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岭南的山水画色彩探索

21世纪经济报道 梁信 综合报道
2022-10-17 05:00

岭南地区的画家们始终秉持“笔墨当随时代”的宗旨,在传统艺术的现代转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近日,广州艺术博物院和广东省博物馆联合主办的“青绿调成见天工——山水画色彩研究展”以传统青绿山水画为切入点,展出了馆藏明清青绿画40余件。通过“青绿山水画的材料与技法”“明清青绿山水画的色彩与风格特点”以及“当代岭南艺术家的山水画色彩探索”三个角度,呈现传统中国绘画的魅力和祖国山河的秀美。

历经千年的时光“,青绿”的色彩在不同朝代的大师文人手中曾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和面貌不断地传承与创新,散发着自己独有的吸引力。梁信 摄

“青绿山水画”是一种中国画种名称,是山水画的一种,主要是以矿物质石青、石绿作为主色,采用呈色稳定、经久不变的矿物质颜料和植物颜料在绢帛或宣纸上描绘赋彩的中国山水画。

就在2022年虎年央视春晚的一众精彩节目中,一部舞蹈诗剧里的高髻青衣的少女们款款走进千年前的《千里江山图》,清新靓丽的色彩唤起了万千观众对于传统中国绘画艺术和古典美的记忆。

这部舞蹈诗剧的灵感来源——近12米长的《千里江山图》,正是中国历史上山水画的“扛鼎巨制”。这幅由北宋王希孟所作的画卷,以细腻的笔法绘尽山川江河的壮丽秀美,金线与青绿相呈,给人以色彩分明、磅礴大气的感觉。就在今年4月底,张大千的《仿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就在香港苏富比春拍书画专场上以3.7亿港元成交,一举刷新了张大千作品拍卖的世界纪录。跨越千年的时光,古典山水画依然能一次次地唤醒人们心底对中国传统美学的热爱与向往。

“丹青妙墨”

人们常说“丹青妙墨”,丹、青、墨其实是早期中国绘画中最为常见的颜色。

走近一号展厅的玻璃展柜,一个个装载着常用颜料物质原型的玻璃小皿吸引着人们的目光。青绿画中用到的矿物颜料主要有石青、石绿、雄黄、雌黄、朱砂、铅白、锌白、泥金、泥银等。天然的矿物颜料大多需要经过筛选、打磨成粉、沉淀过滤等步骤,才能最终被提炼为可供作画的颜料。值得一提的是,赭石的使用对此画种而言也十分重要,因为赭石制作出来的赭色可以担任青绿色调的暖色补充。这些矿物颜料色彩一般具有饱和度高、覆盖力强、色相相对稳定和不易变色等特点。

植物颜料则大多从花草树木中提取而来,通常采用煎煮的方式,把植物的茎、叶、果、根等不同部位的汁液榨取出不同的色素,再制成颜料。以花青、藤黄、胭脂等制成的天然植物颜料色彩通透,覆盖力较弱,适合互相调和使用。

除此之外,胶和矾也是重要的辅助原料,胶可以使矿物颜料牢固地粘附在画面上,不易脱落;而矾则可以使胶中的蛋白质固化,从而起到固色的作用。用这些矿物和植物颜料描绘出来的自然山水,画面青绿鲜明,有很强的装饰性。

而画卷在色彩使用与赋色程序上也并不复杂,赋色依照赭石、花青、汁绿、石绿、石青先后进行,局部会用上朱砂和白色。在本次的展览中,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教授刘文东老师也为创作过程展示了分解示范。他首先以熟宣纸、浓墨勾勒景物,后以浅绛赋色完成底色的铺设,然后再用汁绿调和从赭石到石绿的过渡并且以石青罩染,最后为画面局部进行“降色”和“提色”的调整。如此这般,一幅敷色精微、层次丰富的青绿画才算完成。

在继承中发展

回溯历史,此画种最早在魏晋时期已经出现,在当时常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隋朝展子虔是其始祖,后来随着唐代李思训、李昭道把该画种进一步充实、发展、完善,青绿画在隋唐时期迎来了兴盛,甚至一度占据主流地位。宋代以后,此画种不断与水墨相融合;到了元代,笔墨冲淡的文人画成为主流,此种山水画退居边缘,缓慢发展。

该画种在明清总体呈现出承前启后的态势,先是出现复古浪潮,而后在继承中发展。到了清代,山水画坛虽然由水墨文人画占据统治地位,但仍出现不少以水墨画为骨,略施青绿的文人风青绿画作。再加上有职业画家和画工的加入、画商的赞助等因素,赋予了这个时期青绿画全新的面貌。

来到展览的第二篇章,关注点落到了明清时期的优秀作品上。由于东南江浙一带的经济、文化发展成熟,自宋元时期就已经是画坛的中心。明清时期这一地区仍聚集了当时画坛的主要力量,诞生了不少在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画派。其中,不少画家利用水墨与青绿兼画,留下了许多技法成熟、面貌丰富的青绿画作。

该画种随着自身发展,逐渐形成了大青绿、金碧山水、小青绿等设色分类。在这次的展览中,来自袁耀、文徵明、陆治、钱穀等大师的多幅青绿之作不仅让观众直观地感知到中国古代自然山川的不同面貌,更能体悟到先贤所开创的高妙色彩理法、独特的笔墨语言和超前的审美意识。

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的文徵明是江苏吴县人士,也是“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他善画山水,格调文秀清雅,其山水画更有细笔和粗笔两种风格之别,在创作青绿画上主要以细笔为主。本次展览展出多幅文徵明的青绿画作品,就是以赭石为主,辅以青绿的“小青绿山水画”。

二号展厅中展出的文徵明《醉翁亭书画合卷》可以看作是其“小青绿山水画”的典型作品。画中,他以苍劲简练的笔墨勾勒山体峭壁,又以干墨点苔,淡墨则用于勾勒树干枝叶,施以浅淡的青绿和赭石,水墨与设色皴染紧密结合,展现出淡雅清新的个人风格。

除此之外,这次展出的广东省博物馆藏的文徵明《潇湘八景图》册中《鸡声茅屋》与《孤帆落日》两景,也很能凸显小青绿画的特色。前者以淡青绿渲染山坡树木,以淡墨与花青相交皴擦,刻画出崇山峻岭下的山村风貌;后者以淡青绿色描绘垂柳与山峰,以淡墨与花青渲染远山与烟霭,设色比前者更为浅淡。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明代在水墨勾皴与青绿渲染结合方面取得的成就。

相对地,与小青绿画不同,大青绿画则是以石青石绿为主色调,配以暖色的赭石,着色浓重妍丽,多用线勾勒轮廓,再进行填色。而且技法上少用皴法,画面严谨工整,装饰性强。开头提到的《千里江山图》,正是大青绿的设色绢本。而本次展览中,清代宫廷画家袁耀创作的《仿阿房宫山水图》也是一件经典的大青绿山水界画。画中运用了大量的矿物质颜料,形成了金碧辉煌的视觉效果。山石以赭石打底,再以汁绿分染,最后以石绿、石青大面积罩染;宫阙楼阁的瓦顶施以金色,横梁为石青色,屋脊、立柱以朱砂设色。整个画面青绿相间,鲜明浓丽,富有瑰丽气质。

一笔一划之间

历经千年的时光,“青绿”的色彩在不同朝代的大师文人手中曾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和面貌不断地传承与创新,散发着自己独有的吸引力。而如今,它也为当下艺术家的创作源源不断地提供养分,让他们在山水画创作中尝试更多与“青绿”色彩相关的探索和研究。

据主办方介绍,岭南画坛在清代末年率先吸收外来艺术,成为兼收并蓄又勇于革新的重要绘画力量,出现了居派绘画、岭南画派、广东国画研究会等画派。岭南地区的画家们始终秉持“笔墨当随时代”的宗旨,在传统艺术的现代转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在本次展览的最后一个篇章,博物院邀请了李东伟、吴泰、王绍强、刘文东、杨峻、杨星、陈伟明、林于思、林淼等九位成长、生活于岭南的当代艺术家参展。这几位艺术家都曾学习传统绘画,并在各自的创作历程中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再结合各自受到岭南的自然人文环境影响,创作出了属于当代、回应当代的岭南青绿画,展现当代岭南艺术家对传统青绿画的继承和再创造。

一笔一划之间,不断传承和创新的青绿画已不止是一幅幅流传千古的纸面作品——它们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古往今来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艺术主张和审美情趣,向世界展现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历久弥新的魅力。

(作者:梁信 编辑:洪晓文)

梁信

生活家记者

关注全球时尚奢侈品、艺术人文、拍卖市场和高端生活方式动态。欢迎交流,微信:liangxincarmen,邮箱:liangxin@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