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丨完善分配制度,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2-11-09 05:00

我们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培养更多高级创新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加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依靠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力争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分配制度。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只有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持续提高国家实力,创造出更多财富,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物质条件。从历史经验看,现代发达国家的诞生,也是工业化与中产阶层相互促进形成的过程,作为后发国家,中国实现现代化,也需要走新型工业化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相辅相成的道路。

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看,工业化以及由此产生的现代化,是造就以中产阶层为社会主体的根本动力。只有实现了工业化,才能使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物质财富大量涌现,从而使相当多的人拥有充足的财富成为可能,社会的中产阶层化才有物质条件。西方国家在工业化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专业分工为主要特征的强大的生产性服务业,贯穿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社会再生产环节之中,提高不同阶段产出价值和运行效率,进一步创造更多中等收入岗位,并能让本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利润最丰厚的两端,即研发和市场。由此可见,这也是一个劳动力教育程度与职业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最终形成一个橄榄型的、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分配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融入全球市场,逐步形成出口导向的大型经济体。但我国制造业在全球分工体系中,长期处在“微笑曲线”价值链的中低端。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的加工模式形成了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格局,同时被上游的资源供给方与下游客户的双向利润挤压,很难创造更多财富。

因此,中国必须在工业化进程中不断升级,推动中国制造向价值链高端跃升,由成本与价格型竞争逐步转向获得全球定价权,创造更多财富为更多制造业工人共享,才能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

过去,在粗放型增长模式下,大量劳动者进入基建和地产等领域,土地、劳动力等成本不断走高,不断提高成本的制造业产生了一些转移现象,因此需要加快技术创新,进一步提高产业升级竞争力。投资主导的粗放式发展,通过资产价格上涨也不断拉大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限制了制造业发展与消费支撑作用,阻碍了共同富裕形成机制。因此,我们必须转向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将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结果,并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高质量发展及其分配效应,必须通过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化产业专业化分工水平,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以及不断完善分配制度等才能实现。但是,我们产业升级与创富过程,会被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以及“脱钩断链”等风险所压制,因此,我们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培养更多高级创新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加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依靠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力争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