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见习记者 曹媛
11月3日,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主办,21世纪经济报道、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承办的“2022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经济高峰论坛”在深圳、香港两地以“线上+线下”方式举行。
“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由深圳科创委支持设立,研究院定位和高校不太一样。作为一所立足于大湾区的应用驱动型基础研究机构,我们面向国际引进高端人才,以实际应用以及市场需求为起点和导向,积极推动产学研转化,希望为大湾区的制造业发展以及产业转型升级贡献一份力量。”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丁宁在分论坛:“制造强市”与“再工业化”下的湾区科创产业机遇圆桌研讨会中表达对科技创新的看法。
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以下简称“AIRS”)是深圳市政府设立的十大基础研究机构之一,依托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联合多个世界顶级研究机构设立,重点开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基础、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等。
人工智能产业是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5月,深圳市人民政府印发《深圳市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3年)》,2019年初AIRS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AIRS的依托单位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按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设立,自创立以来,为大湾区输送大量国际化人才。丁宁表示,“港中大(深圳)致力于推动香港、深圳及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尤其在教育、科研创新等方面。深圳毗邻香港,我们要的不是竞争,而是资源导入。”
丁宁表示,“作为科研机构,AIRS是做技术储备和人才储备的机构。”而上述两个领域都是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产业的“卡脖子”难题。
在技术储备方面,机器人作为高集成度的科技产品,其研发涉及软件、硬件、算法、核心零部件支撑等一整套体系,从产品开发到商业落地,再到大规模应用,面临多方面的挑战。控制器、伺服电机、减速器等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是中国机器人产业面临的其中一个“卡脖子”难题。但丁宁表示,国内不仅开始逐步攻关核心零部件技术,甚至在成本和性能架构上开始超越海外。
从2015年开始,深圳市机器人产业呈现爆发式发展。以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为例,2015年专利申请1513件,专利授权1203件。2018年,深圳机器人产业专利申请6764件,专利授权3801件,专利授权量相比2015年翻了3.2倍。
随着行业发展逐渐深入,机器人与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场景出现脱节等问题,但丁宁发现问题的落脚点在于人才结构不匹配。丁宁强调,“要想实现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和产业的紧密结合,需要对制造领域、技术领域、应用场景、商业模式等有深刻理解的人才。”
丁宁认为高端制造业人才培养时间长、投入成本高,且人才“外溢”问题严峻,优秀人才容易被互联网等行业吸引。他建议需要出台相关政策引导高端制造业人才留在实体行业、制造业,从而促进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产业领域的落地应用。
丁宁最后表示,AIRS作为科研机构,定位与高校不同。同时AIRS也不是企业,而是技术与产业双向链接的桥梁。通过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政府出台针对性措施来降低企业试错成本,同时也需要相应的政策来留住人才,去打通技术与应用的壁垒,攻克这个最为艰难的“中间环节”。
(作者:曹媛 编辑:孙超逸)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