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滩涂未来城”的天光云影

21世纪经济报道 梁信 广州报道
2022-10-01 05:00

创晶科技中心不仅是一个专注于技术研发的跨学科中心,同时也是培育初创科技企业的“摇篮”。

今年8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迎来了揭牌成立三周年。这片从滩涂上崛起的未来之城,在三年的时光里吸引了高科技前沿产业集聚成势,新城建设日新月异,向人们展现了一幅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现代化城市画卷。在临港新片区国际创新协同区的核心区域,有三栋如晶体般纯净光亮、美轮美奂的建筑尤其吸引人们的目光,它们就是临港新片区的地标建筑——创晶科技中心。

科创企业的“水晶摇篮”

“创新晶体”建筑设计方案由世界知名建筑设计事务所Ennead操刀,由Ennead设计合伙人Thomas Wong担任主创设计师。日前,他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独家分享了该建筑项目的设计灵感和特色,对未来城市人居的构想,以及近年来他对国际建筑行业变化的观察和思考。

Thomas表示,在设想之初,他希望以人们对未来之城的无限创想和理念为基调,打造一个助力科研探索和企业成长的综合体建筑。创晶科技中心的主体由三栋晶体形办公塔楼组合而成。楼如其名,塔楼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水晶的独特构造和美学启发,其外观呈现大面积分割,形成犹如水晶般的切面,三栋塔楼共计有48个倾斜面,而裙楼部位有将近60多个角度不同的三角面折线拼接,造型十分别致,充满着理性和未来主义的美感。极简的玻璃幕墙为身处建筑中的人们欣赏室外景观提供了绝佳的视野;而从建筑外面看,外立面倒映着附近公园及临海美景,还可以捕捉到一天中不同时间段五光十色的天幕,赋予了建筑与自然相连接的浪漫。

三座塔楼由底部裙楼互相串联起来,外立面设计上采用玻璃幕墙以及条纹状石材装饰,塑造出经久不衰又稳重大气的视觉效果,裙楼上方的巨大悬挑为进入科技城增添仪式感。Thomas认为,创晶科技中心不仅是一个专注于技术研发的跨学科中心,同时也是培育初创科技企业的“摇篮”。因而在裙楼的内部,包含了会议中心、展览空间、大礼堂、联合办公空间、孵化空间及咖啡馆、食堂等的多样便利设施和公共空间,可以满足初创企业的多元需求,为企业提供与其不同发展阶段相适配的空间。除此之外,底层裙楼互通互联的特性也可以让身处其中的人们打破传统物理空间的界限,实现创新、创意的交流与碰撞。

创晶科技中心的设计灵感源于水晶的独特构造。资料图

建筑,要着眼于未来

除了惹人注目的外观造型和实用多元的内部功能这些“显设计”之外,近年来对人们尤其关注的建筑可持续性,以及建筑如何作为城市公共设计融入其中的考虑也贯穿在整个项目之中。

“我们不仅注重提高能效,还采用了高效、高性能的外立面,致力于为园区内的办公人员和用户创造舒适宜人、有益健康的室内外环境。”Thomas告诉记者,种满绿植的“绿色屋顶”和裙楼围合形成的两处都市花园,不仅为建筑创造出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细节景象,还为打造海绵城市、缓解雨水径流压力做出了极大贡献;此外,创晶科技中心的外立面采用了干挂石材组成的雨幕系统,相比于传统的墙体,这套系统不仅能够更好地防止水和水蒸气渗入建筑物,还能使保温层更加具有连续性;由于塔楼外观纤细修长,裙楼外围空间开阔,因此设计上也尽可能让充足的自然光进入室内办公空间,以减少对人工照明的需求。这些可持续性的“隐设计”,使得创晶科技中心成为了临港科技城内的创新典范。

Thomas对记者表示,Ennead在世界各地参与了大量的城市建筑设计项目,他们深知一座城市的生命力在于不断演进、成长和重塑,不仅需要满足现代社会需求,而且要着眼于未来。他说:“作为建筑师,我们在城市内进行设计和建设时,所遵循的基本理念是‘城市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地发展变化’。因此,设计师不仅肩负着尊重城市独特历史底蕴的重任,还要大胆地展望未来。”

临港新片区的核心理念是打造上海未来之城,因此他们在设计时希望能够将这座晶体般闪耀的建筑与周边社区、街区和环境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创新晶体位于园区门户,与临港高校区、住宅区隔街相望。而该项目及建筑物外围采用了全方位的开放式设计,其中一个都市花园面向整个街区的中央主干道,向街对面的高校师生敞开怀抱;另一侧的都市花园则朝向科技城片区未来的开发项目,不断发挥其在未来开放空间建设中作为“锚点”和“催化剂”的作用。两座都市花园的朝向宛若在和周边街区“握手”,呈现出一种开放、欢迎的姿态。

气质造就独特的城市名片

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建筑业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大体量、超高层的建筑在不同的城市拔地而起。但能否有丰富的建筑语言来表达建筑创作,可否避免“千城一面”等城市美学困境,一直在考验着这群塑造城市面貌与灵魂的设计师。

上海拥有大量的国际建筑师作品,城市应该如何在保持国际化的同时,也避免被同质化?对于这个问题,Thomas对记者表示,这个问题是拥有不同文化背景、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设计师和建筑师在参与国际性项目时,都会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他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从各地独有的气韵中汲取灵感,量身打造专属于这座城市的建筑设计方案。“作为设计师,我们必须首先对城市进行探索和钻研,了解这座城市的精髓与灵魂,了解它独特的气质以及当地社区、气候、景观和建筑材料,还有家喻户晓的传统历史和故事。这些必要的了解是设计理念和建筑语言不断演进的源泉和养分,让我们能够根据项目具体的地点、时间和气候特征,运用特定的材料方案。”

他强调:“在城市肌理中,地标性建筑是每座城市独一无二的象征,就像是上海的外滩、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纽约的帝国大厦等。临港创晶科技中心也是一座地标性建筑,就像新建的上海天文馆一样,只存在于上海,专为上海打造。创晶科技中心及其他类似项目,正在成为这座城市独特的名片。”

《21世纪》:2020年全球暴发的新冠疫情对建筑以及人与建筑的关系,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

Thomas Wong:疫情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在城市中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最重要的是,它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拥有公共空间的重要性,它是帮助我们建立和加强社会归属感的重要场所。疫情还改变了人们对私人空间的看法,线上会议让我们的私人空间一览无余,并承担起了办公空间的角色,工作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线也变得愈发模糊。

疫情不仅对医院和医疗设施等特定类型的建筑产生了重大影响,还对办公室等其他类型的建筑带来了许多细微的改变。如今,工作环境对于可访问性和通风换气有了更高的要求,而通风系统也需要配置额外的过滤装置和负压空间。

《21世纪》:在你看来,理想的城市是怎样的?

Thomas Wong:我理想中的未来城市一定会融合各种最新技术和基础设施,包括高效的公共交通网络、全新的能源系统和供电系统,以及可以将建筑推向全新高度的新建筑科技。这些进步势必会改变城市的状态和面貌。除了这些以人为中心的进步以外,我认为尊重地球、实现与地球自然系统之间的平衡也至关重要,这是人类文明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所在。因此,我认为未来城市应该融合并整合先进科技、规划和设计理念,减少人类建筑对自然世界的破坏。

在我看来,这意味着我们需要采取一种更先进、更全面的方法来规划和改造城市,具体包括:更好地平衡土地利用与自然栖息地之间的关系;平衡水系统,部署有助于减少灾害的雨水储存和排水系统;改进货物和人员运输系统;建设对地球自然气候无害的能源供应体系和基础设施。当前城市和未来城市不仅需要解决碳排放问题,还需要应对资源保护、自然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保障人类公平和发掘人类潜力等极其重要的问题,这些都是未来城市所应具备的重要特质。

《21世纪》:建筑设计在不断探索和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的需求。未来,建筑还有哪些新的可能?

Thomas Wong:如今,设计和建筑界讨论较多的热点问题集中在元宇宙领域的需求、机遇以及未知的发展轨迹。我认为以下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在一个不受物理现实约束的世界中,人们期望获得什么样的虚拟空间、数字形式和全面的元宇宙体验?这个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体验和意识的元宇宙世界,会如何改变我们创造虚拟环境的方法,又会如何兼容并影响我们在现实世界的体验?这些虚拟体验将如何与现实体验相结合,来满足人类基本的社交、经济和文化需求?这些都是越来越多的人向我们提出的问题,而我们作为设计师和建筑师正开始思考这些提问,也在考虑它们可能对当下的建筑项目产生什么影响。在探索元宇宙更多的可能性及人们对未来建筑愿景的路上,我们才刚刚迈出第一步。

(作者:梁信 编辑:洪晓文)

梁信

生活家记者

关注全球时尚奢侈品、艺术人文、拍卖市场和高端生活方式动态。欢迎交流,微信:liangxincarmen,邮箱:liangxin@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