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方向的分析与思考

21资管+刘杰 2022-10-17 14:16

文/ 刘杰

(本文节选自《2022中国资产管理趋势报告》)

《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2年上)》已于2022年8月19日正式发布,由于是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后的第一份半年度报告,且这半年内标准化资产市场出现一定幅度的波动,考虑到理财产品的净值化转型已经基本完成,市场对“新”银行理财这个大资管分支的表现关注度比较高。截至2022年6月末,全市场理财产品存续余额29.15万亿元,同比增长约13%,在净值化程度超过95%且市场波动较大的情况下实现了市场规模的持续稳步增长。

从最近三年的数据来看,理财每年的规模增量中超过80%体现在下半年,因此2022年末理财业务规模预计将历史首次突破30万亿元。然而如果把现在理财业务的各类发行机构分开来看,就会发现不同类型的机构现在所处的状况可谓是“悲喜两重天”。理财公司作为净值化时代的理财产品发行主力,毫无疑问是最大的赢家,从无到有,现在已经占据了2/3的市场存量规模。

而至今尚未获批理财公司牌照的中小商业银行,从存续理财余额的占比来看,已经从资管新规发布前的21.4%降到了目前的15.8%。此外,从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披露的数据看,与2017年末相比,有近270家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机构等已经退出了开展理财业务的行列(如图)。

中小银行理财“且战且退”的主被动原因探讨

“有人辞官归故里”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很多中小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起步较晚,且由于网点分布和客户储量有限,理财规模积攒不足,索性另起炉灶直接转型财富管理,代销理财公司的成熟产品;第二,资管新规及其配套政策文件,在理财发行机构也相当于发起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具备资产负债管理能力的机构本身就很难适应和满足新形势下的新要求;第三,理财公司高歌猛进,正式获批牌照的已经有30家,其在已有母行渠道的基础上加大了代销推广力度,市场份额持续扩大;第四,理财公司牌照批复放缓,尚未持牌的中小银行理财业务“进退维谷”,与此同时理财保有规模增长受到限制甚至被要求压降。

有志持牌的中小银行理财业务竞争力提升之道

“有人星夜赶科场”则更显而易见,事实上当前尚未获批理财公司牌照、又保有一定理财规模(500亿以上)的城农商行可能都还在坚守,部分城商行理财规模上半年甚至取得超过20%的增长,体现出全行对于理财业务的持牌意愿和资源倾斜。要想获得门票,除了需要积极申请并关注监管批复的节奏和进展外,不可忽视的是需要同时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可以重点从以下方向着手:

首先,在产品端打造自己的品牌优势,打造差异化且符合理财客户风险收益需求特征的明星产品。无论是“固收+”产品还是养老理财产品,理财产品创新必须始终围绕客户需求,解决客户对于银行理财这一产品类型需求的痛点,才能形成资产产品的客户忠诚度和口碑,中小银行尤其需要注意在信息披露规范性、及时性、便利性上尽早向成熟的理财公司靠拢;

其次,在资产端应摈弃固守信用债持有到期加非标资产的旧模式,积极尝试多元化大类资产配置,通过组合投资策略的动态调整来增强回撤控制能力,使产品能够实现相对平稳的业绩表现。中小银行理财业务应尽快彻底抛弃开展理财业务时长期伴有的“信贷思维”,积极拥抱具有不同风险收益特征的资产类型,通过组合配置及动态优化来降低产品净值的波动率;

再次,中小银行应尽快在系统支持和数字化转型上积极参照市场排名靠前的理财公司和公募基金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在投资、销售、信息披露、信用评价、风险管理、业绩归因分析等环节上均实现全流程系统搭建和联接管理,为持牌做好硬件上的基础准备;

最后,深耕本土,服务区域,维护好现有客户储备量的基本盘。绝大多数理财公司均已经拓展了自己的代销渠道,因此中小银行必须充分认识到自营理财能够区别于代销所创造的独有价值,比如联动营销、投资促存、存款波动缓冲、中间业务收入等,形成全行层面的合力,夯实在本区域理财客户群体的认可度。理财半年报显示76.4%的理财投资者只持有一家机构发行的产品,说明理财客户的忠诚度是非常高的,对中小银行的理财专营部门来说,现有客户储备的基本盘是必须要坚守和扩大的,这需要全行在渠道、风控、营销、投教等方面做好顶层设计,形成推动理财业务高质量发展的合力。毕竟理财公司牌照获批并不是中小银行开展理财业务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中小银行的第一要务是尽快革新自己,让自己具备站在这条全新起跑线上的资质和条件,静待花开终有时。

(作者:刘杰 编辑:方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