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远海运获准入股汉堡港码头,有望提升港口国际竞争力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何柳颖报道 历时一年多的中远海运港口有限公司(下称“中远海远港口”)对德国汉堡集装箱码头的收购迎来重要进展。
10月28日,汉堡港营销协会新闻发言人拉尔夫·约翰宁(Ralf Johanning)对媒体表示,10月26日,德国政府批准中远海运港口根据条件收购运营公司HHLA集装箱福地码头24.9%的少数股权。
10月26日,HLLA(汉堡港口与物流股份公司)官网显示,HLLA执行委员会主席Angela Titzrath宣布:“根据德国联邦政府施加的条件,我们长期的中国合作伙伴中远海运港口可以收购Container Terminal Tollerort (CTT码头)运营公司不到25%的股权。我们将在近期与其协商相应的协议调整。”
此前一段时间,这一收购案在德国引发了部分争议。HLLA在公告中强调,HHLA 与中远集团的合作不会产生片面依赖。恰恰相反,它会强化德国的供应链、保障就业,并促进价值创造。两者间的合作还会加强汉堡作为北海和波罗的海地区的物流枢纽,以及德国作为出口国的地位。
26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主持例行记者会,针对有关提问,汪文斌表示:“合作是互惠互利的。我们希望有关方面理性看待中德务实合作,停止无端炒作。”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国际商务与经济合作学系主任王健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中企入股德国港口完全是正常的商业合作行为,汉堡港希望借此稳固和提升其在欧洲港口的地位与竞争力,实现双赢。”
收购25%以下股权
10月26日,中远海运港口在港交所公告称,德国联邦经济及能源部发布了一份新闻稿,提出部分批准购股协议及股东协议项下的交易,惟受限于销售股份的数量减少至不会相等于或多于目标公司注册股本的25%,及关于国龙的股东权利的若干其他条件。
2021年9月21日,中远海运港口公告显示,国龙(本公司之全资附属公司,作为买方)及本公司(作为买方的担保人)与HHLA(作为卖方)就买卖销售股份(占目标公司注册股本的35%)及交割股东贷款订立购股协议。公告中称,目标公司为HHLA之全资附属公司,在德国汉堡港经营Tollerort集装箱码头。交割后,国龙及HLLA将分别拥有目标公司35%及65%的股权。目标公司将仍为HHLA之附属公司。
近一段时间,这笔收购吸引了当地政府的注意,并惹来一些争论。部分德国政府人士认为这项投资会不成比例地扩大中国对德国与欧洲交通基础设施的战略影响力。不过,德国总理朔尔茨一直对此收购案持积极的推进态度,并最终促成了“折中”方案的达成。据媒体报道,朔尔茨认为中资获准入股汉堡港码头的决定“好,且正确”。
目前德国内阁批准收购的股权份额为25%以下,德国内阁还规定,在没有新的投资审查程序下,未来(进一步收购)也不能超过这一门槛。
“不过,从我个人在德国的经历以及对此类设施的股权购买观察来看,即便中企对这类基础设施拥有完整的股权,在德国要真正落实项目改造和扩建同样需要繁杂的审批程序,特别是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经过环保以及其他部门的审查和批准。”王健认为,更大的股权其实并不意味着中企可以自由地推进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
从事情本身的逻辑来看,“德国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资金投入,这给中企带来投资机会,而中企也想跟德国产生更深度的合作,中远海运港口入股汉堡港码头是一个正常的商业股权转让行为。”王健表示。
中资入股有望提升汉堡港竞争力
作为德国最大和欧洲第三大的集装箱港口,汉堡港对于欧洲的港口贸易十分关键。汉堡港目前的三个集装箱码头由HLLA运营,包括Altenwerder、 Burchardkai、Tollerort,汉堡港在官网中对Tollerort描述为“就空间面积而言,Tollerort码头是汉堡港最小的,但被认为非常高效、创新和灵活”。
从数据来看,中国以绝对优势成为汉堡港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今年1-6月,汉堡港的集装箱吞吐量为440万TEU(20英尺标准箱),其中对中国的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30万TEU(同比增长5.8%),占比29.5%,远超第二大贸易伙伴美国的29.1万TEU(同比下降 3.9%)。
东证期货航运分析师兰淅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鹿特丹、安特卫普和汉堡港是欧洲的主要门户港口,在欧洲对外贸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汉堡港目前是欧洲第三大集装箱港口,每年约有1/3的吞吐来自对中国往来贸易。”
兰淅介绍,由于三大港口地理位置相近,都位于西北欧沿线,覆盖的内陆区域有所重合,因此三大港口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近来得益于政府扶持和相对优越的河道网络,安特卫普港在过去的十年时间里发展迅速,已经超越汉堡港成为欧洲第二大集装箱港口。
根据全球航运权威媒体《劳氏日报》(Lloyd’s List)公布的2021年全球100大集装箱港口排名,鹿特丹港去年全年吞吐量达1530万TEU,同比增长6.6%;安特卫普港吞吐量为1202万TEU,同比下降0.1%;汉堡港吞吐量为871.5万TEU,同比增长2%,全球排名分别在第10、第14以及第20位。
对汉堡港而言,吸引中企入股是其争夺竞争力的策略之一。兰淅表示:“从水文条件来看,鹿特丹和安特卫普背靠莱茵河三角洲,在水路运输上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中远海运在港口的选择上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倾向性。如今伴随着地中海地区陆运网络的不断完善,汉堡港的竞争压力更甚。”兰淅认为,中远海运港口入股有利于汉堡港口的发展和竞争,若不能成功入股,汉堡港与其他两大港口之间的差距或将不断拉开。
在多位受访专家看来,中企入股汉堡港码头是一次双赢的合作。兰淅指出,在入股汉堡港之前,中远海运已经先后入股了鹿特丹的Euromax码头和安特卫普港,在地中海地区包括希腊和意大利的港口,也都有中远海运参与运营。
中德双向投资存量超550亿美元
9月22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表示,今年1-8月中德贸易额达1550亿美元,继续保持增长;截至目前,双向投资存量超过550亿美元。
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丁纯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中德近来的关系有点“政冷经热”。
丁纯具体指出,政冷发生在逆全球化风潮兴起,美国拉拢欧洲盟友等大背景下,也与疫情的暴发、全球供应链的变化、德国政坛更迭、俄乌冲突以及能源危机都有关系。
“不过,即使在这样的地缘政治压力之下,两国经贸关系至今仍显稳健,德国政府,尤其是总理朔尔茨也希望从中找到平衡点,这次中远与汉堡港就入股达成妥协,显然具备一定的风向标意义,即德国与华的经贸合作正常化,并继续往前推进。”丁纯表示。
王健也向记者指出,在制造业领域,中德有很强的互补关系,无论是德国企业在中国的投资还是中国企业在德国的投资,实际上都要比中国与欧洲其他地区的经贸合作更加深入与广泛;在货运领域,德国是中国货物通向欧洲的主要“口岸”,港口贸易与中欧班列的积极形势都彰显出中德合作的紧密度。
对企业而言,即便存在外部干扰,中德的业务往来与战略合作仍在稳步推进。以港口合作为例,今年4月,中国赣州国际陆港和德国威廉港集装箱码头与物流园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海外仓、现代物流、多式联运、绿色低碳发展、港口开发等多方面开展交流与合作。
展望两国的经贸发展趋势,丁纯持谨慎乐观的态度,“这毕竟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互利共赢的局面,传统贸易往来之外,绿色、数字领域的国际合作也值得期待。”
10月28号,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宣布: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邀请,德国联邦总理朔尔茨将于11月4号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
当地时间28号,德国联邦政府发言人赫伯施特莱特在例行记者会上,重申总理朔尔茨支持全球化、反对与中国脱钩的态度,他表示:“朔尔茨在不同场合都强调了不赞成与中国脱钩的立场,应该实现(供应链的)多样化和风险最低化。这就意味着必须要跟多个国家协同合作。世界格局正从东西方两极化向多极化发展,中国是重要的一极,如果欧洲明智地作出决策,也能成为其中的一极。”
(作者:何柳颖 编辑:和佳)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