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丨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要持续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升供给结构对有效需求的适配性,满足市场有效需求,把两者统一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上来,推动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消费和投资、内需和外需、自立自强和开放合作良性互动和高水平动态平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三期叠加”的复杂局面,经济发展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有所凸显,人口、劳动力、技术、全要素生产率等影响长期发展的供给侧要素发生深刻变化,经济运行主要矛盾开始从需求不足转变为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2015年,党中央提出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此期间,我国不仅要解决经济发展内在矛盾,还要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西方一些国家出现去全球化现象,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新冠疫情加速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演进。一些发达国家推动再工业化以实现再平衡,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和区域布局被动调整,能源资源等供应稳定性下降,全球经济原有供需循环受到干扰甚至被阻断。一些国家对中国出口商品加征关税、对中国企业脱钩断链,阻碍我国经济发展和结构升级,对全球总供需平衡产生重大冲击。
与此同时,受世纪疫情影响,我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一些领域风险因素也在上升,比如人口老龄化加速,劳动力、土地等传统优势弱化,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受到制约等。
针对这种新形势,2020年以来党中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要求我们统筹谋划扩大内需和优化供给,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适配性,加快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打通经济循环卡点堵点,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供需良性互动,在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为世界经济注入新动力。
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就是从供需两端同时着手深化改革,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一方面,供给侧围绕“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目标,优化发展环境、打破垄断、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破除制约供给端自我调整的体制机制障碍,保护和激发微观主体活力,推进供给结构调整。另一方面,加强需求侧管理,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完善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充分释放消费和投资需求等。供需两端同时深化改革是系统性、协调性、整体性的要求,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我们着重强调制造业的创新发展,只是由于制造业面临迫在眉睫的断供断链风险以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挑战,不等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只是围绕制造业科技创新,这应是所有供给领域的任务。事实上,我们有很多未能满足的需求,比如更优质的传统制造业商品、各类生产性与生活性服务业等等,都需要实现高质量供给。在此过程中,须注意的是,扩大的内需必须是有效需求,而不是追求短期GDP增长。有效需求就是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需求,是有合理回报的投资、有收入依托的消费、有本金和债务约束的需求,是可持续的需求。短期内稳增长的扩大内需政策,也必须是针对有效需求适时适度、精准施策,而非搞大水漫灌。
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就是持续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升供给结构对有效需求的适配性,满足市场有效需求,把两者统一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上来,推动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消费和投资、内需和外需、自立自强和开放合作良性互动和高水平动态平衡。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