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2丨产业融合不断加深 医药健康新细分不断出现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2022-10-14

6. 颜值经济刺激医美行业发展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医美行业发展迅速。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达到2274亿元,增速在全球领先,达到15.1%,占全球医美市场规模21.9%。

从年复合增速来看,中国医美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841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179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8.7%。但受到新冠疫情以及市场供大于求的影响,2018年开始中国医美行业的增速放缓,预计2020年-2023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将为15.2%。

在渗透率和用户数量方面,与发达市场10%左右的市场渗透率相比,中国医美行业渗透率仅为3.6%,2022年,我国医美消费用户规模将超过2000万,未来中国医美消费人群有望突破1.5亿。

从产业链角度上看,上游为耗材、药品和医美器械制造商,其中,器械制造由于其研发、注册、获批及认证所需的时间和资金等投入较多,因此行业壁垒较高,目前仍以国外知名厂商为主,而医美耗材的国内企业较多,行业内竞争十分激烈,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有望快速实现国产替代,市场集中度也将随之上升。

产业链中游的医美机构,行业内竞争尤为激烈,但行业集中度仍然较低,专业的医生团队为医美机构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我国仍然存在较大的人才缺口,因此这也是制约医美机构扩张的重要因素之一。

产业链下游则为获客渠道,其中,互联网医美平台逐渐成为消费者获取信息主渠道。在当前流量见顶的互联网环境和日趋严格的监管环境下,线上医美平台也将进一步规范。

7. 模式动物企业争相IPO

模式动物是实验动物的重要分支,指经人工繁育选择,采用基因工程或其他方 式获取的具有稳定性状、重复性好的标准化实验动物。在医药健康领域中,模式动物常用来解析疾病发病机理和发现潜在治疗靶点,以及如靶点验证、药动药代研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临床前研究。在模式动物中,鼠类、兔类、犬类及猴类在药物开发中起到关键作用,其中,以小鼠的应用最为广泛。

GMI发布的《Animal Model Market Report, 2026 》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基因修饰动物模型市场规模约 100 亿美元,预计到 2023 年这一规模将增至 141 亿美元。在我国,模式动物行业仍处于发展早期阶段。Frost&Sullivan 数据显示,2019 年,国内市场规模约为26亿元人民币,预计到 2023 年,有望增长至 66 亿元,复合年化增长率为26.2%。

我国模式动物行业起步较晚,目前行业集中度仍然较低,国产替代空间巨大。随着创新药产业链的延伸,我国模式动物市场规模随之扩大。国内已经出现了一批颇具潜力的模式动物企业,例如,南模生物、药康生物分别于在2021年12月和2022年4月相继登陆科创板,百奥赛图则于2022年9月份在联交所上市。同时,创新药企、CRO企业也开始跨界在这一领域布局。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我国模式动物行业正处于发展阶段,但由于整体市场规模有限,国内模式动物企业已经开始为下一个发展阶段做准备。一方面,模式动物企业继续提高产品竞争力,并布局海外业务,另一方面,模式动物企业也开始向创新药产业链上下游延伸,走上转型之路。

8. 合成生物学进入投资爆发期

合成生物学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工程学的方法改造生命(细胞等)或从源头开始构建一套生命系统,以帮助人类实现治疗疾病、生产产品、治理环境等目标。作为一门前沿交叉学科,合成生物学在医药、健康、制造、农业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合成生物学是继DNA双螺旋结构发现和基金组测序后的“第三次生物科学革命”,具备前沿性、颠覆现有工业生产流程、有应用市场及能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等鲜明特征。加之2021年以来海内外合成生物学企业上市和资本市场表现,VC机构也迅速展开在该领域的布局。

从全球市场看,2021年8月,合成生物企业Zymergen在纳斯达克上市,首日市值几近36亿美元。2021年9月,合成生物企业Ginkgo Bioworks登陆纽交所,为史上最大SPAC并购交易之一。

在中国市场上,2020年8月,凯赛生物作为科创板合成生物第一股登陆资本市场,上市首日市值超过650亿元。2021年4月,华恒生物登陆科创板,上市首日收盘时的市值超过38亿元。

一级市场上,合成生物学开始受到资本追逐。天风证券研报显示,2021年合成生物学VC投资热度显著上升,一季度和二季度投资额提升快速;三季度全球合成生物相关企业融资额创单季度历史新高,投资金额高达61亿美元,比前期提高33%。

以科研为开端,合成生物学在过去10余年中从高校和科研院所走向产业。其作为底层工具应用于诸多领域,不但为人类造物提供了新的方式选择,还正在快速成为碳中和背景下绿色制造的重要思路。

在创业者和投资人看来,合成生物制造过程兼具绿色环保与降本增效优势,其技术应用有望加快我国双碳指标达成。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的多地多部门发布有鼓励合成生物技术发展的文件。从区域产业发展来看,上海、深圳、天津三个城市在合成生物学领域发展迅猛。

9. 互联网健康管理亟待闭环

在中国日益进入老龄化社会与民众健康需求持续升温的共振下,众多创投资本纷纷看好互联网健康管理这个赛道的蓬勃发展趋势。特别是受近年来的疫情和数字化转型的影响,线上就医以及线上慢病管理需求激增。

这一行业的发展,还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今年3月,工信部、国家卫健委等九部委发布了《“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医药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高医药供应链常态化水平。

需求增加、技术进步和政策鼓励,极大地促进了互联网健康管理行业的发展。《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互联网医药健康市场规模快速扩大,达到1961亿元,同比增长47%,预测2021年将达到2831亿元,同比增长45%。据国家卫健委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全国已审批设置1700余家互联网医院,初步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体系。

众多线上健康管理平台则更多聚焦在构建互联网诊疗生态,解决医疗医药触达用户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的医疗支付体系尚不完善,线上就医无法有效连接保险理赔端。这既制约互联网健康管理平台的未来业务拓展空间,也令互联网+医疗+医药+保险难以形成闭环与极强协同效应,彼此促进推动各自业态持续发展。目前已有企业在支付方向发力,从源头方面降低民众的诊疗支付压力,完成互联网健康管理产业闭环。

10. 特药药房,提升运营效率是关键

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特药市场经历稳步增长,由2015年的人民币1470亿元增加至2020年的人民币244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0.7%。随着老龄化社会来临带动特药需求上升,以及处方外流、医保双通道等政策利好的推动,预期2030年中国特药市场将进一步达到11171亿元,2020年至2030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6.4%。

不同于零售药房,特药药房主要面向肿瘤、特病和罕见病等患者,更需要他们通过专业服务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并从容应对不良反应,为患者谋求更多健康福祉。

当前国内特药药房的市场集中度相对较低且发展前景广阔,令市场参与者都拥有巨大的成长空间。但与此同时,能否真正以患者为中心提供专业周到的服务体验,决定了特药药房的未来发展上限。

相比欧美市场,国内特药药房面临更多的经营挑战,更需通过专业周到的服务和较高的运营效率来驱动业务发展。一方面特药药房药师的培养,可能需要2-3年时间,另一方面,特药药房需要构建完善的管理系统与人员培训体系满足业务发展需求。运营能力是特药药房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数字化科技有效降低沟通成本与物品管理成本,也成为特药药房提升运营效率的重要趋势。

(作者:马婷婷 编辑: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