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许秋莲 上海报道
截至11月2日,长三角三省一市2022年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情况已全部公布,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前三季度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的生产总值分别是30956.65亿元、88652.7亿元、55750亿元和33702.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除上海同比降低1.5%,其他均为增速。其中,浙江、安徽的GDP增速为3.1%和3.3%,高于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速3%的水平。
在数字化方面,浙江省委改革办(浙江省数改办)公布了2022年数字化改革“最系列”成果。2022中国(南京)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展览交易会将于11月24日至26日举行,将集中展示文化数据专网、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元宇宙”等数字文化新基建、新服务、新场景、新体验。
在专精特新方面,截至2022年10月31日,共有223家科创板上市公司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录,分别占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市总数的22%和注册制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市总数的61%。
江浙沪皖发布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情况
前三季度,上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8940.93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5%,降幅比上半年收窄8.2个百分点。6月-9月,当月工业总产值分别比去年同月增长15.8%、16.1%、15.0%、8.7%,连续4个月实现较快增长。9月份完成工业总产值4041.23亿元,规模创月度历史新高。
此外,前三季度,苏浙皖三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均高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分别为4.5%、5.4%和5.8%。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在工业方面,从产品看,沪苏皖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均有较快增速。前三个季度,上海新能源汽车完成产值1885.88亿元,增长65.4%,新能源汽车产量达66.48万辆,占汽车产量近三分之一。1-9月,江苏多晶硅、太阳能电池、锂离子电池、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新能源产业相关产品分别增长62.2%、31.2%、32.2%、84.4%和2.9倍。安徽前三季度光纤、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增长29.5倍、92.2%和76.2%。
从民生角度出发,前三季度,上海和江苏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11864.63亿元、31635.1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0.7%和0.3%。浙江和安徽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2%、0.3%。
线上消费表现突出。前三季度,上海网上商店零售额2491.94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9%,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1.0%,比去年同期提高3.1个百分点;江苏限额以上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0.3%,拉动全省限额以上零售额增长3.3个百分点;安徽限额以上单位网上商品零售额增长z15.7%,占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为15.6%;浙江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零售额同比增长21.7%,增长贡献率为44.1%。
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10月28日,2022中国实体经济论坛在苏州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郑建邦讲话并宣布论坛开幕,他表示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石,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加快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是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的迫切需求,有利于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构筑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翌日,浙江省委改革办(浙江省数改办)公布了2022年数字化改革“最系列”成果,104项最佳应用、15项最强大脑、15项最优规则、15项最响话语分别入选。
“数字化改革,要撬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取得重大突破,着力打破与数字时代不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刘渊说,这是数字化改革一年多来的宝贵经验,也是下一步推动改革的重点。
2022中国(南京)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展览交易会将于11月24日至26日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行,届时将集中展示文化数据专网、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元宇宙”等数字文化新基建、新服务、新场景、新体验。
围绕探索数字化转型升级有效途径,在继续主办2022第五届文化和科技融合热点和趋势论坛的同时,2022文化科技融交会还将推出中国数字文化城市高峰论坛、中国(南京)文化元宇宙产业生态发展论坛、中国数字艺术高峰论坛等多场产业活动,发布和推介全国首个数字文化城市整体解决方案“文都云”平台,邀请产、学、研各方嘉宾共同探讨文化数字化发展趋势,全方位解析我国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形势。
科创板专精特新“小巨人”前三季度总营收增长46%
科创板运行三年多以来,汇聚了超过480家的上市公司,已经成为“硬科技”企业上市首选地,也是注册制实施以来专精特新企业上市的主要集聚地。
截至2022年10月31日,共有223家科创板上市公司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录,分别占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市总数的22%、注册制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市总数的61%。23家科创板公司被评为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24家公司主营产品被评为“单项冠军”产品。以上三类企业(以下并称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合计占科创板上市公司总数的近五成。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发现,科创板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其中逾八成公司从事半导体、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领域的高端制造、智能制造,并已崭露头角,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潜力。截至2022年10月31日,科创板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市值达到2.8万亿元,平均市值超过百亿元,37家公司市值在200亿元以上。
根据wind统计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科创板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体实现营业收入4263.59亿元,同比增长46%,近八成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5家公司增幅在50%以上,57家公司营业收入在10亿元以上;总体实现归母净利润471.83亿元,同比增长26%,近九成公司实现盈利,近五成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66家公司增幅在50%以上,103家公司归母净利润在1亿元以上。
据智慧芽数据,从技术增长看,其纳入研究的217家在科创板上市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0年平均每家公开的专利申请量约为34件,2021年增长至约40件,增速达到17.64%。
从地区分布来看,217家“小巨人”主要分布于江苏省、广东省、上海市和北京市,依次有42家、33家、33家和20家。在上述四个省区市中,从专利申请总量看,排名第一的江苏省,其次为广东省、上海市和北京市,分别有8000余件、7600余件、5800余件和3400余件。从企业平均专利申请量看,广东省“小巨人”的表现最为突出,其次为江苏省、上海市和北京市,分别约有231家、192家、178家和173家。
(注:专精特新部分内容为全国数据)
(部分综自:各地官网、官微,新华日报、浙江日报、南京日报等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张赛男 《科创板专精特新“小巨人”图谱:前三季度总营收增长46%,苏、粤、沪、京分布最多》)
『覆盖沪苏浙皖每周最新动态和重点政策解读
追踪三省一市千万+企业流动新态势
探索新发展格局下产城发展新潜能
共推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出品:21世纪长三角研究院
统筹:卜羽勤
主笔:许秋莲,管振宏(实习生)
编辑:陈洁
(作者:许秋莲,实习生管振宏 编辑:陈洁)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