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滩“碳账户”

21低碳李德尚玉,林倩梅,实习生卢欣怡 2022-09-30 20:41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德尚玉 林倩梅 实习生卢欣怡北京报道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已满两年。要想实现“真减排”,就必须摸清碳排放“家底”。

2022年8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到2023年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要初步建成。到2025年,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进一步完善,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供全面、科学、可靠数据支持。

在向碳中和目标迈进的过程中,业内逐渐达成共识:碳账户是摸清碳排数据的最新基础设施,且近年来,碳账户开始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

什么是碳账户?通常,碳账户被认为是企业或个人在生产、生活行为的产生二氧化碳排量的存储账户,包含碳排放数据采集、核算、评价等环节。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在2021中国实体经济论坛上指出,碳帐户是指在一个账户里边界定相关碳排放主体的权利、产权和责任,通过建立碳账户做好碳核算,能确定相应主体的减排责任。

多方主体已认识到绿色低碳发展的长期潜力以及碳账户作为微观基础设施的统筹性、关键性作用,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多方了解,以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为主导,各方已先后涉足碳账户体系布局,在搭建碳账户这条赛道上开启了竞逐与协作。

碳账户格局雏形

单车出行能够累计积分兑换绿色权益,挂靠信用卡绿色消费可以获得贷款优惠,企业高减排成效点亮融资绿灯……碳减排正以一日千里的速度被植入我们的吃喝出行、借贷消费和生产运营等多种社会生活场景,而这其中复杂的数据核算、转换,纷繁的规则运营、管理,都由“碳账户”这一新时代基础设施完成。

据21世纪经济报道不完全统计,碳账户体系建设在全国各城市多点开花,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成都、衢州、湖州等多城市纷纷因地制宜,开展碳账户创新探索。

金融机构方面,建设银行、平安银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等银行已建立起依托银行金融系统的企业碳账户或个人碳账户并启动使用。

而在企业方面,基于平台优势和技术支撑,互联网行业成为目前国内试水碳账户的“先行者”,腾讯和阿里巴巴目前均已针对企业或个人建立起独立的碳账户体系。

碳账户于企业来说,可以进一步帮助完善碳排计量管理,帮助企业高效管控各环节能源消耗及减排情况;于个人来说,可以实现碳排的精确计算,推动个人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消费理念。

碳账户所提供的相关数据也将促进企业、个人和银行等的有机联结,有效引导更多的生产、投资、消费活动,帮助实现各个环节的全面碳中和。

“碳减排量作为类货币性质的环境资产,必须要由账户体系来承载,且非常适合做金融业务方面的延伸。”近日,平安银行战略发展部董事总经理卢乐书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表示。

从消费端的角度,卢乐书认为,消费端绿色转型需要采用G2B2C的发展路径,碳信息流和价值链涉及从企业到居民到政府,再由政府赋能企业回传到居民的复杂过程。随着个人碳账户场景和用户覆盖的进一步拓展,辅以标准的建立及金融属性的逐步加强,个人碳账户将逐步实现全国、全网打通,有望最终形成统一的居民碳账户体系。

今年9月,湖州市金融办副主任黄丁伟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碳账户由底层数据、核算方法及碳账户的应用三大模块构成。根据取数方式的不同,碳账户建设有不同的路径,但是必须要做到三个关键词:效率、成本、覆盖面。

首先是效率要高,以碳账户支撑整个绿色金融改革、转型金融改革,必须要做到及时性。其次,成本要低,对于金融机构来说,业务经济成本过高不具可行性。最后,覆盖面要广,特别是金融机构核算碳足迹时,需要覆盖大量的企业。

多城探索

今年以来,全国多个城市以政府为主导展开了碳账户探索。

目前,北京市已开始通过构建个人碳账户平台推行碳普惠;上海、山东等地陆续发布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征集文件,着手规划碳账户建设等工作;深圳、广州等城市相继发布碳普惠体系建设方案、碳账户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等文件,统筹布局构建个人与企业碳账户相关工作并提出具体措施;以浙江衢州、湖州为代表的个别地方政府也已进行较为全面和成熟的企业与个人碳账户体系搭建实践。

 “湖州目前已累计为3.1万家企业建立碳账户,可覆盖全市生产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80%、金融机构70%以上企业客户。”黄丁伟向21世纪经济报道介绍作为全国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在兼顾效率、公平、覆盖面以及科学性的基础上,湖州聚焦于企业碳账户建设,开创了企业碳核算数字化、智能化的碳账户建设新模式。

个人碳账户方面,今年3月,湖州正式上线涵盖减碳行为、权益兑换、碳汇交易、绿色公益等功能板块的“碳达人”平台,通过开发居民屋顶光伏、电动汽车、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绿色出行等低碳减排场景,贯通已有的绿色低碳行为平台数据资源打造绿色生活“数据库”,构建居民的个人碳账户。

那么,湖州如何保证碳账户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以碳账户为基础的碳管理体系需要哪些数字化技术?

黄丁伟向21世纪经济报道介绍,在具体做法上,湖州通过政府间数字化共享,采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深度挖掘政务数据,在企业能源活动和生产活动过程中实现数据自动采集,包括电、热、气、煤、油等能耗数据以及企业总资产、增加值等商业特征数据。

此外,湖州面向不同主体,确定差别化的碳核算方法,形成多源异构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对于重点控排企业,引用第三方机构出具的碳排放核查报告和碳减排评估报告中的数据。对于重点用能企业,依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32个行业碳核算方法进行核算。对于规模以下企业,依托统计部门的能耗碳排折算法(29类能源品种)进行核算。把数据和核算方法结合起来,就形成了碳账户。

浙江省衢州市作为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和重化工业占比较高的高碳产业地区,其碳账户的建设工作也早已先行先试,碳账户体系全面地触及到生产经营、个人生活等方面。

据公开资料,2021年以来,衢州在全国率先建立起涵盖工业、农业、能源、建筑、交通运输、居民生活六大领域且贯穿生产端到消费端的碳账户体系。除了数据采集,碳排放相关评价标准制定也是企业碳账户体系建设的重点,它将为企业的碳减排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

“碳账户建设需要根据地方情况,制定相应的碳排放行业基准值”,中诚信绿色金融首席专家、中国证券业协会绿色证券委员会副秘书长徐洪峰指出,“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差异会导致每个地方的碳排放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碳账户建设过程中,针对同一个行业的企业碳排放,首先要选定一个基准值来衡量企业碳排放水平。如果企业表现优于基准水平,可以赋予比较好的(等级)标签,来支撑政府及金融机构配套差别化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 

银行的创新

银行业也是碳账户的先行践行者。

据徐洪峰介绍,金融机构搭建的碳账户目前覆盖了前述两种,一类是银行广义的企业碳账户,包括银行自身与碳相关的业务,例如碳汇抵质押等。企业碳账户是衡量企业绿色化程度和碳排放水平的重要工具,通过量化碳排放水平,可以精准判断企业减排量以及转型程度。

“目前企业碳排放的数据收集方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在企业内部安装相关数据采集装置,进行实时的数据收集;还有一类是收集企业的用水、用电、用气、用能等数据,根据相关计算方法间接计算企业碳排放水平。”徐洪峰表示,相对而言,第一种数据收集方式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会更高。

另一类则是用于储户个人碳交易的碳账户。个人碳账户的目的是通过将居民的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等低碳行为折算成碳积分,换取授信优惠、礼品和服务兑换等权益,促进居民绿色生活。

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碳账户,都与相应的金融服务挂钩,账户主体可以通过账户内的减排数据和相应积分,在授信额度、贷款利率、办理流程等方面获得一定优惠与权益。

“目前金融机构已推出不少绿色金融产品助力碳账户体系搭建。比如在企业碳账户领域,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等服务碳减排的专项产品不断丰富;在个人碳账户领域,也有银行向用户推出绿色信贷产品,并根据个人碳账户积分,在车贷、房贷等方面提供优惠措施。”徐洪峰表示,碳账户通过定量计算,实现了对相关主体碳排放数据的精确计算和登记。

据21世纪经济报道不完全统计,在碳账户方面,平安银行、建设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华夏银行等多家银行对个人碳账户体系进行了尝试,围绕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绿色生活等节能减排场景,用户可实时记录与查询个人碳减排数据。

  “个人碳减排量有望成为类货币的碳资产,需要由个人碳账户来承载。”卢乐书表示,商业银行既具备搭建账户体系的专业人员,也有完善账户功能的技术和数据,同时还具备外部监管体系,这些基础能力的结合能够精准描绘消费者的碳足迹,为科学准确地量化碳减排情况提供数据记录和平台基础。

今年5月,平安口袋银行 APP正式上线个人碳账户平台“低碳家园”,尝试将个人绿色行为与借记卡和信用卡业务挂钩,实现绿色行为和减碳量的记录和量化。用户可通过日常生活中 15 项绿色行为享受碳减排量和绿色能量的双重价值体系,该平台也形成了低碳出行积分兑换单车券、公交地铁券、数字藏品等绿色权益的流量闭环。

根据公开资料,中信银行也正式上线了首个由国内银行主导推出的个人碳普惠平台“中信碳账户”。目前已实现包括碳账户开通、碳减排量记录、碳值社交分享、低碳科普与知识小问答、碳排放计算器等功能模块在内的基础功能应用。

昆仑银行的个人碳账户系统依托银行账户系统,对居民绿色支付、出行、生活三大领域低碳行为数据实现统一采集、赋值,并折算为可累积的“个人碳积分”,在此基础上,昆仑银行创新实行碳账户分级和差异化管理,为低碳优质客户提供更广泛的绿色权益。

针对企业碳账户,目前也已有多家银行进行了探索。例如北京银行于2022年6月发布的“京碳宝”企业碳账户;浦发银行依托企业碳账户体系,识别企业的碳排放情况,为所有减碳、固碳的企业提供更多与绿色消费、信贷等挂钩的权益。

业内人士认为,金融碳账户本质是从“碳维度”对经济主体的价值评估,最大程度地发挥金融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从而为绿色金融的未来发展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从提供金融服务的角度来看,企业碳账户的建设离不开多种创新且优惠的绿色金融产品的支撑。更为重要的是,商业银行还可协助完善清晰可执行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明确绿色金融产品可支持的范围,为企业提供更精准的支持。

华夏银行绿色金融中心首席顾问张勇淼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表示,目前,在与绿色金融相关的领域,存在三个标准并行的情况:人民银行发布的“绿色贷款专项统计制度”、银保监会发布的“绿色融资统计制度”及人民银行会同国家发改委和银保监会联合发布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

张勇淼解释,因涉及理念冲突和利益冲突,上述标准分别站在不同维度,针对不同目标而制定,把这些标准统一起来存在很大难度,特别是站在国际角度。

“但在相关范围内达成原则性的共识,是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所以未来商业银行在开展相关领域的国际合作时,就要在统一标准方面发挥作用。”。”张勇淼认为,针对国内标准体系建设工作,未来商业银行应积极参与。

同时,银行大力推动绿色金融发展,试水碳账户,在一程度上也出于自身发展需求。

张勇淼称,如果低碳转型活动没有得到较好的金融支持,一是可能影响“双碳”目标的实现,其次,在国内外政策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大量高碳企业被迫倒闭会形成金融体系坏账,对银行自身和所支持企业的市场估值都会产生消极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蓝虹认为碳账户的设立对银行来说兼具公益性和营利性。蓝虹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从风险规避角度看,银行可以通过碳账户了解自身的信贷资产状况,及时有效地进行低碳置换。从拓展业务角度看,碳账户能帮助银行更好管理碳业务,精准判断低碳项目投资需求。从银行为储户建立的碳账户角度看,这是银行为广大储户构建的碳普惠交易平台。”

互联网企业竞逐

在移动设备普及与平台化高度发展的今天,相较于政府和金融机构,具有更为强大的用户聚集与场景创造能力的互联网企业也开始布局开拓碳账户领域。

“企业端应该在个人碳账户的搭建发挥引导作用。个人碳交易也许将会从企业端先行,企业端先建立起员工层面的个人碳交易生态平台,然后带动用户端参与到碳减排中。”就企业搭建碳账户问题,碳阻迹创始人兼CEO晏路辉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达了如是观点。

 据21世纪经济报道不完全统计,腾讯以及阿里巴巴旗下的闲鱼、菜鸟、高德、饿了么等均推出了相关个人碳账户。

2021年12月17日,由腾讯与深圳市政府联合推出的“低碳星球”小程序正式上线。在低碳星球上,用户可以通过步行、乘坐地铁公交等低碳实践逐步解锁环境优质的星球并积累碳积分,这些碳积分则可用于兑换腾讯虚拟产品或低碳公益。

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副总裁许浩向21世纪经济报道介绍,腾讯通过低碳星球小程序推行个人碳账户、低碳行为,并结合积分体系实现实际或虚拟的奖励。“低碳星球”是和深圳市生态环保局一起合作,在深圳市的出行场景范围内有效。

“但是,依赖于奖励机制的消费者直接减排,实际上可能并不能带来足够的激励。”许浩进一步介绍,腾讯的思路是,低碳生活方式并非抑制消费或降低生活水平,而是让生活方式变成更为便捷有趣的同时,形成个人与碳普惠或低碳生活方式平台的协同。

此外,整个社会向低碳方式的转型还需要消费者的合力,以需求端推动供给端进行变革。许浩举例,比如,如果消费者都觉得电动汽车是一个更加低碳的出行方式,就可能会推动电动汽车行业的更好发展。而电动汽车增多后也能够帮助储能、可再生能源等行业进行更好地发展。因此,碳普惠本身不一定是独立的商业模式,但它会是整个低碳经济链条中一个特别重要的组成方式。

“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像‘低碳星球’实验的方式,未来逐步扩展到全国,和政府一起合作,既能帮助消费者减碳,又能与相应产业链上低碳产品服务提供方一起,催化出相应的经济模型和商业模式。”许浩说。

今年8月8日,阿里巴巴正式发布“88碳账户”。据了解,这是国内第一个多场景、覆盖超10亿人的消费者碳账户体系。而较之腾讯,除了个人碳账户的搭建和产品创新,阿里巴巴还已面向企业推出了减碳工具“能耗宝”。该产品在将企业用能情况数据化的同时,以算法优化用能,目前已实现平均节能率10%。“能耗宝”这一数字化减碳工具已成为众多中小企业参与减碳“生态圈”的媒介,截至目前已有1700多家中小企业接入。

“当前居民碳排放占比40%以上,家庭、个人的减排,以及减排意识树立非常关键,国家也在鼓励做低碳生活的转型。但每个人每天的一些具体行为的减碳量往往只是几克、几十克量级,长尾用户的小微量级减碳行为要产生聚集性的效益并非易事,所以达成个人减碳的方向非常值得探讨且需要一个可持续的解决方案。”2022年8月,阿里巴巴集团ESG和双碳总经理、阿里巴巴可持续发展管理委员会委员杨灵叶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

杨灵叶解释道,个人减排无法用指标配额进行管理,需要用户自发自愿,生活中减碳成为习惯才是更可持续且能够规模化的。因此,依托阿里丰富的场景,把用户在饿了么、闲鱼、高德、菜鸟、淘宝等各种app上已经在发生的、潜在的减碳汇聚在同一个账户“88碳账户”,使其可以被记录被计量,并得到对应的激励。

而从“88碳账户”酝酿的第一天开始,阿里就和各地碳交所、各地政府保持非常紧密的联系,尝试推动部分减排行动进入碳交易,这个链路的走通,对用户减碳,将是莫大的肯定和激励。

(实习生刘雨青、陈芬有贡献)

(作者:李德尚玉,林倩梅,实习生卢欣怡 编辑:周鹏峰)

李德尚玉

记者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