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位大咖纵论大数据风控如何穿越周期 “小微融资可持续路径”圆桌直播顺利举办

大湾区观察曹媛 2022-09-29 19:52

围绕研讨会的三个关键议题,嘉宾们形成共识:稳经济大盘,保持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战略定力和动力,保护好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是首要之义。

南方财经全媒体见习记者 曹媛 深圳报道 普惠金融是稳市场主体、稳增长保就业的基础和关键。如何保持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促进小微企业可持续发展,大数据风控能否穿越经济周期,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9月28日,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与微众信科联合举办的以“数字化时代的小微融资可持续路径:穿越周期的大数据风控”为主题的金融圆桌研讨会正式举行,本次研讨会由21世纪经济报道、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联合承办。

与会嘉宾分别是:微众信科CEO耿心伟、平安银行总行普惠金融事业部联席总裁马敬春、微众银行行长助理公立、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普惠金融事业部(乡村振兴金融部)总经理陈晓年、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普惠金融事业部(小企业业务部)副总经理尹小雄,广发银行深圳分行零售信贷部总经理郑伟彬。

在活动现场,嘉宾们认为,稳经济大盘,保持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战略定力和动力,保护好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是首要之义。

普惠金融业务从“要我做”到“我要做”

小微企业是经济发展、就业、创新的重要载体和源泉。业内常用“98765”来形容中小微企业,即中小微企业的数量占市场主体的90%以上,贡献了全国80%的就业、70%左右的专利发明权、60%以上的GDP及50%以上的税收。

但因缺抵押、缺担保、缺信息的经营特点,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成为一项世界性难题。同时,疫情冲击影响部分行业企业困难增多,金融机构内生动力不足、外部激励约束作用发挥不充分,“惧贷”“惜贷”等问题仍然存在。在此背景下,今年5月,央行印发《关于推动建立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的通知》,提升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的意愿、能力和可持续性,即“敢贷愿贷能贷会贷”。

公立表示,关于“敢贷愿贷能贷会贷”,“敢贷”是要解决银行内部的机制,“愿贷”是解决银行主观的动力,对未来发展有可持续性帮助;“能贷”是银行有没有对小微融资的资源、基础条件和能力;“会贷”是银行要有创新的方法、技术手段来解决传统的服务方式、风控方式、信贷流程。

与传统认知不同,马敬春认为,“韧性很强是小微企业最大的特点,对其贷款的风险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高。”风险主要是银行要重视自身的操作风险与道德风险。

尹小雄认为,金融机构需自觉自愿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我们希望把普惠业务从‘要我做’,努力变为‘我要做’。”各金融机构在建立“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时面临诸多阻力,但也提出了各自的特色解法。

耿心伟感叹,“‘敢贷愿贷能贷会贷’八个字知易行难。”他强调中小银行应高度明确“服务中小微企业”这一目标与任务,坚守并践行服务中小企业的初心。其次,中小银行需发挥自身优势,包括:线上与线下融合优势、地理优势、人员优势等,开展资源禀赋的业务。与此同时,其也应了解与和学习大行、互联网银行大数据风控经验,精准利用大数据手段,提升解决获客、运营成本、信用风险、作业流程、客户体验等问题的能力。

为解决“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问题,陈晓年从两方面进行归纳:一是通过政策支持解决“敢贷”和“愿贷”问题,如落地尽职免责的配套制度;解决“能贷”和“会贷”问题关键是“模式的转型”,银行需要在金融科技支持下找到适合小微企业的金融模式。

郑伟彬介绍,广发银行从两方面着手推动“敢贷”,一是加强宣传,二是保障客户经理尽职免责;银行内部设立了相关机制来激发“愿贷”动力;“能贷”的重点是开拓资金来源渠道;此外,需要利用大数据、人脸识别等金融科技手段提升“会贷”能力。

近年来,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普惠小微贷款明显增长。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55.84万亿元,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1.77万亿元,同比增速22.64%。若将范围缩至普惠领域,同期,全国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1.96万亿元,同比增长23.8%。

数字化风控能否穿越经济周期

受新冠疫情影响,银行信贷风控难度加大,作为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抓手,大数据风控如何对冲疫情影响并穿越经济周期,帮助“顺周期”的银行管控信贷资产质量?

会上,与会嘉宾们首先强调一个共识,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数字化风控能否穿越经济周期取决于宏观经济的周期、数字化风控的手段、数据开放和应用程度等多方面因素。

陈晓年表示,国家通过跨周期调控,克服疫情对宏观经济的影响。金融机构也需要落实政策,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做好展期和续贷,推动企业更好向上。

在顺应宏观经济形势的前提下,大数据风控或能成功穿越经济周期。

大数据风控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需要将数据穿透入具体企业的经营环节和周期。耿心伟表示,尤其是疫情影响下,大多数银行普惠金融线上贷款显露出一个共同需求,即穿透企业的经营面,关注企业背后的具体经营数据,挖掘这些数据的价值内涵。“这已成为银行的共识。”基于不同的经营数据,才能测绘出风险画像。例如,“银税直连”是通过税务数据穿透了具体企业的经营周期。

郑伟彬认为,“经济情况不好的时候,大数据风控甚至能起到更好的作用。”他解释道,风控是银行的核心,大数据风控模型的数据输入维度及颗粒度更细,对主体行为分析的精准度更高,能提升银行的批核率,授信额度确定、利率定价等环节也能更加精准。

在公立看来,数字化风控手段需要重视企业经营状况,并非单纯依赖抵押物、个人信用及个人财力。基于该认知,微众银行逐步引入大数据与银税互动,旨在打通涉企数据、纳税、工商等数据。

数据是大数据风控的基石,但目前大数据风控面临着“数到用时方恨少”的难题。尹小雄表示,由于开放和共享的数据不足,制约了大数据风控的进一步发展。郑伟彬呼吁,“政府机构、国企、行业协会多进行数据开放,为同业所用,从而扩充大数据风控下的数据,使大数据风控模型能够发挥真正作用,服务小微企业。”

“不论经济遇到多大挫折,保护好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是目前业内达成的一个共识。”马敬春强调。

如何破解普惠金融的“不可能三角”

在普惠金融的实际操作过程中,银行机构要同时面对降低融资成本、服务下沉增量扩面和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三大目标,而这三者很难做到同时实现和平衡,因此被业界称为普惠金融的“不可能三角”。

针对“不可能三角”,尹小雄给出了破解之道。一是要高度角度重视普惠业务,不能只考虑短期经济效益;二是金融科技是普惠金融发展的真正内生动力;三是依靠管理和金融创新出效益。

“科技与数据是破解上述不可能三角问题的唯一路径。”马敬春说,为解决此困境,需要通过科技、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他以平安内部开发“ATO”系统举例,该系统旨在降低运营成本,并提升客户体验。AI能完成的工作绝不传导至“T”远程端,而在T内能够完成的任务,绝不会传达至线下端。“平安银行希望在风险成本、运营成本、客户体验之间做好平衡。”

要实现小微金融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也需要遵从“收益覆盖风险” 原则,为小微企业贷款合理定价。郑伟彬表示为做好数字化风控的客户定价,主要从两方面着手。在微观层面,通过模型对客户数据进行精准分析;在宏观层面,增强宏观风险预判水平,合理设置风险成本,综合考虑“风险定价、市场定价、服务定价”。

除向中小企业融资“输血”外,在耿心伟看来,中小微企业同样也需培养“造血”功能,即注重上下游客户信用管理。这也可被理解为,在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中小微企业应在注重自身信用的同时,良性健康地管理上下游信用。耿心伟称,若将风险管控与信用管理理念运用至对上下游客户、供应商关系的管理中,中小微企业的造血功能将更强劲。

“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在国内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提升。”公立称,全社会需要在在监管、政策、银行自律等层面形成更多更深层次的共识。在此过程中,随着科技手段更深程度的应用,小微金融的商业生态也将逐步达至自主可持续的良态。

(作者:曹媛 编辑:辛继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