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瑞宋发贤:让中国罕见病患者“有药可用、用得上药、用得起药、用得对药”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2022-11-07 13:00

文/朱萍 武瑛港

近年来,无论是全球市场还是中国市场,掀起了罕见病“热潮”。包括辉瑞等多家大型跨国药企纷纷在罕见病领域斥巨资收购,中国药企也在积极布局该领域。对此,辉瑞生物制药集团中国区罕见病事业部总经理宋发贤指出,近两年来尤其是中国对罕见病领域进展较快,包括制定罕见病目录,相关药物进入医保,行业整体投入也越来越大,很多企业开始设立独立罕见病事业部等。

在宋发贤看来,这背后的核心驱动是因为存在大量未被满足的需求,国家在罕见病领域的加速审批、鼓励创新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同时越来越多的罕见病药物被纳入医保,给行业带来了更多的投资决心和信心,企业更有动力去满足患者的需求。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罕见病日益被重视,但仍然存在很多客观现实的问题,如“没有药”,目前全球已知的罕见病超过7000种,约占人类疾病总数的10%,其中80%为遗传性疾病,但已有批准治疗药物或方案的病种不足10%,还有数据显示仅有5%不到的罕见病能有效干预或治疗,很多国内患者还存在疾病认知不足、确诊难、治疗难、用药难等问题。 

宋发贤也认为,罕见病患者用药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首先是有药可用,在此基础上要解决“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对”等问题。实际上,对患者而言,用药经济负担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虽然有部分药物能进入医保,但患者在支付方面面对高昂的药价仍是存在很大的困难,对此,建立更创新的多层次保障体系和整体解决方案成为关键。 

有药可用:“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对”

自2018年国家发布《第一批罕见病目录》(下称《目录》)以来,中国罕见病药物获得迅速发展,据了解,在《目录》公布的121种罕见病中,已有77种罕见病在国内有了治疗药物,物。从2018年至2021年的4年来,国家药监部门已经批准了56个罕见病药上市,其中45种罕见病用药被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覆盖26种罕见病。在宋发贤看来,这离不开包括国家药监局、国家医保局等相关部门的一系列政策支持。 

与此同时,中国罕见病市场也在快速发展,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中国罕见病药物市场将由2020年的13亿美元增长至2030年的259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66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4.5%,而美国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同期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0.5%及10%。 

不过,罕见病用药仍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宋发贤称,和其他疾病相比,对罕见病进行研发和投入需要更大的决心,因为这个患者群体小,而且很难找到,所以罕见病药物研发过程艰难,并非研发成功后马上就能产生回报,而是要进行疾病教育、建设筛查与诊疗体系后,药品才能触达患者,链路很长,因此政策环境对罕见病领域的发展非常重要。” 

基于此,包括辉瑞中国在内的很多企业都成立了独立的罕见病事业部,能够更主动、积极地进行决策发展。宋发贤进一步指出,罕见病和其他疾病领域最大的差异在于需要做的事情更多,以辉瑞为例,在罕见病领域主要在四方面进行发力:患者有药可用,且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对。 

据了解,为实现中国罕见病患者有药可用,一旦识别到国内存在未被满足的诊疗需求,辉瑞便会追求全球研发的同步,需要考虑如何融动全球资源、行业资源,更快地把药物带到中国。 

而在让患者用得上药物、提高药物可及性方面,罕见病也和其他领域有很大区别,宋发贤指出,罕见病药物的可及性涉及加速引进、药物获批、患者教育、CoE建设(Center of Excellence,卓越中心,指专科化、一站式的就诊模式,强调以患者为中心,提高患者就诊体验和医疗服务效率)等全链条建设,而其他领域可能在产品获批后只需重点关注一两个环节即可。 

宋发贤进一步指出,对于“用得起”,其他领域的重点可能是进入医保,但罕见病药物进医保后患者依然有很大经济负担,所以还要思考如何建立更创新的多层次保障体系和解决方案,另外终端支付也是罕见病领域所面临的挑战,涉及的支付和报销问题较为复杂。 

“复杂之处在于各地区政策不同,报销比例存在差异,更重要的是,很多地区将罕见病作为特病、大病管理,那么就存在报销额度封顶线,这种情况下,患者想要规范长期治疗,经济负担依然较重,所以只有把患者自付部分、报销部分,以及长期治疗仍然要自费的费用都解决,患者才有可能真正地正确使用药品。”宋发贤表示。 

宋发贤进一步指出,在药物“用得对”上,除了要保证患者用得起,其实还涉及很多其他问题。例如在医生教育方面,其他常见疾病可能只需根据相关指南来教育医生进行规范治疗即可,但在罕见病领域,很多医生对疾病本身缺少认知,那么首要的就是先帮助医生认识疾病。

“另外还要帮助医生找到罕见病患者并完成诊断,并帮助建设整个诊疗体系,因为部分罕见病症状存在隐蔽性,容易和其他疾病混淆,为此患者早期可能并不在正确的科室,所以只有帮助建设整个诊疗体系才能真正帮助病人。”宋发贤指出。 

除了上述与其他疾病不同外,毕马威相关分析也显示,罕见病药物的推广不仅对企业掌握一个完全陌生的疾病和产品有要求,还对疾病认知推广、诊疗能力提升、患者支持、药品准入、保障落实等综合能力有极高要求。罕见病产品的成功上市,要求产品团队承担从研发、就诊、诊断、治疗、随访过程中的多样职责,需要一人多能的“超级团队”。

完成诊疗闭环、建立整体解决方案

虽然罕见病与其他疾病有很多不同之处,但也有一个共同的话题,即用药保障问题。

以血友病患者治疗为例,其每年必须进行规范、规律治疗,并需要坚持用药,这使得患者经济负担较大。 

宋发贤认为关键是在于要找到整体解决方案,实际上,我国也在推进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即让基本医保发挥打底作用,各地积极推进大病医保、惠民保、商业保险等。“不过,很多患者只知道可以报销,却不知道具体如何操作,甚至部分患者还不知道有多层次保障,所以要将多层次保障体系转化为以病人为中心的一体化解决方案,让患者能实际受惠,而不是让患者针对每个环节进行单独且复杂的操作。” 

除了支付问题,血友病患者在诊疗方面也需要建立整体解决方案。宋发贤表示,血友病患者对疾病诊疗的追求从“不死”和“不疼”,已经发展为“不残”。 “很多患者随着疾病进展最终需要进行关节置换,非常痛苦,他们希望能恢复正常生活,不要坐轮椅,如果真走到那一步,其实患者要付出更多的成本和更大的决心来挽救生活。” 

宋发贤认为,从血友病患者追求“不残”这一需求出发,诊疗规范就要有所改变,不能等患者疼到无法走路或者发现出血才进行治疗,而是要尽量避免每一次微小的隐性出血。 

“这就要在综合管理和规范治疗的基础上,给患者提供更好的健康知识教育、自我护理管理教育以及便捷注射的方法教学等,其实要覆盖疾病教育、疾病治疗、疾病随访、康复管理等一体化等全流程,要提供患者真正需要的、切实有效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宋发贤指出。 

ATTR-CM(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心肌病)诊疗示范中心(CoE中心)的模式则是在完成诊疗闭环、建立整体解决方案的又一探索。为了规范诊疗,2019年以来,在中国罕见病联盟主导下,ATTR-CM学组成立,成功建立了一批包括协和、瑞金等在内的国内顶级三甲医院ATTR-CM诊疗示范中心。 

宋发贤介绍称,ATTR-CM这一罕见病的发展路径较为典型,从最早疾病的认知、诊断、治疗到管理,全链条都需要完善,与国外相比,目前中国ATTR-CM诊疗仍处于非常早期的发展阶段,国外诊断率已经接近50%,但2020年中国ATTR-CM诊断率不足1%。国内目前的重点为疾病教育和提高诊断率,与国外的差别较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据了解,2020年辉瑞两个治疗ATTR药品获批后,各方在提高诊断率方面推进了一系列工作,目前整体诊断率可能仍是个位数,但已有明显提升。 

据宋发贤分析,在ATTR-CM诊断率低背后,一方面是患者和医生认知度较低,另一方面是医疗机构缺少诊疗能力,所以除了患者教育,还需要完善整个诊疗体系,进行CoE建设,但因为涉及多个科室,所以还需要进一步建立MDT模式(Multi-Disciplinary-Treatment,多学科会诊)。“目前诊疗体系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果,部分医院从筛查到高危患者到确诊的时间长度,已经从超过20个月缩短到了2个月。” 

但是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因为很多ATTR-CM患者可能不在大三甲医院,而是在基层医疗机构,但ATTR-CM的症状表现常与心衰症状混淆,其发病机制在于不稳定甲状腺素蛋白(TTR)的异常解离后的错误折叠,形成淀粉样物质沉积于心肌间质和身体其他部位,随着时间的推移,淀粉样物质沉积会使心肌变硬,进而引发心衰。

宋发贤指出,对于ATTR-CM,目前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能力相对较弱,建设的重点在于让基层机构成为罕见病的筛查中心,拥有识别高风险人群的能力,完成识别后进行转诊,送到有治疗能力的医疗机构,但是目前中国的分级诊疗尚处于发展阶段,内生转诊机制还需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