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藏宋元书画的历史脉络和艺术魅力

21世纪经济报道 梁信 综合报道
2022-10-10 05:00

本次展览是对广东历代书画藏家及其收藏宋元书画、著录、刻帖等的一次系统梳理与呈现,对于推动地域文化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俗话说:“书必学魏晋,画必称宋元。”宋元绘画历来被认为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段时期的书画作品不仅佳作如云、流派纷呈、名家辈出,后代的许多名家手笔中也离不开对宋元名迹的临习。而且由于时间久远、历经变迁,能为藏家完好保存至今的宋元名迹更是传世珍宝,通常只能在各大博物馆、美术馆的收藏中得以一睹真容。国庆长假期间,不少市民就选择走进广东省博物馆主办的“绘冠南天——粤藏宋元书画特展”,近距离一饱宋元古书画真迹的眼福。

“绘冠南天”以“粤藏宋元书画”为引线,汇聚了多家岭南地区文博机构收藏的宋元书画珍品,并从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借展了部分清代广东名家鉴藏过的宋元书画及相关藏品,让这些“南天古宝”得以齐聚一堂。本次共展出相关文物50余件/套,其中占半数以上为一级文物。

立足“粤藏”和“宋元书画”这两个基本点,展览主要分为“岭海今藏,宋元意态”“南天古鉴,粤迹留痕”“留芳遗韵,泽被后世”三个章节,共同串联起宋元书画的历史脉络和艺术魅力。游走在展厅中,犹如翻开了一部厚重多彩的古人书画创绘鉴藏往事录——无论是宋元书画名作所呈现出的审美意识,还是南粤先贤在宋元书画鉴藏上的传统与成就,抑或是宋元书画典范对后人的影响与启发,都一一呈现在眼前。

本次展览是近年来国内少见的宋元书画特展,共展出相关文物50余件/套,其中占半数以上为一级文物。梁信摄

丹青墨韵

中国绘画史上,真正的艺术大家通常都有自己的“拿手好戏”,像徐悲鸿善于画马,郑板桥善于画竹子,而陈容则是以画龙著称。步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重磅展品正是南宋时期陈容所作的《墨龙图》。

这幅《墨龙图》以两幅绢拼成,画面中陈容用粗劲的线条勾画龙身并以淡墨晕染其主要部位,凸显出龙盘旋矫健的轮廓,只在龙的眼睛及爪处施有赭色。龙的身旁云雾以几笔渴墨迅捷扫出,表现出飞龙叱咤风云的情态。画面右下还有作者题的字:“抉河汉,触华嵩;普厥施,收成功;骑元气,游太空”,苍劲有力而又与画面中水墨淋漓、气势磅礴的龙互为呼应。

据史书记载,陈容,号所翁,为人学识广博、落拓不羁,时人评价:“画龙天下称所翁”,说的就是陈容画的“所翁龙”。他能灵活运用水墨深浅干湿的变化,栩栩如生地勾勒出龙的神态和周围景物的变化。由于他开创了水墨画龙的先河,一直被后人奉为画龙的典范,传世真迹十分稀少珍贵。2017年3月,陈容所绘的《六龙图》曾经在纽约佳士得拍卖会上拍出4350万美元的高价,约合人民币三亿多元。而这次展出的《墨龙图》是1958年由广东省文管会移交给广东省博物馆的,是陈容存世真迹中的鸿篇巨作。

在宋代以前,岭南地区能以书法、绘画名世者寥若晨星。在唐代,仅有以政绩著称的张九龄擅长书法,而绘画方面则主要有擅画山水的张询和善于画龙的僧徽。到了宋代,诗书画兼擅的白玉蟾才为岭南艺术打开了新的篇章。在本次的展览中,记者看到了来自故宫博物院馆藏的白玉蟾的经典书法作品《足轩铭》卷。

白玉蟾原名为葛长庚,祖籍福建闽清,生于海南琼山,后因母亲改嫁到广东雷州,改为白姓,才易名为白玉蟾。他尤其擅长草书,但行书、篆书、隶书也不在话下,是岭南书画史上较早扬名于岭外的书画家,但遗憾的是他传世的书迹极其稀少。

这次展出的《足轩铭》卷是白玉蟾为友人周耎长所书的劝诫铭文。整体书法行草相间,字里行间恣意率性而不失沉稳,笔势清劲爽健。铭文每句的最后一个字均为“足”,取“知足、满足”之意,故名“足轩”。而在书画家之外,他其实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道教全真南宗祖师,南五祖之一。暨南大学教授陈志平在解读该件书法作品时曾指出,《足轩铭》卷体现了白玉蟾作为草书名家的独特造诣:一方面,白玉蟾取法魏晋时期“二王”的书法风格,这与当时流行的“尚意”书风完全不同;而另一方面,该幅作品笔法流畅连贯,纵向连笔处尤多,这一特点很可能与道教的符书有关。

说到元代书法的风云人物,定离不开赵孟頫。人们常说的楷书四大家,欧(欧阳询)、颜(颜真卿)、柳(柳公权)、赵(赵孟頫),前三位都是唐代人,唐代之后就只有一个赵孟頫了。事实上,赵孟頫书法造诣不仅在元代是一峰独尊,在之后的近一百年里也依然有巨大影响。本次展览就带来了赵孟頫的《行书陋室铭》《行书楞严经三 阿难赞佛偈卷》《草书千字文册》等多幅书法真迹,来参展的市民朋友可以一睹他“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举目无此书”的笔道与风姿。

妙笔舞乐

在展览的现场,记者还看到馆方整理了一批“清代粤藏代表性藏家及其鉴藏宋元名家举要”名单。回望历史,在清代中晚期,吴荣光、叶梦龙、孔广陶、潘仕成等多位广东著名藏家都曾经将一批宋元名迹收集并纳藏于岭南,但时移世易,他们的藏品后来历经变迁散落四海,但这段鉴藏往事却始终与粤地有着不解之缘。而本次展览不仅是近年来国内少见的宋元书画特展,更是对广东历代书画藏家及其收藏宋元书画、著录、刻帖等的一次系统梳理与呈现,对于推动地域文化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在一众琳琅展品中,有这么一件作品对广东来说意义非凡,它就是由南京博物院收藏的《唐范隋进封柱国告身》卷。告身,又称为“诰书”“诰身”,是古代朝廷封赠、任命官员的证明文书。此卷是唐懿宗十一年(870)任命范隋为浙江丽水县丞时的文书。据介绍,尽管范隋其人名不见经传,但他的后代却出了两位名臣“父子”——他们就是我们熟知的北宋文豪范仲淹和他的儿子范纯仁。这份告身一直被范家后人视为传家之宝。南宋绍兴三年(1133),时任广南东路转运判官范正国(范隋七世孙、范仲淹之孙、范纯仁子)将已残缺的告身重新装裱,并邀请当时的名流为其题跋。

虽然现在看来这份告身主体的字迹已经因磨损或浸水受潮而变得模糊不清,但可贵的是卷后有30多家题跋和钤印,纵贯宋、元、明、清四朝,直至上世纪初,流传有序。其中,就有北宋广东名人刘昉(约1080-1150)作于1142年的题跋。刘昉是广东潮州人,时任荆湖转运副使,而范正国任荆湖转运使。据广东省博物馆藏品管理部副主任、副研究馆员、策展人任文岭介绍,刘昉这段十一行的题跋,正是目前能见到的广东人最早的传世墨迹,比历来被认为是岭南墨迹存世最早的白玉蟾还要早上六七十年,对广东的书法史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历史价值。

本次展览中还可以看到南宋时期张即之的行书作品《台慈帖》。此帖内容为应酬类信札,出自张氏老年之笔,运笔提顿幅度明显,点划虚实相映,线条粗细变化与写经书颇有相似之处。张即之以擅书名世,书宗唐人,结体严谨,笔法险劲,对当时书坛影响很大。这件书法作品曾为宋荦、江恂、成亲王、绵亿以及粤籍著名收藏家潘仕成等人鉴藏。在作品的左侧可见潘仕成的字号“德畲”的鉴印,并著录于《海山仙馆藏真帖》中。

除了展品充满了历史感之外,整个展厅在空间设计上也融合了古风宋韵和创新科技的元素。任文岭表示,展厅中不仅有多处古色古香的牖、案、屏实物场景,还有多媒体、互动投影等手段,可以大大地充实藏品的展现形式,营造出具有立体感的美学情境。

记者还从广东省博物馆处了解到,此次展览期间,广东省博物馆与广东现代舞团合作持续推出原创“沉浸式展演”活动,从当代舞蹈和民乐的艺术视角,重新发掘重要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以及艺术价值。例如,《墨龙图》就以一段男女双人舞蹈结合古琴的现场演奏,亦刚亦柔地表现出水墨飞龙的恢宏气势;而讲述古代名士保持气节的《采薇图》前,舞者则伴随着琵琶曲围绕着长长的画卷寂静而端庄地起舞。根据展厅各异的特色布局、色彩以及展品内容,表演者也会跨界书画舞乐演绎不同古书画作品中的故事情怀,给现场观众不一样的沉浸式观展体验。

(作者:梁信 编辑:洪晓文)

梁信

生活家记者

关注全球时尚奢侈品、艺术人文、拍卖市场和高端生活方式动态。欢迎交流,微信:liangxincarmen,邮箱:liangxin@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