缓疾病进展,减少住院和手术风险。对于炎症性肠病的及早诊断以及正确治疗,是防止造成不可逆肠道损伤、致残和癌变的基础。

房静远表示,早期预警,早期诊断以及如何进行更好的综合干预治疗十分关键,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预防。疾病的预防分为一二三级预防,一级预防是病因预防,如幽门螺杆菌的病因需要根除;二级预防是早诊早治,及时进行胃镜、肠镜诊断,发现癌灶要及时切除;三级预防针对已经发展至进展期的某种疾病,如进展期大肠癌,根植以后,有患者还会面临复发、转移等难题,在此阶段临床需要采用辅助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治疗药物进行规范化治疗,以防疾病复发。 

房静远指出,在去年,中国消化健康指数制定项目正式启动,可以为评估全国及地区人群整体消化健康状况及防控情况提供依据,助力推动中国消化系统疾病防控进程。

此外,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针对重大疾病包括恶性肿瘤在内的疾病提出发展思路,强调“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房静远强调,这“八字方针”对于慢性消化疾病的指导意义:“关口前移”,即必须及早发现疾病,加以预防;“重心下沉”,指所有治疗疾病的手段和策略都要适用于基层单位,要结合国情,寻求契合老百姓经济收入、药物副作用小的药物,真正让患者获益。

规范化治疗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除了早期诊断、早期预防,规范化治疗也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IBD还无法完全治愈,而且容易反复复发,是一个需要终身治疗和长期用药的慢性疾病,目前可供选择的传统治疗方式众多,但是仍有20%-30%的患者无法实现临床应答,更精准、更安全的生物制剂是临床管理的新方向。 

由此,随着对疾病的深入了解、诊断手段的发展和生物制剂的问世,IBD的治疗目标从改善症状、临床缓解,逐步提高至无激素临床缓解、粘膜愈合以及深度缓解(即临床缓解+粘膜愈合)的达标治疗。临床医生也拥有更多、更有效的治疗武器,能够惠及更多IBD患者,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目前IBD的主要治疗方法分为一般治疗(戒烟、补液、营养支持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当出现癌变、大出血、狭窄、穿孔等手术指征时)。用于治疗炎症性肠病的传统治疗药物有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糖皮质激素和免疫制剂,而生物制剂是一种治疗IBD的新型药物,可以有针对性的对炎症反应中的某一种分子或炎症细胞的迁移起作用,按照作用机制分为两大类:肠道选择性生物制剂如抗整合素类药物,全身系统性生物制剂如抗tnf-a抑制剂、抗白介素类。  

注射用维得利珠单抗是一种人源化的α4β7整合素单克隆抗体,是IBD领域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款肠道选择性整合素拮抗剂,适用于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的患者治疗。由于独特的肠道选择性的作用机制,维得利珠单抗避免了系统性免疫抑制带来的全身不良反应,显示出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在临床治疗中,除了有药可用,选择个体化治疗方式以及坚持治疗至关重要。长期来看,坚持规范治疗、遵从医嘱、定期复查可以降低疾病进展、手术治疗的风险,减少不必要的治疗费用。 

此外,炎症性肠病患者的饮食限制较多,但又需要从日常膳食中摄取身体所需的营养,因此科学的饮食指导和饮食管理至关重要,是降低IBD发病率和复发率的关键环节之一。南京鼓楼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张晓琦教授此前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等表示,在临床治疗中,选择个体化治疗方式以及坚持治疗至关重要。长期来看,坚持规范治疗、遵从医嘱、定期复查可以降低疾病进展、手术治疗的风险,减少不必要的治疗费用。

(作者:季媛媛,实习生洪小澜 编辑:魏笑)

季媛媛

记者

新健康版记者。跟踪报道医疗医药大健康行业最新动态及相关政策解读。常驻上海,关注新药研发,也关注疾病预防。(微信号:jyy1991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