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专精特新“小巨人”图谱:前三季度总营收增长46%,苏、粤、沪、京分布最多

科创板张赛男 2022-11-03 19:26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张赛男 上海报道

科创板运行三年多以来,汇聚了超过480家的上市公司,已经成为“硬科技”企业上市首选地,也是注册制实施以来专精特新企业上市的主要集聚地。

截至2022年10月31日,共有223家科创板上市公司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录,分别占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市总数的22%和注册制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市总数的61%。23家科创板公司被评为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24家公司主营产品被评为“单项冠军”产品。以上三类企业(以下并称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合计占科创板上市公司总数的近五成。

据记者统计发现,科创板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其中逾八成公司从事半导体、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领域的高端制造、智能制造,并已崭露头角,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潜力。截至2022年10月31日,科创板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市值达到2.8万亿元,平均市值超过百亿元,37家公司市值在200亿元以上。

高成长性

根据wind统计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科创板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体实现营业收入4263.59亿元,同比增长46%,近八成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5家公司增幅在50%以上,57家公司营业收入在10亿元以上;总体实现归母净利润471.83亿元,同比增长26%,近九成公司实现盈利,近五成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66家公司增幅在50%以上,103家公司归母净利润在1亿元以上。

科创板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特色明显,专注于制造业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和关键基础材料,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和新能源六大战略新兴行业,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行业相对集中,分别有83家、54家和38家。这些企业聚焦特色化产品和服务,加快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有效连接产业链的“断点”、疏通“堵点”。

要突破关键技术,研发投入必不可少。2022年第三季度,科创板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研发投入合计263亿元,同比增长38%,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平均值为14%,赛诺医疗等47家公司研发强度超过20%。研发人员方面,研发人员占公司员工总数比例平均近三成,其中艾为电子研发人员数量达到663人,占公司员工总数超六成。

“硬科技”底色

得益于持续的高强度研发投入和稳定的高水平科研队伍,科创板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上市后,科创成色不断增强,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截至上半年末,平均每家公司拥有发明专利70项,其中华海清科等40家公司发明专利过百项。

据智慧芽数据,从技术增长看,其纳入研究的217家在科创板上市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0年平均每家公开的专利申请量约为34件,2021年增长至约40件,增速达到17.64%。对比工信部制定的《“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提到,整体中小企业的专利申请量的年均增长目标是10%以上,在科创板上市的“小巨人”的年均专利增速达到了近2倍于工信部目标。

从技术密集度看,以千人均的有效发明专利量计算,在科创板上市的专精特新“小巨人”的技术密集度约为106件/千人。对比来看,全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技术密集度达约63件/千人,在科创板上市的“小巨人”的技术密集度显著更高。

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布来看,据智慧芽统计,217家“小巨人”主要分布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生物产业,依次有83家、39家、35家和33家。在上述四个产业中,从专利申请总量看,排名第一的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其次为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和新材料产业,分别有1.6万余件、1万余件、5600余件和4800余件。从企业平均专利申请量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小巨人”的表现最为突出,其次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和新材料,分别约有277件、193件、171件和140件。

从地区分布来看,217家“小巨人”主要分布于江苏省、广东省、上海市和北京市,依次有42家、33家、33家和20家。在上述四个省区市中,从专利申请总量看,排名第一的江苏省,其次为广东省、上海市和北京市,分别有8000余件、7600余件、5800余件和3400余件。从企业平均专利申请量看,广东省“小巨人”的表现最为突出,其次为江苏省、上海市和北京市,分别约有231家、192家、178家和173家。

机构青睐

由于“硬科技”和高成长性特色鲜明,科创板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越来越受到机构投资者青睐。

2022年截至三季度末,科创板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共接受机构调研超过4万家次,平均每家公司接受约150家机构调研。机构持有流通股的平均比例约为25%,其中198家公司机构持股比例大于10%,26家公司机构持股比例大于50%。

社保基金、保险公司、QFII等长线资金亦持续增配科创板,云路股份、心脉医疗等37家公司获社保基金投资,厦钨新能、禾川科技等27家公司获QFII投资,其中,华大智造、柏楚电子等同时获社保基金和QFII投资。

(作者:张赛男 编辑:巫燕玲)

张赛男

财经版记者

曾是一名宏观经济记者,现转向微观领域。专注A股上市公司、上交所监管动态。欢迎交流,邮箱zhangsn@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