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汽车城市商业地理⑭丨五菱“神车”遍地走 “柳州模式”带动老工业城转型升级

21世纪新汽车研究院何麦冬,张明艳 2022-10-31 19:41

柳州市已吹响战略性新兴产业攻坚行动的号角,将强化智能化,攻坚高端化难题。

21汽车视频|五菱“神车”遍地走 “柳州模式”带动老工业城转型升级

21世纪新汽车研究院 何麦冬,张明艳

2021年11月,21世纪新汽车研究院成立之初便重磅推出了《2021中国新能源汽车城市发展报告》,对十个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前沿城市的产业发展竞争力进行了深度分析解读。

今年,21世纪经济报道与汽车之家强强联手,在去年《2021中国新能源汽车城市发展报告》的基础上共同打造的《2022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拟)将于年底发布,选取城市从去年的10个扩充为15个,核心数据也从规模实力、产业密度、创新能力、营商环境等产业端数据,扩充了新能源汽车城市消费能力、消费潜力、消费特征、消费保障等消费端数据。

在报告正式发布之前,我们首先将15个新能源城市进行一个系统的梳理与盘点,在去年《寻找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的基础上,今年的系列报道升级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城市商业地理》。

第十四站,来到以五菱“神车”与螺蛳粉为两大城市名片、带动产业升级的柳州。

 

柳州,一座因柳江而得名,因唐代著名诗人柳宗元而名扬四海的城市。如果说柳宗元是柳州自古以来的文化名片,那五菱“国民神车”和螺蛳粉则是近年柳州最响亮的城市经济名片。

柳州,自古以来便是西南边陲重镇,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陆地中转站。新中国成立后,柳州成为西南工业重镇,由解放前的军工企业改建而来的柳州机械厂,是我国工业机械的主力企业之一。在老柳机的基础上,孵化演变出后来的五菱、柳汽、柳工、柳钢等行业骨干企业。

从汽车行业的发展来看,柳州这座在经济发展水平、人才等方面并不占优势的三线城市,始终有很强的求新求变精神,多次抓住重大产业发展机遇实现跃升。

上世纪80年代初,柳州拖拉机厂看到汽车产业的发展前景,顶着压力研发出五菱微型货车,凭借过硬的产品与技术实力,成为政府认定的四大微车定点生产厂家之一。

本世纪初,面对汽车产业的合资热潮,柳州五菱汽车克服困难、另辟蹊径联合上汽、通用成立合资公司上汽通用五菱,解决企业发展亟需的技术、资金等难题。上汽通用五菱也因此不断发展壮大,连续多年稳坐微车老大的宝座,初步奠定“国民神车”的江湖地位。

2010年,面对乘用车已成市场主力的新形势,上汽通用五菱发布新乘用车品牌“宝骏汽车”,开始向轿车转型,推出多款热销爆款。面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大势,上汽通用五菱经过数年酝酿准备后,2020年推出的宏光MINIEV一炮而红,连续24个月蝉联中国纯电汽车销量冠军,累计销量突破85万辆。

2021年,柳州新能源汽车产量48.1万辆,占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352万辆)的1/7。抓住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机遇,柳州汽车业再次转型升级,一跃成为新能源汽车赛道的领跑者。但转型的压力是巨大的,虽然上汽通用五菱在新能源领域大爆发,但由于传统车的业务萎缩速度更快,柳州近年的汽车产量依然未能回到2017年时的顶峰状态。

传统燃油车时代,作为我国五大汽车城之一的柳州,只是在汽车生产制造、产业规模上走在全国前列。在新能源汽车时代,柳州不仅在产业规模上领先,在新能源汽车消费上也实现领先。凭借“柳州模式”变身国内外都研究学习的“新能源汽车之都”,成为我国三四线城市以及广大农村地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范本”。

但身为三线城市,柳州在产业转型升级上也有自己的压力与无奈,除了高端化突破的老难题,还有智能化的新挑战。

电动车推广应用的“柳州模式”

2019年4月,柳州市某物业以“存在电压安全隐患”为由拒绝业主新增充电桩和充电插座。接到反映后,柳州市发展改革委、工信局、住建局、供电局等部门迅速召开协调布置会,立即开展现场测量、协调业主物业等工作,经过沟通协商,化解物业的顾虑。4天后,小区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地下停车场的充电插座建成投入使用。

柳州电动车业主几年前安装充电桩的这番经历,即便放到现在来看,也堪称是电动车主安装充电桩各种“糟心或心酸经历、辛苦修行”之中的一股清流,网友实名羡慕的目标。

但柳州的电动车主,令全国电动车主实名羡慕的远不止安装充电桩的高效便捷,还有便捷的充电网络:市区“十分钟充电圈”,就连周边的五县一区也建有充电站;配备直流快充的电动车,全市范围都能随到随充。

在柳州“光、储、充”为一体的综合能源服务站,电动车车主无需在车里无聊等待,可以在客户休息区吃饭、喝咖啡甚至坐在按摩椅上按摩放松。对比网上广为流传的“充电一小时排队四小时,没电2000块钱拖车费运到家”等充电车主的糟心经历,柳州的电动车车主可谓“生活在天堂”。

但电动车车主的天堂并非天上掉下来的,它是政企联动、多方努力的产物。早在五菱宏光MINIEV爆发之前,2016-2018年间,柳州采取政企联动、市场驱动、配套先行的总体方针,联合五菱等企业,从购买上牌、行驶路权、车辆停放,充电设施建设、电价优惠等方方面面,打通电动车购买使用过程的“痛点”,探索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柳州模式”,构建低碳环保、绿色宜居的城市新生态,实现了用户、政府以及企业的三赢局面。

官方数据显示,2016-2021年,柳州全市累计建设公共充电站点1452个/充电枪17541个。在市区“十分钟充电圈”基本形成后,2019年以来,柳州又把充电网络拓展到周边的五县一区。

完善的充电网络,极大促进了当地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2018年-2021年,柳州市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为19.9%、24.7%、28.8%、32.9%,2018-2020年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一,2021年仅次于上海市、深圳市、三亚市。

凭借在家门口市场积累的成功经验,五菱自2020年推出宏光MINIEV后,开始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大爆发。在其带动下,柳州市的新能源汽车产量也明显跃升,来自柳州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7年-2021年,柳州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为1.3万辆、2.9万辆、5.6万辆、18.7万辆、48.1万辆。

与此同时,柳州也从过去的酸雨之都,变为绿色环保的宜居之城。2020年、2021年,柳州两年蝉联全国地表水水质年度第一。2021年,在联合国组织的第二届区域合作伙伴论坛上,柳州作为中国工业城市向环境友好型城市转型的成功案例,被纳入“未来城市”论坛主题报告分享经验。

支柱产业转型压力仍在

虽然五菱的“国民神车”与“柳州模式”已经从国内火到国外,但对于眼下的柳州而言,支柱产业转型的压力依然十分明显。

2017年,柳州工业总产值达到最高点5122.25亿元后,便逐渐下滑,2020年下滑至4143.76亿元,缩水近千亿,2021年略有回升,为4320.2亿元。

工业产值缩水的一个主要原因,便是第一大支柱产业——汽车产业产值下滑。2017年,柳州汽车制造业产值达到2534.92亿元,占据柳州当年全部工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49.49%)。2020年,柳州汽车制造业的产值规模缩减至1718.47亿元。2021年的数据未能查到。

与之相应的是,柳州汽车产量在2017年253万辆的顶峰后,开始下滑,2020下滑至170万辆,即便从2021年止跌回升,2021年的汽车产量,也较2017年的高峰少了近60万辆。

事实上,不只是柳州,几乎所有的传统汽车工业重镇,近年都面临产销规模、工业产值缩水的问题。柳州还算情况好的,近两年新能源汽车开始爆发,销量止跌回升。

不过,作为汽车重镇,柳州一直有块“心病”,那就是始终处在汽车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多次谋求向上突破均未成功。从微面大王到宝骏730再到五菱宏光MINIEV,五菱虽然“神车”辈出,但主力产品始终集中在低端车市场,品牌向上、产品向上与利润提升始终是未能突破的难题。

在智能化方面也有类似的问题,早在2018年年底,柳州便建成“全球首个5G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由柳州五菱汽车联合发展有限公司联合中国移动、华为、驭势科技等合作伙伴共同合作,建成了全球首条具备 5G、C-V2X 技术,实现远程驾控、无人驾驶场景,同时具备公开测试属性的,五位一体的智能网联公开测试道路。

2019年,《柳州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发布,在柳州市柳东新区建成2.9公里智能网联无人驾驶汽车测试道路,并于当年7月颁发广西首张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牌照。

从这些动作来看,柳州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探索并不算晚。但几年过去,柳州并未成为像长沙、德清那样的自动驾驶先锋城市。直到2021年年底,柳州车联网先导区项目(一期)建成,才完成50.3公里的智能网联道路及柳州车联网基础服务平台建设。无论是测试道路范围还是牌照数量上,柳州均落后于一二线城市。

面对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变革加速的产业新形势,柳州和广西也在加强政府规划与政策支持力度,巩固现有优势,弥补产业短板。

今年1月,《广西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发布,由于广西汽车产业主要集中在柳州,这份规划多处重点提及柳州:支持以柳州新能源汽车城(基地)等为重点的新能源汽车基地建设;以广西柳州汽车城为核心,打造新能源汽车城;……重点支持柳州等地建立新能源汽车研发基地等。

在智能化领域,同样以柳州为重点:在智能化与网联化系统领域,支持创建广西(柳州)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重点推进上汽通用五菱“智能网联”、智慧交通示范先导区、东风柳汽柳南高速无人驾驶、柳州智慧交通、上海博泰智能车机等项目建设。在基础设施配套领域,重点推进上汽通用五菱广西出行服务平台等项目建设。

柳州当地政府也明确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智能升级、高端发展”:加快推动汽车产业向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轻量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实施全产业链布局,加强品牌建设,打造升级版广西柳州汽车城,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中高端汽车制造基地。

今年7月,在答复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关于大力提升汽车零部件本地配套率、增强汽车产业链整体竞争力方面的建议》的一份文件中,柳州市政府表示,计划经过5年左右的时间,建成国内知名的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研发和生产基地,打造国内知名的广西新能源汽车城,产销规模超200万辆,产值超1700亿元,整车和主要零部件企业的生产工艺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今年3月,上汽集团和青山集团合资成立的赛克瑞浦和瑞浦赛克年产20GWh动力电池电芯及系统项目合作协议和投资协议在柳州正式签署。

今年8月,由上汽通用五菱牵头组建的广西新能源汽车实验室揭牌成立,这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批准组建的第一家自治区实验室,是广西最高层次、最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该实验室共有7名院士加入,对标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

这些举措,都能看出柳州强化产业链、提升研发水平,强链补链,加速产业转型升级的决心和力度。

“国民神车”霸榜 千人汽车保有量全国领先

在柳州的大街小巷,色彩绚丽、外形小巧的新能源车随处可见,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新能源汽车之都”的独特景象,意味着柳州当地的新能源汽车消费和一二线城市有明显不同。率先开启微型电动车普及风潮的柳州,是我国三四线城市以及广大农村地区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范本”。

截至2021年末,柳州市常住人口417.53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036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3%。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442元,比上年名义增长7.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69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6%。

柳州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和一二线城市以及经济发达地区的三四线城市没法比,正因此,当地蓬勃的新能源汽车消费势头才尤为难得。

截至2022年6月底,柳州市汽车保有约101万辆,汽车千人保有量为242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9辆)。

根据汽车之家平台数据分析,柳州新能源消费关注指数0.94,关注程度属于“非常关注”,仅次于杭州(关注指数为1);新能源消费购买指数1,新能源购买偏好度为非常偏好购买,明显高于全国其他城市。

截至2022年6月,柳州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3.1万辆,新能源汽车千人保有量为31辆,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辆),仅次于深圳,全国排名第二。

2022年上半年,柳州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46%,较2021年同期的渗透率31%大幅提升,且高于全国渗透率水平(22%)。

在新能源汽车消费特点上,柳州市新能源销售品牌以中国品牌为主,占比达87%,高于全国水平(66%)。从厂商销量排名来看,本地企业上汽通用五菱厂商在柳州一家独大,上半年销量破5千的厂商仅有上汽通用五菱,其他销量均不足5千台。

从车型来看,柳州新能源用户更偏好微型车,微型车消费占比高达71.7%,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5%);但对于其他更高级别的车型,柳州新能源用户的产品偏好均低于全国。

良好的新能源汽车消费离不开销售渠道的支撑。柳州市经销商网络发达,汽车之家经销商信息数据统计,柳州共104家经销商;其中新能源经销商渗透率94%,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9%)。柳州市经销商服务满意度约4.41分(5分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充电基础设施方面,柳州堪称成功典范,“柳州模式”的一大成功要点就是配套推动,十分钟充电圈。柳州市发改委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柳州有新能源汽车10.4万辆,建成充电桩和充电插座3万余个,车桩比约为3:1。

去年10月2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发改委发布《广西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规划 (2021-2025年)》。规划“十四五”期间,柳州计划新增推广新能源汽车9.44万辆,规划新建公共充电桩6900个(包括快充桩2300个,慢充桩4600个)。

由传统工业重镇转型为“新能源汽车之都”,柳州再一次抓住汽车产业升级转型的机遇,在电动车产业打造和推广应用上,均走在全国前列。但身为三线城市,柳州在产业转型升级上也有自己的压力与无奈。目前,柳州市已吹响战略性新兴产业攻坚行动的号角,将强化智能化,攻坚高端化难题。

(作者:何麦冬,张明艳 编辑:何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