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丨新能源三季报大剖析:3万亿“风光储氢”的冰与火之歌

21能闻曹恩惠,彭强,费心懿,见习记者王雪 2022-10-31 20:39
储能三季报:业绩集体报喜,市场方兴未艾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曹恩惠、彭强、费心懿,见习记者王雪 上海、北京报道  在刚刚收官的A股三季报中,以风电、光伏、储能、氢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链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

前三季度,A股“风光储氢”四大板块合计实现营业收入约3.06万亿元,占A股上市公司总营收入的5.85%。然而,在“风光储氢”被推向我国能源结构转型的聚光灯下之际,行业高景气度之下却难免“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具体来看,风电行业整体营收下滑,利润仅微增;光伏产业盈利回升,“马太效应”难止;储能公司集体报喜,却面临“两头难”挑战;氢能领域蓄势待发,可尚未摆脱“输血”窘境。

不可否认的是,在绿色赛道上,“风光储氢”仍将飞驰。“冰与火”的交织中,新能源产业链砥砺前行。

风电:业绩瓶颈凸显,部分龙头净利润缩水

当市场竞争加剧、风机价格下滑等多重因素冲击风电产业时,不少风电企业遭遇盈利萎缩的瓶颈。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今年前三季度,23家A股风电企业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322.14亿元,同比减少7.3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57.77亿元,同比微增1.26%。

这其中,在同样的市场环境下,国内五大风电整机上市公司交出了完全不同的财报数据。

前三季度,金风科技(002202.SZ)、电气风电(688660.SH)营收、净利润全线下滑,运达股份(300772.SZ)业绩稳步增长,三一重能(688349.SH)延续了上半年增收不增利的态势,明阳智能(601615.SH)则成为最赚钱的风电整机商。

五家公司前三季度共实现营收714.93亿元,同比下滑16.7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共计74.44亿元,同比增长6.49%。

分各家公司的业绩来看,行业龙头金风科技仍是营收规模最大的风电整机商,但明阳智能则在盈利能力方面拔得头筹;运达股份是今年唯一一家在三季度和前三季度营收净利均实现增长的企业,电气风电成为五大整机厂商中唯一一家在三季度亏损的企业,也是业绩跌幅最大的企业;三一重能的营收增长大幅增长,净利润则小幅下滑。

这其中,明阳智能成为今年前三季度净利润规模最大、增速最高的风电整机商——实现营收216.64亿元,同比增长17.1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5.65亿元,同比增长60.65%。

明阳智能表示,今年前9月风电行业整体保持稳步增长态势,行业新增招标量已经超过去年全年水平,公司在手订单增加以及公司风机交付规模上升,导致公司营收有所增长;此外,新能源电站业务的稳步发展,以及在建电站规模增加、电站项目转让的规模和收益也较去年同期有所增长。

金风科技虽然仍为国内营收规模最大的风电整机商,前三季度该公司营收达到261.6亿元,但同比下滑22.65%,且其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下滑至23.65亿元,被明阳智能反超。

该公司在三季报中并没有对其业绩表现披露更多信息,但其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金风科技业绩受到风机制造业务利润下滑的拖累,毛利率下跌。

一位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这主要受到高单价和高毛利率的海上风电销售大幅下滑的影响。随着海上风电进入平价时代,金风科技6S/8S平台机组营收随之下降,上半年该机型的营收为5.48亿元,同比下滑89.05%,占总营收的比重也从去年同期的27.61%,下跌至今年上半年的3.29%。

与金风科技同样陷入营收和净利润双降的还有电气风电。财报显示,该公司第三季度营收同比下滑近八成,亏损1.3亿元。

交付量不及预期导致该公司业绩陷入颓势。电气风电在三季报中表示,其业绩大幅下滑主要有几大影响因素,“首先是受政策影响,前三季度全国海上风电装机总量较2021年有所回落,公司海上风电的交付量也有所下降;其次是前三季度公司部分市场区域的订单交付进度滞后,未能按计划实现产品销售收入,期间仍需支付费用,使得净利润大幅下降。”

今年6月份正式挂牌科创板的三一重能未能在业绩表现上延续黑马成色——前三季度,该公司增收不增利,实现营收63.45亿元,同比增长12.7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43亿元,同比下滑4.16%。

三一重能表示,由于风机平价时代的到来,毛利率开始回归正常,三季度利润下降幅度较上半年有所收窄。

单从三季度数据来看,五家风电整机厂商的业绩表现普遍不佳,上述业内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主要受到工期建设以及整机价格较低的影响。”

回望整个前三季度,风电产业仍受到各类新能源产业政策、海上风电规划政策的加持,但由于平价时代的到来以及低价内卷的加剧,整体市场竞争形势正在加剧,风机大型化、海上风电正在成为竞争的焦点。

事实上,在行业基本面的影响下,A股市场上整个风电板块也处于大幅震荡当中。自今年一季度起,Wind风电指数(866044.WI)一路从高位下滑,跌至1551.75的低值,此后延续反弹态势,到7月下旬涨至2600点以上,此后再度震荡下滑,目前回落到2200点左右。

光伏:最赚钱公司易主,产业链环节悲喜交加

在供应链价格持续处于高位的“抱怨”中,国内光伏产业前三季度的业绩表现却相当惹眼。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88家A股光伏公司今年前三季度共计实现营业收入9617.0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9.64%;合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50.3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98.80%。

与去年同期相比,A股光伏公司整体盈利能力回升。一方面,陷入亏损的光伏公司数量减少,且普遍减亏;另一方面,近两年来转型跨入光伏行业的新秀们,开始进入业绩收获期。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总结发现,从硅料、硅片、电池片到组件,四大光伏产业链核心制造环节前三季度的盈利能力均向好发展。在硅料端,头部硅料企业抢占了整个行业近半数的利润额,展现了令人羡慕的“钞能力”。在硅片端,TCL中环(002129.SZ)虽然净利润增速同比下滑,但也突破了50亿元;双良节能(600481.SH)、上机数控(603185.SH)等硅片新秀们迎来了业绩释放期,净利润大增。在电池片环节,爱旭股份(600732.SH)一举扭亏为盈。在组件环节,四大组件龙头组件业务盈利改善,净利润维持较为快速的增长势头。

整体而言,虽然11家千亿市值光伏公司“分食”了光伏产业近六成净利润,但龙头企业之间的业绩竞争亦相当激烈。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变化是,通威股份(600438.SH)取代隆基绿能(601012.SH)成为目前光伏产业最赚钱的公司。

财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通威股份实现营业收入1020.84亿元,归属于上市公股东的净利润217.30亿元,双双同比实现翻倍式增长。

来自硅料业务的高利润和电池片业务的盈利改善,使得通威股份成为目前光伏产业第一家营收破千亿的公司。这其中,作为多晶硅料量价齐升行情的受益者,通威股份偕同其他龙头硅料厂商,均迎来了暴利时代。

在前三季度净利润破百亿的四家A股光伏公司中,硅料厂商占据三席。除通威股份外,大全能源(688303.SH)、特变电工(600089.SH)报告期内分别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50.85亿元、110.56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同样翻倍。

在整个光伏制造的产业链中,硅料环节毛利率最高,赚钱效应最强。但面对持续处于高位的产业链价格,在垂直一体化的浪潮下,下游组件厂商扛住了成本上升的压力,今年前三季度也维持了较高的利润增速。

隆基绿能、晶澳科技(002459.SZ)、天合光能(688599.SH)、晶科能源(688223.SH)报告期内分别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09.76亿元、32.90亿元、24.02亿元、16.76亿元。这其中,组件业务结构占比更大的晶澳科技、天合光能和晶科能源净利润同比增幅均超过100%。

“对于组件厂商而言,一体化布局的确可以带来降本效果,并降低产业链周期性特征对经营业绩的影响。”一位券商新能源分析师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无论是组件厂商向上布局,还是硅料厂商向下布局,对于龙头企业而言,垂直一体化已是趋势。

事实上,“马太效应”在光伏企业的业绩比拼中已经展露无遗。但行业景气度高涨的阳光面下,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盈利状况仍有所分化。

光伏逆变器环节今年以来同样展现出了较强的盈利能力。昱能科技(688348.SH)、禾迈股份(688032.SH)、德业股份(605117.SH)今年前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分别高达337.50%、197.78%、131.45%。此外,锦浪科技(300763.SZ)报告期内净利润增幅也达93.75%。而阳光电源(300274.SZ)、固德威(688390.SH)、上能电气(300827.SZ)净利润增速则难掩颓势。

“海内外市场需求的快速攀升,叠加逆变器厂商产能扩大,出货量快速增长,驱动业绩提升。”前述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当前逆变器环节的考验主要体现在各厂商的供应链管理,“尤其是目前IGBT供应偏紧,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产能释放以及盈利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光伏玻璃、金刚线、支架、光伏银浆等环节均出现业绩表现不佳的公司。即便是身处不同环节的龙头企业,也陷入利润下滑的困境中。

光伏玻璃龙头企业福莱特(601865.SH)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12.38%,支架龙头中信博(688408.SH)由盈转亏,光伏银浆龙头帝科股份(300842.SZ)净利润则降逾八成。

储能:集体报喜,订单翘首以盼

国内外市场需求放量的当下,储能产业开始形成规模。尽管如何提高国内储能电站经济性尚需进一步探讨,但市场对此颇具信心。

在A股市场,布局储能业务的上市公司业绩水涨船高。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前三季度,A股42家参与储能产业上下游的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7613.26亿元,同比增长187.6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合计562.70亿元,同比增长190.77%。

记者注意到,不少企业在储能板块的成长性超出市场预期,出货量饱和、产品供不应求。不只是生产工艺接近的锂电公司开始拓展储能业务的生产力,逆变器厂商也频频发力储能领域,提升业绩增速。

业绩超预期表现的原因,离不开产品提价和海外需求提升两大因素。

随着价格机制的传导,电池厂的盈利能力开始回暖。宁德时代(300750.SZ)三季度电池出货量达90GWh,其中储能电池出货占比在20%左右。该公司在业绩电话会上表示,三季度储能毛利率已恢复至两位数水平,新落地项目毛利率有所改善。

另一家储能电池公司鹏辉能源(300438.SZ)第三季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同比增长347.56%。其近期在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公司正就储能需求激增而扩大产能。

户用储能企业派能科技(688063.SH)在第三季度也实现了净利润和收入同环比大增。得益于出货量高速增长,前三季度收入环比增速分别为6.0%、27.7%、65.0%。第三季度,派能科技的出货量近1GWh,同比增长110%,环比增长55%。

除了海外市场成为业绩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对于电池企业而言,当前储能业务的瓶颈还受制于产能限制。

亿纬锂能(300014.SZ)相关人士表示,动力电池、储能电池需求迎来快速增长,公司储能在手订单远远超过公司可以实现销售的产能,明年继续面临资源分配或者产能分配的难题。但上述人士也指出,2022年储能收入占比基于产能的受限,在动力电池板块占比不到40%,从盈利能力来看,储能略好于新能源车。

10月20日,亿纬锂能发布了新一代储能电池,容量达560Ah,循环寿命超过12000次,预计在2024年第二季度开启全球交付。而这一型号的电池在“电池荒”消息席卷业内之时发布,也似有用意。在电力市场机制之外,长循环寿命和大容量电池或是为储能发电提高经济性趟出的另一条道路。

光伏逆变器企业亦是储能环节的积极参与者。阳光电源、锦浪科技、德业股份等企业也得益于高出货量,净利润实现倍增。上能电气也因储能业务增加而在第三季度实现营收大增,单季便实现营业收入6.45亿元,同比增长156.13%,较前两个季度扭转颓势。

眼下,国内储能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10月27日,中电联首次发布的《电化学储能电站行业统计数据》显示,1至8月,新增投运的电化学储能电站64座、新增投运总能量1292.84MWh。同期,全国电化学储能项目上网电量1251.18GWh、下网电量2151.64GWh,计划停机118次、非计划停机329次。

此外,根据行业媒体统计显示,今年前八个月,国内大型储能EPC与设备累计招标13.82GW、27.70GWh,已达到去年全年的186.32%、273.45%,同比提升465.44%、496.17%。这也意味着,国内储能市场的空间还在不断厚增。

然而,未来的储能市场规模远不止于此。国家能源局科技司副司长刘亚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预计到2025年末,新型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装机规模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年均增长50%以上。

不过,当前的储能产业,仍面临“两头难”的挑战——供给端,上游碳酸锂价格高企,产能扩张周期未至,电池厂需挨过“电芯荒”;需求端,由于国内储能发电的经济效益尚不突出,商业模式亟待探索,导致目前下游装机积极性不高,因而出现了国内储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营收占比更高的现象。

氢能:发展仍靠“输血”,盈利曙光渐近

三季报落幕之际,A股涉及氢能业务的上市公司普遍交出了增收不增利的成绩单。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58家涉氢上市公司2022年前三季度累计营业收入约12024.9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3.03%;归母净利润约640.39亿元,较去年同期下滑11.31%。

这份三季报显示出,氢能产业规模化仍处于起步阶段,呈现出现金流吃紧、行业发展外热内冷等特点。但不可否认的是,已有部分公司看到氢能业务盈利曙光。

整体而言,58家A股涉氢上市公司的氢能业务盈利能力尚未体现出来。龙头企业美锦能源(000723.SZ)已布局氢能全产业链,但氢能业务仅占该公司总收入的2.3%,且旗下的子公司飞驰科技已连续两年亏损。“氢能第一股”亿华通(688339.SH)则继续亏损,今年前三季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亏损9461.11万元。

细究发现,目前A股大部分氢能上市公司的盈利点仍聚焦于非氢领域。雄韬股份(002733.SZ)、雪人股份(002639.SZ)、广汇能源(600256.SH)、龙蟠科技(603906.SH)等营业收入及净利润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但主要归功于传统业务的得力。

例如,在氢能领域布局“耀眼”的广汇能源(600256.SH),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大增205.05%,但导致业绩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煤炭市场需求旺盛、价格上涨等。而该公司的氢能产业发展还处于导入期,刚制定了2022-2030年间的氢能产业链发展战略规划纲要。

“当前氢能行业可以用外热内冷来形容。一方面,氢能专项发展政策紧锣密鼓地颁布着,但是距落地需要时间。另一方面,产业规模化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各家都在投钱,且市场订单释放不足。所以,氢能业务盈利点少或亏损是正常的。”上海氢枫能源技术有限公司财务总监曹俊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事实上,保障现金流仍是各家布局氢能业务的上市公司不得不直面的考验。

据亿华通披露,该公司第三季度营收同比减少52.50%。“随着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政策的落地实施,公司产品平均售价较去年同期下降,导致本报告期营业收入同比减少,经营性现金流持续为负。”

美锦能源前三季度净利润不及预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17.12亿元,同比下降15.56%。该公司手握43.38亿元货币资金,要盘活“一点一线一网六区域”的氢能布局。据不完全统计,仅2019年,该公司在氢能业务投资就高达200亿元。

为了保证在氢能领域“攻城略地”所需的资金充裕,氢能公司加快了融资步伐。

已上市涉氢能业务的公司瞄向境外资本市场。10月21日晚间,美锦能源发布公告称,为了推进向氢能源转型升级的发展战略,正筹划境外发行全球存托凭证,并在瑞士证券交易所上市。

亿华通则为了募集资金推进燃料电池系统及核心零部件的研发等项目,再次开启赴港上市的征程。

非上市氢能企业则开启融资之旅。国富氢能、捷氢科技等均已向科创板“冲刺”;国鸿氢能正考虑在香港上市,目前处于基石轮投资人沟通阶段,将募集数亿元。数据显示,截至今年第三季度,非上市氢能企业募资金额超34亿元,融资事件已达24起,平均融资额过亿元。

(作者:曹恩惠,彭强,费心懿,见习记者王雪 编辑:林虹,见习编辑,张铭心)

曹恩惠

产经版记者

关注能源、制造、文旅酒店、消费。邮箱caoeh@21jingji.com

彭强

记者

关注与大能源、工业相关的一切,欢迎沟通交流。记者个人邮箱:pengqiang@21jingji.com。个人微信:ipunk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