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度再亏损!“氢能第一股”亿华通仍在“披荆斩棘”

21Tech王雪 2022-11-03 19:57

亿华通能否通过持续性募集的资金为前进步伐付出成本的代价?

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王雪 上海报道

“亿华通作为氢燃料电池行业先行者,前进的每一步,都付出了不小的成本代价。”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亿华通”)常务副总经理于民公开表示。

近日,亿华通发布2022年第三季度报,显示出该公司仍持续付出“成本代价”。第三季度,该公司实现营收约1.21亿元,同比下降52.5%;归母净利润约为-0.35亿元,同比下滑36.65%。

据公开报道,北京冬奥会示范运行超过1000辆氢燃料能源车,亿华通为超过700台服务车辆搭载燃料电池系统,并且在2021年年底向市场发布首个240KW型号的车用燃料电池系统。

亿华通已在氢能行业“耕作”了近二十年,但目前仍面临着持续亏损、急需资金输血等困境。

“先行者”困囿于下游客户

2001年9月,国家启动“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确立了“三纵三横”的自主研发技术布局,指明了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氢能燃料电池汽车三条发展路线。

“十五”期间,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欧阳明高院士团队则承担起“氢能燃料电池城市客车”重大项目。

2004年,为了将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研发成果转化为产业应用,在科技部、北京市政府及清华大学支持下,欧阳明高团队孵化出北京清能华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简称“清能华通”),这是亿华通的前身。

2012年,国务院正式发布《“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首次将燃料电池汽车纳入国家战略性重点发展方向。

在此之际,清能华通进行重组,“北京亿华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亿华通)正式成立。2015年,亿华通进行股份制改革,2016年,该公司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又于2020年8月10日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

“氢能第一股”由此而来。到目前为主,亿华通是唯一一家主营业务全部聚焦燃料电池系统开发及相关服务的上市企业。

众所周知,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前期市场推广进度慢,初创型科技公司亿华通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是找到下游客户,构建“朋友圈”。

2017年左右,整车企业——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宇通客车”)“入局”亿华通,截至目前,持有股份3.92%;另一家整车企业申龙客车母公司持有亿华通3.59%的股份。

但“成”也车企,“困”也车企。“先行者”亿华通凭借与整车企业建立的紧密联系等因素,一直保持着领先的市占率;但亦面临回款难的风险。

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报告显示,2021年,亿华通市场占有率达29%,是年度上牌数量最多的燃料电池系统厂商。灼识咨询报告亦指出,2020年,按车用燃料电池系统总销售功率计算,亿华通在中国燃料电池系统市场排名第一,占市场份额为34.8%。

不得不注意的是,亿华通已连续亏损了三年,且亏损呈扩大之势。2019至2021年度及2022年前三季度,亿华通的净利润分别约为0.64亿元、-0.23亿元、-1.48亿元、-0.95亿元。

对此,于民指出,亿华通的营收状况受下游车企客户经营状况影响非常大,而且燃料电池整车生产及销售具有季节性,传导至燃料电池厂商,使得经营业绩存在重大季节性波动,现金流压力难以缓解。

例如亿华通第一大客户申龙客车的母公司东旭光电发生债务危机,累及申龙客车的偿还能力。2021年,亿华通加大对申龙客车的坏账计提比例,从2020年的40%提升到了90%,共计提坏账准备约4.17亿元。当前,申龙客车母公司东旭光电持有的亿华通股份处于冻结状态。

与此同时,前五大客户掌握着亿华通的“命脉”。2019至2021年度,亿华通对前五大客户的销售额分别占总营收的91.9%、77.7%、84.2%。

此种“大客户”依存症将在一定时期内困囿着亿华通的发展。该公司在第三季度报中指出,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仍处在商业化初期阶段,整车厂商尚未普遍开展燃料电池车型的研发与生产。

“目前国内头部整车厂企业进入燃料电池汽车市场较早且在其重点区域市场中占据较大优势,在燃料电池汽车销售中的份额占据大半,导致亿华通现阶段客户数量较少、客户集中度较高。”

扩大规模急需资金“输血”

公开资料显示,亿华通不仅致力研发燃料电池系统,还纵向布局燃料电池产业链一体化路径,自主开发燃料电池电堆及关键核心零部件膜电极等。

2015年,亿华通以3500万元收购了上海神力科技有限公司约50.18%的股权,开始研发石墨双极板燃料电池电堆。2019年,亿华通又联合东岳集团、水木清华等创立亿氢科技,研发燃料电池膜电极等。

无论是参股企业、创设子公司还是投资产线,均需要资金支撑。但亿华通在现金流上持续承压,2019至2021年及2022年前三季度,现金流净额分别约为-1.70亿元、-2.30亿元、-1.21亿元、-2.15亿元。

但目前的燃料电池行业盈利状况不容乐观。亿华通在三季度报中披露,随着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政策的落地,公司产品平均售价较去年同期下降,产品毛利率也随着降低。

业内人士指出,企业只有接到更多市场化订单才能维持营收增长,但目前行业的问题是拿不到订单,预计至少两年后氢能产业的蛋糕才能做大。

不仅如此,原材料也制约着氢能企业盈利。亿华通曾公开表示,在原料方面,铂及铂合金催化是加快燃料电池化学反应速度的最有效催化剂,但中国铂资源匮乏,铂的价格昂贵。技术和原材料两项叠加,使得燃料电池系统的成本居高不下。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当前氢燃料电池产品技术指标逐年提升,新产品升级换代速度快,但每种产品的市场销量较小,无法分摊成本。而且,由于氢能行业技术壁垒高,对人才的需求也是极大的。

公开资料显示,2022年上半年亿华通研发同比上涨70.09%;员工人数已经达到879人,同比增长33%,管理费用同比上涨85.47%。

为此,亿华通开启了持续融资之路。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该公司自2016年在新三板挂牌交易,共进行7轮融资,金额达26.09亿元,当前,正在“冲刺”港股上市之路。

长江证券预测,亿华通前期受制于燃料电池系统产能限制,收入释放节奏较慢,随着融资的完成,募投项目之一的张家口二期将于2022年8月投入生产,产能将由2000台/年提升至10000台/年。

“往年来看,公司四季度是收入高峰期,叠加全国燃料电池示范城市群落地,在五大城市群进行推广,预计亿华通2022至2023年收入呈上涨趋势,分别为11.04亿元和18.82亿元。”

如今,燃料电池系统及核心零部件市场竞争加剧,对第一批“吃螃蟹”的亿华通技术研发、成本管理及后续盈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亿华通能否通过持续性募集的资金为前进的步伐付出成本的代价?

(作者:王雪 编辑:陶力)

王雪

21记者

关注能源、制造、长三角区域新闻等。微信:wangxuehappi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