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银保监局在支持新市民金融服务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哪些成效、有何亮点,有哪些难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近期进行了系列采访。第一期推出北京银保监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王威的专访。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李愿 北京报道
今年3月,银保监会、人民银行联合下发《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提出,银保监会派出机构、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要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支持配合地方政府有效发挥引导作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出台具体政策,细化支持措施,解决“瓶颈”制约,促进银行保险机构不断提高金融服务新市民水平。
银保监会曾披露,截至7月中旬,已有22家银保监局会同省(区市)相关部门出台了新市民专项支持政策,1798家银行保险机构共有2.88万个金融产品覆盖新市民。
新市民群体覆盖近3亿人,遍布全国各地、各行业,金融需求差异较大。各地银保监局在支持新市民金融服务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有何亮点,同时还有哪有难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近期针对这些情况采访了多地银保监局相关领导,第一期推出北京银保监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王威的专访。
今年4月,北京银保监局印发了《关于做好辖内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是较早发布支持新市民金融服务具体政策的地方银保监局之一。王威对记者介绍,近半年来,辖内银行保险机构在该局监管引领下,针对广大新市民“急难愁盼”问题,深入发掘和对接新市民金融服务需求,围绕增强金融服务的针对性、拓展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提升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等方面,持续开展工作。目前,北京银行业保险业新市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已初见成效。
“现阶段,北京银保监局把小微企业和建筑工程、快递物流等行业就业新市民,以及新毕业大学生作为首批重点服务对象,围绕增加金融服务供给、完善金融服务方式等方面,引导辖内银行保险机构主动作为,帮助新市民增加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全身心地融入北京。”王威表示。
王威还表示,新市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行业带动和推广效应有待进一步激发,覆盖面还需进一步拓展。同时,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需要各有关部门在金融政策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宣传力度等方面继续给予大力支持和资源倾斜,推动形成政策合力和带动效应,积极营造新市民金融服务良好社会氛围。
新市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已初见成效
《21世纪》:今年3月《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下发后,北京银保监局很快也发布了《关于做好辖内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目前北京辖内金融机构服务新市民的整体情况如何,有哪些亮点?一些具体做法相较以前,有哪些比较明显的改进提升?
王威:今年4月,北京银保监局印发《北京银保监局关于做好辖内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近半年来,辖内银行保险机构在北京银保监局监管引领下,针对广大新市民“急难愁盼”问题,深入发掘和对接新市民金融服务需求,围绕增强金融服务的针对性、拓展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提升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等方面,持续开展工作。目前,北京银行业保险业新市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已初见成效。
一是新市民金融服务的针对性明显增强。北京银保监局指导辖内银行保险机构深入开展行业和群体调研,梳理广大新市民较为迫切和集中的金融服务诉求,并结合自身经营特色和产品特点,有的放矢推出高契合度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如,针对新市民创业就业需求,北京银保监局联合人行营管部、北京市政府相关部门指导工商银行北京市分行等辖内14家商业银行经办创业担保贷款。截至目前,辖内创业担保贷款余额已达32.1亿元。针对新市民装修、购车等合理消费需求,北京银保监局推动辖内银行机构积极推出专属消费信贷产品,并给予利率优惠。截至目前,辖内银行机构已推出新市民专属信贷产品12个、工资支付管理等专属金融服务11种、专属银行卡13种。
二是新市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明显拓展。北京银保监局督导辖内银行保险机构围绕新市民“安居乐业”这一核心,积极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目前,辖内银行保险机构新市民金融服务已覆盖就业、安居、消费、健康、医疗、意外、养老等多领域,基本形成全需求链的新市民金融服务体系。如,为减轻新市民医疗费用负担,北京银保监局与北京医保局共同推出“北京普惠健康保”,并实现线上理赔、结算“一站式”服务。2022年,“北京普惠健康保”推出降低自费责任免赔额、降低特药责任免赔额至1万元、启动“快赔”服务等三项升级举措,普惠利民的保障功能进一步强化。目前,北京银保监局正在积极推动北京市有关部门进一步放宽“北京普惠健康保”参保条件,以惠及更多新市民。
三是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明显提升。北京银保监局引导辖内银行保险机构优化金融产品的申请条件、业务流程等,推动合理降低新市民获取金融服务的准入门槛。如,针对部分新市民无法提供收入证明、账户流水等申贷资料的问题,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北京分行积极研究通过居委会证明、进销货单、微信或支付宝流水等多种辅助材料认定新市民收入情况,防止一刀切地认定新市民收入水平,有效满足新市民合理融资需求。
《21世纪》:北京有800多万新市民,约占全部常住人口的四成。面对如此庞大的新市民群体,北京银保监局如何抓住重点,推动辖内金融机构做好分层分类服务?
王威:与首都城市定位和经济社会发展特征相契合,北京新市民呈现出“两头集中”的特点,即“一头”集中于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等新兴行业,“一头”集中于物流、家政等服务类行业。
从新市民就业行业来说,行业主体经营稳,则新市民就业稳、生活稳。小微企业作为吸纳新市民就业的主体,在疫情防控大背景下,需要更多的金融支持以实现长期平稳健康发展。从服务新市民自身来说,着力提升重点群体的金融服务水平,既是当前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也是全面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重要基础。
现阶段,北京银保监局把小微企业和建筑工程、快递物流等行业就业新市民以及新毕业大学生作为首批重点服务对象,围绕增加金融服务供给、完善金融服务方式等方面,引导辖内银行保险机构主动作为,帮助新市民增加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全身心地融入北京。
支持重点行业小微企业方面,针对相关行业与银行机构对接不畅问题,北京银保监局积极指导北京市银行业协会、北京保险行业协会与北京家政服务协会、北京房地产中介行业协会、北京市快递协会建立联系机制,推动搭建新市民聚集行业企业与辖内银行保险机构三个对接平台,引导和鼓励辖内金融机构针对不同行业新市民的金融需求“量体裁衣”,提供差异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建立“融资纾困直通车”机制和“首贷户拓展推送”机制,配合政府部门深挖小微企业融资诉求并分类施策,实现金融的精准帮扶;指导相关保险公司做好北京市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经办工作,现已纳入保障范围的包括曹操出行、货拉拉、快狗打车、美团、饿了么、达达、闪送等7家平台企业,将有效改善交通运输和快递物流行业就业新市民的社会保险保障。
支持新市民重点群体方面,针对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的问题,北京银保监局与北京市人社局签署《关于做好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测预警和政务数据共享的合作备忘录》,通过大数据运用,加大对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农民工工资保证金账户状态监测和风险识别力度。目前,已对北京市1817个建设项目的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开展排查,累计向北京市人社局反馈问题线索近3000条。北京市有关部门根据异常线索对相关主体采取监管手段,北京农民工工资发放规范性明显提升。辖内多家商业银行也积极搭建和推广基于本行结算系统的农民工工资账户监管平台,并为工资支付方提供工资支付保函和融资等专项金融产品,保障农民工工资“一分不少”。
更好满足新市民安居、养老需求
《21世纪》:住房始终是新市民最关心的问题,结合北京市发展实际情况,北京银保监局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满足新市民安居需求?
王威:目前,租赁住房是北京新市民主要的居住方式。北京银保监局积极引导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方式,优化服务流程,金融支持北京租赁住房市场发展,全面满足新市民安居需求。
一是助力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截至目前,辖内商业银行已向北京市部分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发放贷款35.01亿元,同比增长233.21%。其中,保障性租赁住房开发贷款21.04亿元,保障性租赁住房购买贷款13.97亿元,重点保障城市运行服务保障人员、新毕业大学生等群体的租赁需求。建信信托等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北京保障性租赁住房REITs发行和上市交易,有效缓解了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缺口大但资产流动性较差的矛盾问题。
二是助力住房租赁市场健康发展。辖内商业银行持续为专业化、规模化的住房租赁企业提供信贷支持,重点支持专业租赁企业筹集社会各类闲置住房改建为长租住房。截至目前,全辖住房租赁经营贷款余额44.63亿元,同比增长13.12%。建设银行北京市分行打造首个专门服务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人员的住房租赁项目——刘村“小哥之家”,为广大新市民提供高品质、高性价比的租赁住房。
三是满足新市民合理安居消费信贷需求。辖内商业银行将金融服务精准嵌入新市民生活需求场景,开发差异化的信贷产品。如,工商银行北京市分行联合北京市头部家装企业推出12期免息家装分期服务,最快申请当日即可放款,已累计发放贷款230余笔,金额6200余万元。
四是不断完善新市民安居保险保障。辖内保险机构针对新市民住房租赁场景推出家庭财产险、出租人/承租人责任险、租房押金损失险、意外伤害险等保险产品;针对租赁住房建设场景推出工程质量保证保险、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等保险产品。2022年以来,辖内保险机构为新市民提供的相关风险保障已超1000亿元,部分产品参保人中新市民占比达80%。
《21世纪》:养老也是新市民金融服务的重点领域之一,北京辖内金融机构的养老金融产品供给情况如何?目前个人养老金制度已经成为国家重要战略之一,北京银保监局将采取哪些措施确保战略进一步落地?
王威:北京银保监局积极引导辖内银行保险机构规范发展包括商业养老保险、商业养老金、商业养老储蓄、商业养老理财等养老金融业务,助力北京养老体系建设,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养老保障需求。
一是拓展商业保险创新能力,丰富新市民涉老适老保险产品。2022年2月,银保监会将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扩大至全国,辖内8家保险公司已推出8款专属养老保险产品,具有积累期投保低起点、交费金额和频次可选、基本收益可保障、“零”账户管理费等普惠特征。截至2022年6月末,北京地区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累计投保人次6776人次,以养老为目的的商业养老年金保险积累责任准备金828.77亿元。指导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做好失独家庭综合保障项目承保工作,为北京市失独家庭成员提供养老、身故、意外医疗等多重保险保障。截至2022年6月末,承保达5.5万人次,累计理赔超过1亿元。此外,北京银保监局指导辖内相关财产保险公司做好养老机构综合责任险承保工作,支持养老产业稳健发展。截至目前,已基本实现北京市养老机构全覆盖。
二是发挥商业保险专业优势,提升长期护理保险服务效能。长期护理保险在北京市试点以来,北京银保监局积极推动保险公司参与试点工作,发挥商业保险在风险管控、保险精算、服务设施、人才队伍的专业优势。截至2022年8月末,经办保险机构共参与制定业务经办管理等10项制度,开发建立单独的业务管理系统和移动客户端,共签约7家评估机构和76家护理服务机构,累计开展护理培训350场,培训5040人次。保障覆盖已达45.44万人,待遇享受人累计3548人,共支出护理费、商报经办费9632.4万元。从前期满意度调查来看,94.5%的受访对象对委托经办机构的服务表示满意,其中非常满意占比82%。
三是积极推动养老理财、养老储蓄产品落地,丰富商业养老金融产品供给。2022年2月,银保监会印发《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扩大养老理财产品试点范围的通知》,目前,农业银行北京市分行、光大银行北京分行已累计销售农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光大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发行的养老理财产品共3期,风险评级为中低风险,适合大部分投资者风险偏好。这些养老理财产品具有认购起点低(1元起购)、不收取任何超额业绩报酬等属性,充分向广大投资者让利。同时,辖内相关银行机构也在积极配合总行规划养老储蓄产品,进一步丰富商业养老金融产品供给。
下一步,北京银保监局将继续支持辖内保险机构进一步发挥在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发展收益保障、长期锁定、终身领取,互助共济的商业养老保险产品,提供多样化、创新性的养老和健康管理服务。推动辖内银行机构在丰富养老储蓄、养老理财等养老金融产品的同时,做好与人社部个人养老金信息管理服务平台系统对接等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开立各项准备工作,加快搭建包括账户开立、资金缴存、产品投资、待遇领取等全生命周期服务的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体系,更好服务广大新市民。
不断强化新市民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21世纪》:通知文件中提到,各商业银行要积极对接北京市贷款服务中心、各机构要积极参与北京金融综合服务网建设,请问为何有这些要求,目前进展和成效如何,还有哪些难点?
王威:为推动解决新市民金融需求分散、金融产品匹配度不高等问题,北京银保监局联动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基于北京市贷款服务中心打造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新格局,建设集首贷、续贷、确权融资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目前,北京市贷款服务中心已入驻22家银行、4家融资担保机构,并不断向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司等各类金融服务主体拓展,可以为小微企业提供差异化、特色化和“一站式”的金融服务。广大新市民可以在充分咨询优惠政策、产品服务内容等各类信息基础上,准确定位自身金融服务需求,通过“货比三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并同时办理融资担保、合约确权、知识产权质押、不动产抵押登记等一系列业务。
2022年,北京银保监局还联合相关单位完成三批共2463户潜在首贷户小微企业名单筛查并推送至包含北京市贷款服务中心入驻银行在内的辖内各相关银行,督导各行积极对接首贷户融资需求,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针对性和效率得到显著提升。截至2022年8月末,已累计完成首贷审批4.93万笔,金额2029.11亿元;完成续贷审批1.84万笔,金额669.4亿元,帮助企业节约融资成本超25亿元。
为推动解决新市民征信信息不完整等问题,北京银保监局充分发挥数据集成优势,通过建设北京金融综合服务网,积极搭建“政务数据+金融数据”平台,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和便民利企“两大主线”,立足服务金融消费者、服务金融机构、服务实体产业和服务政府部门,全面提升数字化服务质效,为银行保险机构拓展新市民信息来源和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创造便利条件。
目前,北京金融综合服务网已联动北京市8个政府部门,汇聚公积金、民政、社保、医保、不动产等信息数据,实现监管数据与政务数据共享,支持金融机构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质效。截至2022年8月末,北京金融综合服务网已累计办理不动产抵押、解押登记60万次,不动产信息查询678万次,帮助融资主体获得信贷资金1.3万亿元,直接节约融资成本数十亿元;为辖内金融机构提供政务数据查询731万次,推送押品查封、多次抵押等风险信息1.58万次。
下一步,北京银保监局将持续做好北京市贷款服务中心、北京金融综合服务网建设工作,特别是进一步拓展入驻和接入机构范围、增加共享政务数据来源、创新金融服务场景和完善服务功能等,不断强化新市民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助力辖内银行保险机构真正做到“敢贷”“能贷”“愿贷”,全面实现新市民金融服务增量扩面、提质增效。
《21世纪》:整体来看,北京银保监局及辖内金融机构服务新市民时还有哪些难点、痛点,希望政策上可以给予哪些进一步的支持和帮助?
王威:目前,新市民金融服务主要面临以下难点:
一是新市民金融产品和服务优化创新举措还主要集中在辖内大型银行和部分头部保险公司,行业带动和推广效应有待进一步激发,服务新市民的覆盖面还需进一步拓展。
二是北京金融综合服务网政务信息数据来源还需要继续丰富。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需要各有关部门在北京市贷款服务中心和北京金融综合服务网建设、进一步合理放宽“北京普惠健康保”等普惠金融产品准入条件、加大新市民金融政策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宣传力度、新市民金融产品服务创新和推广等方面继续给予大力支持和资源倾斜,推动形成政策合力和带动效应,积极营造新市民金融服务良好社会氛围。
(统筹:马春园)
(作者:李愿 )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