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博观察|全球首份零碳循环研究报告发布 中国工业包装产业如何零碳转型?

21能闻曹恩惠 2022-11-09 18:57

零碳循环是指工业包装通过技术创新在全生命周期实现绿色化、低碳化的循环利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曹恩惠 上海报道 

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下称进博会)的场馆,“零碳进博,零塑办博”的口号随处可见。

随着“零碳”、“碳中和”等关键词贯穿本届进博会,一批关联的成果也相继亮相。这其中,在第二届碳中和国际实践大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合中心、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箱箱共用联合发布了《零碳循环:产业互联网迈向碳中和》报告(下称《报告》)。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现场获悉,该《报告》是全球首份关于零碳循环的产业研究报告,尝试总结零碳循环的内生逻辑,以物流包装零碳循环服务为基点,探讨这一产业间的桥梁如何与循环理念、产业互联网和碳中和目标紧密联结,并通过零碳循环服务在化工、汽配、生鲜冷链等行业的实践案例,解读这一新模式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贡献及其不可忽略的经济、环境、减排和社会价值。

在本届碳中和国际实践大会上,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副司长赵鹏高表示,中国在“双碳”方面的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例如,2021年中国清洁能源投资高达3800亿美元,总额世界第一,有效带动全球清洁能源投资;中国单位GDP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同比分别降低2.7%、3.8%,城镇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占当年城镇新建建筑面积比例提升至84%。

事实上,在我国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进程中,巨大的市场需求必将被催生。以智能工业物流包装行业为例,在产业链上游,需要打造制造技术为引领的包装制造体系;在产业链中游,需要构建“用箱-管箱”一体化的运营服务网络体系;在产业链下游,需要发展无界化、全球化的行业客户;从产业链相关配套服务看,工业物流包装行业的零碳循环将联动更多新基建、金融和保险行业。

“零碳循环是指工业包装通过技术创新在全生命周期实现绿色化、低碳化的循环利用。”箱箱共用创始人兼CEO廖清新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工业包装的“零碳循环”将成为新型工业化的标准配置。

廖清新认为,“零碳循环”包含了两层含义——第一,智能型工业包装在数字技术的驱动下,最大化实现循环与共用,提升包装利用效率,减少包装闲置和浪费,实现资源节约;第二,通过循环使用,相比于一次性包装,在末端处置环节,最大化减少固体垃圾及温室气体的排放。

根据《报告》,中国包装联合会统计显示,2021年,中国包装工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营业收入为12041.81亿元,同比增长16.4%,基本为GDP增速的2倍。而以工业包装循环服务市场为例,根据对零售、食品饮料、化工、家电、汽配和医药等与物流包装行业相关性较高的行业的细分产品包装成本的初步测算,上述行业2021年的包装成本或将达5675.7亿元,市场规模颇为广阔。

《报告》指出,从前期单位产值的包装费用成本看,在替代一次性传统铁桶、吨桶和一次性传统纸箱方面可平均降低成本52%左右;如果替代率达50%,则到2030年,仅从上述行业,即可节省物流包装费用1688至4207亿元。

“全球包装行业面临着至少每年6亿吨的碳减排空间,这相当于2.3亿辆燃汽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总和。”廖清新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面对这个庞大的减排空间,产业链上下游需要携手合作与共进,从上游的研发、设计、材料、工艺和制造,到中游的运营网络、仓配调,数字化平台建设,再到下游各行各业细分垂直领域应用与推广。

实际上,“零碳循环”理念在包装产品设计、制造和配套设施方面将培育企业绿色低碳的投资需求,大幅度降低产品设计、制造、配套设施的能耗和建设成本,并通过智能化、数字化手段引导智慧物流产业链结构升级,引导资金向产业链集聚流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经济增长点。

此外,在供应链零碳基础设施投资方面,《报告》还指出,应关注传统基础设施的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升级和数字物流新型基础设施的低碳化推广应用。

在廖清新看来,构建工业包装的“零碳循环”体系,将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度。“在工业包装领域,中国企业作为全新体系构建者,已具备全球领先优势。”

(作者:曹恩惠 编辑:张伟贤)

曹恩惠

产经版记者

关注能源、制造、文旅酒店、消费。邮箱caoeh@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