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丨应继续坚持多边主义,加强全球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2-11-15 05:00

当前,全球寄望于G20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方案,增强信心,需要更加强调全球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坚持多边主义,而不是让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受到地缘政治竞争的阻碍。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七次(G20)峰会于11月15-16日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纪疫情反复延宕,世界经济出现下行,全球发展事业面临挑战。此次峰会围绕“共同复苏、强劲复苏”主题,寄望于凝聚共识,推动主要经济体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发出坚持多边主义、开放包容、互利合作的声音,为全球经济复苏、国际社会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注入信心。

G20最初建立的目的,是防止类似1990年代末亚洲金融风暴的重演,让主要经济大国的财长与央行行长就国际经济、货币政策举行非正式对话,以利于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的稳定。2008年,美国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各国协调合作稳定全球金融体系的重要性增强,二十国集团第一次峰会在美国华盛顿举行。因此,G20从一开始就定位于促进全球经济合作,齐心协力应对国际挑战与经济危机,推动全球治理机制改革。

当前,全世界范围内一些国家面临持续攀升的通胀压力,一些发达经济体为解决自身通胀问题采取激进加息的举措,其外溢效应影响全球金融稳定,让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承受巨大压力。本轮全球通胀的成因可追溯至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美联储推出史无前例的量化宽松政策,在政策尚未退出的前提下,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又实施“无上限”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巨量“放水”,财政政策也开启“撒钱”模式,这种过于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的做法为大通胀埋下祸根。而当美国陷入高通胀境地时,美联储则不得不采取猛刹车的政策,通过大幅度的加息骤然收紧了全球流动性,造成全球性影响。美国享有美元国际货币地位的红利,却未在世界陷入经济衰退风险之时承担起与美元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责任,甚至,以其他经济体陷入危机为代价,换取美国经济的稳定并在复苏中占得先机。

近年以来,美国为应对本国产业困局而制定的国内产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而言是变相推行贸易保护主义,违背世贸原则,实施不公平的产业竞争。美国今年推出的《通胀削减法案》,要求电动车电池的原材料占比40%以上必须来自北美。该法案只对本土生产电动车进行补贴的政策引发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质疑,欧盟则批评其破坏了公平竞争原则,将考虑采取报复性措施。可见,保护主义并非是特朗普政府的孤例,而是“美国优先”主导下的美国国家战略,但违背了全球自由贸易与多边主义的宗旨,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美国为了增强本土产业的竞争优势,采取各种手段,过去几年持续收紧对中国半导体设备、材料与芯片的出口,推动脱钩断链,甚至通过长臂管辖手段不让其他国家与中国相关企业合作,严重破坏了全球供应链产业链的安全与完整性,打击了全球信息通讯产业,扰乱了全球产业分工体系。这种为追求本国相对优势地位而破坏全球产业稳定,甚至给全球供应链带来巨大不确定性的行为,违背了开放原则,阻碍了以规则为基础的全球化。

G20建立的初衷就是协调全球经济合作,推动全球治理机制改革。美国一方面提出要求尊重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但另一方面,无论是美国当前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风险的货币政策、保护主义的产业政策,还是将供应链当作武器的做法,都是对全球经济贸易规则的破坏。当前,全球寄望于G20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方案,增强信心,需要更加强调全球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坚持多边主义,而不是让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受到地缘政治竞争的阻碍。