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丨持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造新的历史奇迹
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可持续的现代经济体系,从根本上推动高质量发展。
△音频来源:南财音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始终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由此决定了我们的工作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作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更长期看,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更需要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进入新时代后,我们必须以发展的眼光辩证看待“发展为第一要务”。首先,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不断积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十分突出,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我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后,需要转换发展路径,不能再简单地以GDP论英雄,而是要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需要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推动各方面改革,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改革提供强大牵引,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这决定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就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不动摇。
其次,在新发展阶段,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注重总体谋划,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我们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注重堵漏洞、强弱项,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确保中国式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
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要牢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与现代预算制度,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资本市场功能等,继续推进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财富之源,要把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要以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为支撑,加快构建市场竞争力强、可持续的现代产业体系。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及提高人口的城镇化率;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继续推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持续深化商品、服务、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拓展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
高质量发展是当前第一要务。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可持续的现代经济体系,从根本上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我们必须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支撑,创造新的历史奇迹。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