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之下,如何借力普惠金融,传承美食文化,成为了重要课题。就此,21世纪经济报道推出《舌尖上的金融》系列报道。在第一季的节目当中,我们将以“秋凉忆·夏果甜蜜蜜”为主题,走进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仙居杨梅、增城荔枝、平谷大桃,探访其背后的种植文化,以及新农人的...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边万莉 实习生韩文榕
“闽广荔枝,西凉葡萄,未若吴越杨梅。”此语出自苏东坡。所谓“吴越”,便是今日的江浙地带。许是因为自古杨梅生长于此,与当地气候环境彼此调适,浙江至今仍盛产杨梅,而浙江仙居的杨梅早已销往全国,更是入选了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在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杨梅。张志呈就是仙居当地的一位梅农。1997年,27岁的张志呈退伍返乡,跟着父亲一起经营家中的杨梅产业。从几十棵杨梅树扩大到到两百多棵,见证了二十多年来仙居当地杨梅产业发展的点滴变化。
地理标志农产品,是指产自特定区域,所具有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本质上取决于该产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并以地理名称进行命名的农产品,由国家农业农村部进行最终的审查、登记和颁证。换句话说,只有符合严格品质标准的,才能冠以“仙居杨梅”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也正因如此,怎样种出更优质的杨梅,成了梅农们最操心的事。种梅得先投入,今冬明春施肥、建大棚之时,钱从哪儿来?如何方便快捷地了解到杨梅产业的政策信息?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这些都是困扰梅农的烦心事。
随着仙居政府“亲农在线”平台的推出,以及近年来普惠金融的发展,让一切有了可能。以前想要贷款却苦于没有抵押的农户,如今享受到了无抵押无担保的“杨梅贷”。今年,仙居杨梅以一颗六十元的价格出口迪拜,让国外消费者品尝到了经典的中国味道。
从当地特产到全国品牌,从“仙居杨梅”到“留洋梅”,陪伴一颗杨梅成长的,既是一片土地上农户们的辛勤劳动,也是一个数据平台的搭建历程,更是一项贷款的服务使命。
张志呈感慨道:“仙居杨梅的品牌打响后,我们梅农的收入也跟着提升了。现在我们的杨梅卖到了迪拜,仙居杨梅更出名了,对我们的经营也有好处。”
在田间地头为杨梅办贷款
六月,仙居杨梅集中成熟,当地梅农形成独特的“昼伏夜出”的劳作模式。杨梅成熟的时间很短,只有半个月左右。在每年最忙的这段时间,梅农都会在夜晚十一点多上山,从深夜开始采摘杨梅。第二天凌晨,太阳还没完全升起,采摘结束,凌晨腾起的水汽与晨光熹微带来的甜分融合,此时杨梅的口感最佳。
“这项工作挺费劲的。”采摘结束后,成筐的杨梅将会被送到冷库,冷冻至少两到三小时,然后装真空箱,以最大限度保持鲜味。早晨六七点,快递运输车来到张志呈的冷冻室门口,协助运输员把杨梅搬上车。一两天以后,这些新鲜的杨梅会运至全国各地,送到客户手中。
虽然采摘运输的过程很辛苦,但最难的时刻还是在冬春之际。据张志呈介绍:“梅农一般在今冬明春施肥、建大棚的阶段最需要钱。最开始种杨梅,我们一般都是等销售款回笼来周转费用。父辈们种杨梅,有时不能及时得到资金支持,不得不放弃部分杨梅树。”
有当地梅农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之前信用社和其它商业银行来过我们村,可是他们需要找人担保才能给贷款,利率也比较高。”
随着普惠金融的发展,这一切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当年还在为去县城耽误时间而苦恼的张志呈或许不会想到,如今会有银行的工作人员直接来到杨梅山,向自己介绍相关贷款产品。
今年初,正是给杨梅树施肥的时候,工商银行工作人员李源来到仙居县杨梅种植基地,见到了正在耕作的张志呈,便与他聊了起来。
李源:“你们家杨梅一年销售收入有多少?对贷款方面有没有需求?”
张志呈:“我家有杨梅近200株,去年收入40来万元,现在正是杨梅施肥、除草的管理季节,光人工费和肥料就是一笔很大的开支。除草、松土、施肥,还要剪枝,这些人工费粗略算算要将近6万块钱;还要买支架、买肥料,算下来也要个三四万,资金上面确实有压力。”
李源:“现在我们工商银行推出一款针对你们农户的贷款,不需要担保质押,直接线上提款,而且利率又低,你要不要了解一下?”
张志呈:“不用抵押担保吗?”
李源:“只要你本人信用记录良好,再把家庭基本情况和杨梅收入的真实情况提供给我,就可以帮你申请最高12万元的农户贷款。”
进一步了解后,张志呈贷款十二万,并用这笔钱购买了杨梅种植肥料。“这笔贷款年化利率比较低,挺划算的。工商银行的人介绍给我后,我就按照最高额额度十二万贷款了。”
张志呈口中“工商银行的人”,更准确的身份,其实是银行的农村调查员。2021年起,工行仙居支行近50名“农村调查员”,走访调研了周边近70个村子,专注解决农户贷款难的问题。这些行走在田间地头的农村调查员将贷款零距离送到了梅农手中。
记者了解到,为支持农村特色产业转型,助跑美丽乡村建设,工商银行浙江省分行在2021年初推出了“兴农贷”系列创新产品。随着选择这项产品的梅农越来越多,“兴农贷”变身成为当地梅农口中的“杨梅贷”。
为梅农建立信用档案
需有抵押担保、利率偏高等门槛的背后,是授信与风控之间难以平衡的尴尬。
对金融机构来说,贷款放与不放,依据在于对申请人信贷资质的判断。此前梅农一般很少贷款,基本没有信贷记录,属于金融行业通常所说的“征信白户”。加之,梅农的种植和销售活动主要以家庭作坊为主,没有完整的、规范化的经营数据。因此,银行很难对这些梅农做出贷款决策。
数字化助农平台“亲农在线”的上线,让这些难题有了逐一化解的可能,这始于为解决开票难的一次小小尝试。
两年前,张志呈为开发票、申领补贴,往往需要起个大早。从乡下赶到县城,既耗费人力物力,还带来不可忽视的时间成本。张志呈说,“虽然政府每年会给我们这些种植农户一些补贴,但是去县城申领、开发票等往往需要好几天才能办成,误工又费时。”
其实,这不只是张志呈一个梅农的难题。针对开票难的问题,2020年6月,仙居县税务局开创“亲农在线”线上平台,建立起了农业农村局数据大脑、税务局农户缴税电子发票等涉农服务的基础信息数据库。随后,还与工商银行仙居支行合作,上线了支付即开票的功能,进一步打通了支付结算与税务发票的数据。截至目前,“亲农在线”已为仙居2786家农户开具16820张增值税电子普通发票,金额超过2.43亿元。
有了数据,贷款就不再是难事。银行通过引入仙居县“亲农在线”第三方大数据,建立风控模型,进行风险防控,对农户身份、杨梅种植和销售等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就能够做到主动授信。
据工商银行仙居支行工作人员介绍:“农户需要贷款时只需要登录平台,同意将个人信息提交给工商银行,工商银行即能接收到农户的姓名、联系方式、名下杨梅地亩数等个人信息,再结合以往的个人信用情况等,给出贷款额度(单户最高可贷额50万元),农户即可实现足不出户,线上贷款。”
2021年初,“亲农在线”线上金融的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得益于此,杨梅贷也嵌入到平台中,梅农们获取金融服务更加便捷。平台蓄能,贷款嵌入,专员上门,杨梅贷被实实在在送到了梅农手中。在“大数据风筛+线下调查”准入管理机制下,农户享受到了“一次不跑、无感授信、一触即贷”的贷款服务,普惠金融的可得性、获得感大大提升了。
值得一提的是,疫情期间,杨梅贷进一步降低了梅农的贷款成本,年化利率从4.35%降到了目前的4.2%。据记者了解,截至9月末杨梅贷共发放773笔,贷款余额8200余万。张志呈说:“当时我家只有几十棵杨梅树,现在我种到了两百多棵,分布在不同的杨梅山。政府推出‘亲农在线’平台和工商银行的上门贷款服务,帮了大忙。”
仙居杨梅的奇幻漂流已起航
资金有了着落,杨梅的种植技术也在不断升级。
以往,梅农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来源有限,对优质的杨梅种植技术知之甚少。有了“亲农在线”平台,仙居县农业农村局就可以向梅农提供从生产、加工、流通再到农业技术指导等一系列服务,预计将来还会上线科学选址、共享冷库等功能。让农户学习到更先进的种植技术,种出更优质的杨梅,卖出更高的价格,真正解决了梅农的烦心事、操心事。
种植杨梅早已不能单单依靠传统经验,现代化农业更加注重利用科技的手段发展。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仙居县政府正在和省农科院合作建立杨梅剪枝模型、生长模型,和高校合作制定杨梅全产业链数字化标准,让“亲农在线”升级成一个具备分析能力的大脑,科学指导小农户生产销售加工,为农户增产增收,助推共同富裕。
众力托举下,一颗小小的杨梅在仙居这块土地上慢慢长大,等待在一个黎明被无数像张志呈这样的梅农摘下,小心翼翼放入竹筐,然后被运往全国、甚至是全球。
随着仙居杨梅飞向了国外,托举者“亲农在线”也在不断更新迭代。未来,“亲农在线”还会释放哪些潜力?“杨梅贷”将帮助多少像张志呈这样的梅农?仙居的杨梅山会成为当地普惠金融事业发展的见证者。
七月,梅农们刚刚忙完今年的杨梅采摘和邮寄,“恰得农耕半日闲”,而梅树种植也进入了非常关键的剪枝环节。张志呈作为已经种植杨梅近三十年的梅农,积累了不少经验,“仙居杨梅产业越来越好,近些年有不少新加入的梅农,有些人会向我询问修剪方面的技术问题。这方面有的是学问,剪得好,来年杨梅就长得多,长得好。”
汪曾祺这样描述杨梅:“真是一球烧的炙红的火炭。”来年六月,杨梅山上或许会再次点缀起这炙红的精灵,飞向四面八方。
(注:受采访对象要求,文中人名均为化名)
栏目策划:边万莉
指导:韩瑞芸、周鹏峰
文字统筹:马春园
视觉统筹:林军明
采访撰稿:边万莉 韩文榕(实习生)
视频指导:曾婷芳
新媒体支持:曾静娇
运营支持:梁俊斌 陆志敏 王智升
(作者:边万莉,实习生韩文榕 )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