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组成部分,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开启了现代化发展的世界进程。伴随着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从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来看,从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过渡则是基本相同的。一个国家是否现代化,最终取决于是否提高现代生产力的水平、是否适应现代国际社会的生产和发展条件、是否能够提高人民生活的福祉。中国通过推动伟大的社会革命,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适应了现代世界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由于各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历史传统不同,进入现代化的时空条件不一样,因此形成了本国特色的现代化模式。中国式现代化,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与其他国家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有着明显的区别。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着超大规模市场,推动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具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的成功,将深刻地影响世界现代化的进程。
当今世界,遍布全球的众多发展中国家、几十亿人口正在努力加速走向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反思西方现代化发展遇到的问题,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以剥削社会底层为代价、以破坏生态为代价、以其他国家落后为代价”的现代化新路。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彻底改写了现代化的世界版图,打破了西方单线发展的神话。过去一段时间,不少人把现代化等同于西化或者欧美化。然而,除了中国以外,世界上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不超过30个、总人口不超过10亿人。中国成功实现现代化,意味着将有十四亿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其规模将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替代性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从世界现代化发展史来看,许多国家的现代化发展伴随着严重的贫富分化和阶级对立。当前,全球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受到新冠疫情影响,一些国家的贫富差距还会进一步拉大。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统计,在全球收入中,最富有的1%人口拥有全球38%的财富,而处于收入底层50%的人口只拥有总财富的2%。我国的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立足点和落脚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为解决全球发展失衡和持续扩大的贫富差距提供了新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从世界现代化发展史来看,一些国家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往往出现社会对物质和财富的迷恋,社会风气败坏,道德伦理崩塌,享乐主义、消费主义、利己主义横行,导致严重的社会后果。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既注重物质的富足,也注重精神的富足,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从世界现代化发展史来看,一些国家的现代化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一些发达经济体过去经济的巨大增长,伴随着浪费的惊人增长,全球增长衍生出严重的能源危机,导致人类面临困境。我国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中国全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回顾世界现代化进程,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走的是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现代化老路,给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无法实现独立自主,被发达工业国进行各种剥削,落入现代化陷阱。我国的现代化主张和平发展,坚定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将对世界发展注入正义的能量。
实践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既切合中国实际,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认识更加深入、战略上更加成熟、理论上更加自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将对人类历史产生深远影响。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副教授 郑寰 2022年10月18日】
(作者:郑寰 编辑:洪晓文)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