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博会观察|全球“抢人大战”日益激烈,人才流动与发展呈现哪些新趋势?

21深度吴斌 2022-11-09 14:10

全球各国正纷纷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争夺所需人才。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吴斌 上海报道

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2022年11月5日-10日在中国上海举办,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是进博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聚焦“全球开放”核心主题和“国际公共产品”功能定位筹办,第五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以“激发全球开放新动能 共享合作发展新机遇”为主题。

11月7日,由商务部主办,全球化智库(CCG)与虹桥国际经济论坛秘书处共同承办,联合国妇女署支持的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暨虹桥国际经济论坛“2022全球人才流动与发展论坛”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办,以“汇聚全球英才,赋能创新发展”为主题。

值得注意的是,“2022全球人才流动与发展论坛”是进博会上首次将“人才的流动与创新”作为主要议题,展现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新视角。

由全球化智库撰写的《全球人才流动趋势与发展报告》也在论坛上发布,报告总结和分析了全球人才跨区域、跨领域流动的现状与趋势,分析全球人才流动的政策动向,建立了主要国家人才竞争力指数,对全球38个主要国家的人才竞争力进行评价分析。

进博会不仅是货物、商品进出口流动的全球开放合作平台,也是全球人才流动合作公共平台。未来可建立全球人才合作对话机制,促进达成人才发展与交流的全球共识,提升人才流动的公平性、协同性、包容性。

全球“抢人大战”日益激烈

不断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主要经济体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出生率下降而推出吸引国际人才的措施、跨国公司在全球拓展业务和整合人力资本等,都推动了各国人才跨区域流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成为工业 4.0 时代的领跑者,全球劳动力市场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进一步加剧了相关领域人才流动。

目前全球各国正纷纷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争夺所需人才。例如,美国改革临时性职业签证(H-1B)随机抽签方式,加强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领域高技能、高收入人才吸引力度;中国着力推动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逐步从世界最大人才流出国转变为主要人才回流国;日本增设高度专门职业签证,调整积分制度,提前完成 2 万名高层次人才引进目标;英国改革签证制度强化对杰出人才及优秀留学人才的吸引力;欧盟放宽流动限制,推出创业签证,推动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引进。

中国人才研究会会长、人社部原副部长何宪表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全球知识经济纵深发展,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核心动力,人才则是创新的根基。目前,我国对人才国际竞争的重视程度达到新高,中国要在新一轮以大数据、人工智能、5G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中占据优势,便尤其需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着力增强国际人才竞争力,实现人才引领驱动,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

另一方面,何宪还强调,同时也要看到,面对日益激化的国际人才竞争,中国国际人才吸引力整体上仍弱于美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对国际化人才的引进、培育、使用政策亟待进一步探索、优化。进博会是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五年来联通中国和世界,其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开放合作四大平台作用愈发彰显。相信随着加快推动制度型开放,持续拓展对外开放范围、领域和层次,中国在高水平开放发展的同时也将吸引更多国际人才来华发展。

世界人才中心从欧美向亚洲扩散

随着亚洲经济快速发展,世界人才中心也在从欧美向亚洲扩散。

《全球人才流动趋势与发展报告》显示,在世界主要国家的人才竞争力指数中,美国大幅度领先,第二名韩国紧随其后,第三名丹麦、第四名新加坡、第五名日本奋起直追,第六至九名的英国、以色列、中国、瑞典的指数分值都在45分之上。前十名中欧美国家5个,亚洲国家5个,平分秋色。总体来看,中国位居第八,与中国的经济体量在世界上的位置相比稍有落后。

从各个指标得分来看,中国人才规模指标得分最高,为满分;其次为人才环境,折合百分制为79.08分;然后是人才投入(48.19分)、人才效能(30.45分)、人才质量(18.83分)。

在人才规模方面,中国和美国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人才规模指标反映不同类型高层次人才资源的绝对数量,包括“受过高等教育的适龄劳动力人口数”和“科学研究人员数”两个指标方面,中国和美国遥遥领先,远远超过名列第三、第四、第五的印度、日本、俄罗斯。排名第一的中国人才规模指数是名列第七、第八、第十的三个工业大国(德、英、法)之和的两倍多。

全球各国在提高人才竞争力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平等问题。联合国妇女署驻华代表安思齐(Smriti Aryal)表示,当今世界面临着新冠疫情、加剧的社会不平等、日益严重的气候灾难等多重挑战,多方合作以推动社会恢复和经济发展刻不容缓。这些重叠的危机对全球人才发展的影响巨大,同时也要求各方发挥才能并提出创新的包容性方案。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必须将性别平等、妇女赋权和社会公正置于探讨中心。

在安思齐看来,首先,在讨论全球人才发展时,必须要考虑赋权妇女和女童,充分发挥她们的才能。其次,必须看到结构性性别不平等给全球人才发展和留存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最后,女性尤其是年轻女性人才的发展和留存,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口结构转型而言非常关键。当专注于从新冠全球大流行中恢复经济、应对世界局势复杂性挑战时,需注意此刻也拥有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可以通过创新思维和实践为这一代以及未来的妇女和女童重塑一个更好的世界,而这需要人们共同的意愿和努力。

疫情下的人才流动、发展新趋势

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限制了线下人才流动,但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线上人才交流。从短期来看,为防止疫情蔓延,人才的跨国流动受到了限制。从长期来看,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在线学习、共享实验室、网络研讨会和在线会议兴起,提高了知识在线流动,使远程学习、研究和交流成为可能并逐渐发展为常态,线上人才交流快速发展。这使得国际人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加便捷,更易于打破地理边界的限制。

雅保公司中国区总裁、中国美国商会副主席徐旸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人才是企业运营的基础,而疫情正带来巨大变化。疫情期间国际人员流动受到一定阻碍,很多外派的人员在减少,轮换也是很大的挑战,因此本地人才正加速培养、成长起来。疫情期间很多跨国公司其实都给了本地团队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多的授权、更大的赋能。同时国外的总部也在调整跟中国团队之间的沟通和管理方式。

这样的调整在疫情之后会不会持续下去?徐旸告诉记者,这还有待观察,但如果人才已经成长起来了,而且已经做得很好了,对总部来讲没有理由还回到以前的那种状态。

对于当下流行的远程办公,徐旸对记者分析称,疫情期间会有很多线上会议,有的人沟通能力会比较强,非常善于把数字能力利用起来,但是有些人这方面比较薄弱,在线下工作的时候,这种障碍会小很多,但是如果把所有的工作都挪到线上之后,如何客观评价一个人才,这是一个挑战,管理者不能简单“以貌取人”,语言能力、沟通能力不是评价人才的全部。

此外,数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带动传统需求变革和新需求产生,带动技术化、智能化、服务化的新兴职业蓬勃发展,人才将向新兴职业和就业形态流动。根据世界经济论坛推测,到2025年,新兴职业从业者占比将从7.8%增长到13.5%,8500万个工作岗位消失,同时也将诞生9700万个新工作岗位。

随着新职业的发展,就业结构被重构,远程办公、灵活工作被人才广泛接受。根据Gartner Research数据,78%的企业用过远程工作方式,47%的企业计划在未来两年雇佣更多灵活工作者,到2024年,全球远程工作者将达到6亿人左右。这意味着传统的劳动力结构将迎来巨大变革,人才将朝着更加灵活、更加多元的方向发展。

未来全球人才如何选择合适的工作?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院长华强森(Jonanthan Woetzel)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以人为本的公司特别重要,这样更容易吸引并留住人才。而且企业自身也要有实力,可以创造价值和利润。另外,这份工作最好还能具有一定挑战性,可以从中提升能力。

(作者:吴斌 编辑:和佳)

吴斌

海外版记者

关注外资机构,探索国际资本市场,聚焦有价值的信息。微信号:HarryWu95,邮箱:wubin@21jingji.com,欢迎交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