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深度|在德芯片收购案遭叫停,“令人遗憾”的贸易保护主义没有赢家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何柳颖 深圳报道
2022-11-11 09:55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何柳颖报道 北京赛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赛微电子”)未曾想,一笔去年底就已签署协议的收购计划最后未能实现。

11月10日,赛微电子发布公告称,11月9日晚间(北京时间),公司及境内外相关子公司收到德国联邦经济事务与气候行动部的正式决定文件,禁止瑞典Silex(赛微电子位于瑞典的全资子公司)收购德国FAB5(德国Elmos位于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多特蒙德市的汽车芯片制造产线相关资产)。

赛微电子表示,瑞典Silex于2022年1月向德国联邦经济事务与气候行动部提交了本次收购交易的FDI 申请。此后,瑞典Silex和德国 Elmos一直与德国联邦经济事务与气候行动部保持密切联系,这一紧张的审查过程持续了约10个月时间。 

审查结果未能如愿,赛微电子方面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个结果对交易双方来讲都很意外,与我们预想的结果不一致。”Elmos也就此事“表示遗憾”。

这笔“完全出自扩充业务领域的商业动机”的交易,缘何引起了德国联邦经济事务与气候行动部的警惕与阻挠?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此前不久,中远海运港口有限公司对德国汉堡集装箱码头的收购也遇到阻碍,经讨论,德国政府最终同意了“折中”方案。

关于下一步,赛微电子方面向21记者表示,公司是昨晚收到了正式结果,现在正在安排会议进行相关讨论,未有明确的下一步措施。

2022年11月9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例行记者会上针对相关提问表示,中国政府一直鼓励中国企业按照商业原则和国际规则,在遵守当地法律基础上在海外开展互利共赢的投资合作。包括德国在内的各国应该为中国企业正常经营提供公平、开放、非歧视的市场环境,不要把正常的经贸合作政治化,更不要以国家安全为由搞保护主义。

一纸禁令

中企对德企的商业收购遇挫。 

11月10日,赛微电子发布公告称,11月9日晚间(北京时间),公司及境内外相关子公司收到德国联邦经济事务与气候行动部的正式决定文件,禁止瑞典Silex收购德国FAB5。

在去年年底,交易双方就已签署相关收购协议。根据公告,2021年12月14日,瑞典Silex与德国Elmos Semiconductor SE(德国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签署《股权收购协议》,瑞典Silex拟以8450万欧元(其中包含700万欧元的在制品款项)收购德国Elmos位于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多特蒙德市的汽车芯片制造产线相关资产(德国FAB5)。

赛微电子方面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这笔交易完全是出自扩充业务领域的商业动机,这本是个很好的切入汽车芯片制造产业的布局机会,且FAB5与我们现有的业务兼容。”

Elmos官网显示,该公司开发、生产和销售主要用于汽车行业的半导体。而据赛微电子介绍,本次拟收购的德国产线(德国FAB5)生产的芯片主要用于汽车行业。该产线原来属于Elmos公司在IDM商业模式下的内部环节,主要为公司内部提供芯片代工服务。目前德国FAB5客户为德国Elmos,当然所生产芯片的合作厂商广泛,包括德国大陆、德尔福、日本电装、韩国现代、艾福迈、阿尔派、博世、LG电子、三菱电子、欧姆龙电子、松下等各类汽车部件供应商。

赛微电子方面向21记者表示:“从签署协议至今,公司与德国Elmos的交易进程持续了近一年,计划是平稳推进至最终交割,如今这个结果对交易双方来讲都很意外,与我们预想的结果不一致。”

11月9日,Elmos也就此事发布了新闻稿,其称,从瑞典转移新的微机械技术(MEMS)以及在多特蒙德工厂的重要投资本可以加强德国的半导体生产。由于禁令,晶圆厂的出售无法完成。相关公司Elmos和Silex对这一决定表示遗憾。

Elmos还提及,经过大约10个月的紧张审查过程,德国联邦经济事务和气候行动部向相关方表明了一项有条件的批准(an approval subject to conditions),并提交了一份批准草案。现在宣布的禁令是在审查期结束之前立即决定的,而且没有给予Silex和Elmos必要的听证。

可以看出,交易双方对于这笔“夭折”的交易都十分遗憾。Elmos表示,将仔细分析收到的决定,以及是否存在对当事方权利的重大侵犯,并决定是否采取法律行动。

两大审查法规

根据德国联邦经济事务与气候行动部的声明,禁止这笔交易“是因为收购将危及德国的公共秩序和安全”。

德国经济部长罗伯特•哈贝克(Robert Habeck)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当涉及重要的基础设施或存在技术流向非欧盟国家收购方的风险时,我们必须密切关注企业收购。”

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丁纯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如今中国制造业能力与竞争力在不断提高,德国作为传统的制造业强国对此并不适应,这笔交易涉及到汽车芯片制造,在汽车行业普遍缺芯的背景下,德方显得更为紧张。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2月8日,欧盟委员会通过《欧洲芯片法案》(The European Chips Act),旨在加强欧盟半导体生态系统,确保芯片供应链弹性和减少国际依赖。可以看出,欧盟及其成员国都希望在半导体领域实现更大的自主权。

近段时间以来,德国部分政府人士几度对中企的收购交易“施压”。就在此前不久,中远海运港口有限公司对德国汉堡集装箱码头的收购也遇到阻碍。比较类似的是,这笔购股协议于去年订立,双方同意买卖目标公司的35%股份。前些日子,这笔港口收购案却在德国引起争论,部分德国政府人士认为这项投资会不成比例地扩大中国对德国与欧洲交通基础设施的战略影响力。不过,德国总理朔尔茨一直对此收购案持积极的推进态度,并最终促成了“折中”方案——批准收购25%以下的股权份额。

于这两笔交易而言,德国政府的阻挠“工具”均为《对外经济法》(AWG)与《对外经济条例》(AWV)。据了解,这两部法规是近年来德国政府干预外国投资者对德国投资活动的最主要法律依据。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法学博士张怀岭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两部法规授权德国联邦经济事务与气候行动部对欧盟及非欧盟外国投资者并购德国企业的交易进行审查。

张怀岭介绍,自2016年美的并购德国库卡(KUKA)以来,德国政府频繁对以上法规进行修订,根据《对外经济条例》的最新修订,德国外资安全审查依然分为“特别行业安全审查”和“跨行业安全审查”两个领域。前者主要针对军事等相关领域,审查门槛是外国投资者取得目标公司10%的表决权;而“跨行业安全审查”依据不同行业领域进行了区分:第一,对法定的7种关键基础设施企业(诸如安全部门认定的关键基础设施经营者及其关键部件供应商、公众媒体企业)的并购适用10%的表决权门槛;第二,法定的20种关键技术(尤其包括半导体、人工智能、3D打印技术等)适用20%表决权的审查门槛。这两种均需要事前申报。第三种,是上述领域之外的其他领域,适用25%表决权门槛,无需事前申报。

中远海运的港口收购案中,25%成为了一个关键门槛,德国内阁明确表示,在没有新的投资审查程序下,未来(进一步收购)也不能超过这一门槛。

而具体到此次的瑞典Silex收购德国FAB5,张怀岭指出,赛微电子面临的压力主要有三:首先,这个交易虽然直接并购方是位于欧洲的企业,但是,德国法规定了反滥用和规避条款,即如果交易安排旨在规避对第三国并购方的审查,则即便购买主体是欧盟企业,也可以适用安全审查工具;其次,半导体行业又是明确列入到“尤其可能威胁到公共秩序与安全”的关键技术目录中;而且,安全审查最大的风险是可以事后依职权启动审查,还发生过通过后又撤销的案例。

张怀岭介绍,“《对外经济法》的立法原则规定了国家对涉外经贸往来进行干预的可能性,这一干涉工具以前使用频率并不高,然而,伴随着近年来地缘政治和经济的变化,这一工具越来越频繁地被使用”。中企在德国的投资活动面临的不确定性似乎有所增加。

三重伤害:于己,于他,于产业

毫无疑问,此类商业政治化行为对任何一方都没有益处。 

丁纯表示,当前德国三党联合执政,而绿党、自民党有比较强烈的摆脱对华依赖的声音,这对中德的商业合作产生了很大干扰。他称,将经济问题政治化,在商业合作中进行人为阻隔,这与德国所倡导的顺应全球化、自由贸易、自由竞争的原则理念是冲突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背道而驰,这种行为于己于他都是伤害。

“于己而言,这不利于德国的经济运行与当地民众的福祉,尤其德国当前正面临着巨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于他而言,这种对别国的警惕与防范对于全球经济复苏而言也是一大伤害。而且目前来看,德国对于中企收购德企的警惕态度未有改善。”丁纯表示。

对于产业而言,同样是一团遮阳乌云。就像Elmos提及的,这笔交易“本可以加强德国的半导体生产”。万创投行创始合伙人段志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笔收购的失败令人感到遗憾,不仅仅是对于企业,甚至对于整个行业亦是如此。

段志强表示,产业技术的扩散一般是由成熟地区传播到新兴市场,在正常的半导体产业发展路径中,随着技术的逐渐扩散,会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和产业资源参与到其中,从而不断地降低生产成本,推进行业的技术迭代,推动技术场景化的深度应用。

“但基于当前美国或其他发达国家采取了此类措施,实际上是一种新的贸易保护主义。人为地阻碍了新的技术推广和发展,割裂产业之间的衔接,延缓整个行业技术的更新迭代,是不利于全行业向着健康发展的。”段志强认为,若类似动作复制到其他行业,更加不利于全球经济复苏,最终没有赢家。

2022年是中德建交50周年,两国商业合作渊源颇深,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中,双方经贸活动依然保持活跃。根据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发布的《2021外国企业在德国投资报告》,2021年中国对德国投资项目数为149个,稳居第三。今年1-9月,德国实际对华投资增长114.3%(含通过自由港投资数据)。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国际商务与经济合作学系主任王健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全球国与国之间的无形距离越来越小,彼此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越来越深。这当然会容易产生各种矛盾和纠纷,但不管哪一个国家,如何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彼此信任及和稳定的发展环境是决定未来命运的主要因素。”

(作者:何柳颖 编辑:和佳)

何柳颖

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