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希望能借助媒体的力量推动个人信息权益的保障,提升全社会个人信息保护的水位线。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王俊 实习生 骆婷 北京报道
伴随着数字经济发展,对个人信息的采集和利用成为一种“刚需”。个人信息保护不断涌现出新问题,随意收集、违法获取、过度使用、非法买卖个人信息等情况“野火烧不尽”。数据的挖掘利用与个人信息保护之间张力扩大,急需专门法律对个人信息处理活动提供规范样本。
其实,对于个人信息保护问题的制度性回应,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计算机普及应用起业已受到重视,原本属于私法领域的“隐私权”走出小空间,逐渐步入公法领域,全球范围内开始陆续探索个人信息保护立法。
当时间来到互联网时代,互联共享的发展理念创造巨大红利,带来更便利、更快捷、更丰富的社会生活方式,惠及每一个触网的个体。不过“馈赠”的礼物早已暗中标好了价格,在疾驰互联网时代的后半程,“代价”逐渐显现。
让渡部分个人信息作为实现便利生活的对价,是互联网的市场逻辑。平台企业提供的“零价服务”依赖于用户信息,个人信息是最重要的原材料,其叠加累积形成的大数据,是平台企业竞争的关键,可以帮助企业预测、营销、决策、发展、竞争,创造利润、改善服务。所谓的流量争夺,背后是用户以及用户个人信息的争夺之战。有争夺便会有损害,违法违规或过度收集个人信息、滥用个人信息情况伴生,并逐渐不受约束。
手机APP收集的定位、通讯录,路过商店被拍下的照片,消费填写的表单,超出授权的个人数据共享,信用卡欺诈,大数据杀熟……我们的脸、声音、数字轨迹,被各个主体收集,在察觉不到的地方被处理、使用。
个人信息的被动出让几乎成为当代生活的宿命,也带来了越来越突出问题讨论:个人信息保护与大数据利用、数字经济发展之间究竟该如何平衡?
于是,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在世界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人类社会需要新的隐私保护方案。目前,已经有超过128个国家通过立法保护个人信息和隐私。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隐私保护法的出台,在国际上颇具影响力。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立法时间横跨18年。早在2003年,彼时的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部署立法研究工作,2005年,相关学者完成《个人信息保护法(专家建议稿)》,但历经机构改革、立法资源制约等多重因素影响,《个人信息保护法》一度陷入停滞。
2016年8月,山东女大学生徐玉玉被诈骗电话骗走上大学学费后,心脏骤停离世。个人信息泄露以生命为代价,实在过于沉重。这起事件成为个人信息保护立法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加速了立法进程。2017年,受全国人大法工委和中央网信办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周汉华起草了《个人信息保护法(专家建议稿)》。2018年,《个人信息保护法》被纳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正式拉开立法序幕;相关的部门规章、标准规范也纷纷出台,填补国内个人信息保护在具体实践标准上的空白。
2020年10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对《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进行首次审议,至2021年8月17日,《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进入三审。同年8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个人信息保护法》,自2021年11月1日起施行。
《个人信息保护法》作为我国首部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法律,可谓是千呼万唤始出来。此前,尽管民法、刑法等法律中都有针对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但条文分散。个人信息保护法在这些规范的基础上形成了具备系统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完备的专门规范体系,解决了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缺失、零散的沉疴。
该法共8章74条,进一步细化、完善个人信息保护应遵循的原则和个人信息处理规则,明确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中的权利义务边界,健全个人信息保护工作体制机制。成为我国迈入数字化社会,彰显“以人为本”的法律制度里程碑,也是我国为全球数字治理贡献的中国方案。
转眼间,《个人信息保护法》即将实施一周年。南财合规科技研究院长期关注个人信息保护议题,持续跟踪报道立法进程、监管动态,反映公众呼声。借此机会,将推出“南财个人信息保护月”系列活动,探讨《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以来的落实情况以及对企业带来的影响。将围绕“守门人”条款的落实、用户个人信息权益的实现、数字广告行业的变革、数字经济发展与合规的平衡等多个维度推出20余篇系列稿件,刊出个人信息保护特刊,并且举办线下高峰论坛。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在完成立法后,《个人信息保护法》需司法和执法接力,也需要企业恪守法律要求。我们希望能借助媒体的力量,持续追踪问效,推动个人信息权益的保障,提升全社会个人信息保护的水位线。
策划:曹金良、陈磊
统筹:王俊
记者:王俊 实习生 骆婷
(作者:王俊 编辑:陈磊)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